善應寺

位於甘肅武威城西蓮花山廟兒溝西首半山腰

善應寺,原名靈岩寺,元改名為正光寺,明時改為善應寺,又名蓮花山寺。藏語稱努瓦姆岱,亦稱奴萬茂岱。坐落於甘肅省武威市西蓮花山廟兒溝西首半山腰,依山傍谷,氣勢磅礴。

概況


善應寺
善應寺
善應寺,又名蓮花山寺。藏語稱努瓦姆岱,亦稱奴萬茂岱。坐落於武威城西蓮花山廟兒溝西首半山腰,依山傍谷,氣勢磅礴。寺內曾建有大雄寶殿、護法殿、觀音殿、天王殿及碑亭、禪房等,寺門坐東。該寺建築工程浩大,殿宇宏偉;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工藝精湛,絢麗多彩。寺中彩塑栩栩如生,繪畫技法頗為高超。昔日僧道雲集,香煙繚繞,左鍾右鼓,佛事空前興盛。后歷經天災、人禍而今僅留殘垣斷壁、瓦礫廢墟、精美的蓮花磚、龍首、瓦、瓦當碎片及柱基石等遺物令人不堪回首!

歷史


善應寺始建於漢唐,原名靈岩寺,元至正年間改正光寺,明改善應寺。明正統十二年(1447)《重修善應寺記》碑言:此為“名山之古剎,山川之幽靜,姑臧之雄鎮也。”明成化五年(1469)農曆三月敕賜重修,乙丑夏五月望日動工,乙丑十月落成。《五涼全志》載:“善應寺,在城西蓮花山。”《隴右金石錄》與《武威縣誌稿》也記載:“明重慶上應寺碑”在蓮花山,明正德二年(1507)立,晉陽姚文奎撰文。該寺是藏傳佛教從西藏、青海傳入河西最早的寺院及涼州四大古寺之一。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有青海塔兒寺管轄,派喇嘛常駐,以主持寺院中日常事務。

地位


善應寺,在五涼文化史上有它輝煌而不可磨滅的一頁。是元朝統一西藏繼白塔寺又一歷史的見證,是薩班廣授顯宗佛法的聖地之一。金頂大佛塔處是他灌頂倒凈水堆放壇沙的地方。薩班之妹索巴讓母以苦行曾的身份,千里迢迢來到涼州,便在善應寺靜修坐禪。薩班患病期間索巴讓母經常去百塔寺看望,薩班向妹妹說了自己圓寂的日子。一日忽得薩班圓寂的消息,正是哥哥說的時間,她想哥哥去了西方佛界,我們已完成了功業,我也該去了,便說道:藏族的後代今後躺著死,我索巴讓母要站著死。話音剛落,便真的站在金頂圓寂了。圓寂后她的靈骨據說葬於大佛塔下,人們用生鐵給她鑄了尊一人高的能人佛像,將兩棵舍利裝入佛像內,安置供佛在善應寺的大雄寶殿中。
第五世達賴喇嘛曾指出,拉強溝的泉邊磐石上有索巴讓母的足跡。傳說此處原來無水,她用足挪動了磐石后出現了泉水(即藥王泉)。因後山咀上大佛塔是她圓寂的地方,塔內塑的白衣菩薩據說就是她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