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

觀課

又稱“課堂觀察”,類似於我們常說的“聽課”。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聽課變成了“觀”課,評課變為“議”課。亦即聽評課變成了“觀議”課。雖一詞之差,其內涵豐富了很多,“觀”包括視和聽,既要用耳,也要用眼,還要用腦用心。

觀課定義


觀課是課堂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在充分擁有信息的基礎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教學的教師研修活動。
不過,觀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的範疇,包括以作為教師教育方式的觀課、作為理論研究方法的觀課和作為考評手段的觀課。而作為教師教育方式的觀課,是以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的,又稱同事互助觀課,這是一種橫向的同事互助指導活動,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和權威指導成分,而是教師同事之間的互助指導式的聽課。其目的主要是通過觀課過程中觀課雙方(即觀課者、授課者)在某些事先預設的都關心的課題方面的研討、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

觀課基本信息


觀課應注意的問題

一、樹立觀課的五種意識
1.對話意識
對話關係是一種主體間的關係,對話者首先必須充分意識到自身的獨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複的方式參與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佔據著唯一的、不可重複的、不可替代的、他人無法進入的位置。”其次,對話強調對他者的尊重,在對話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為對話者。將獨立而平等的對話關係運用於觀課,既可克服消極接受評判和批判的唯唯諾諾“小媳婦心態”,又可防止高傲的、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態度,實現真實的傾聽和切磋。
2.欣賞意識
觀課是以對授課者這個主體的尊重為基礎的。授課是一種勞動,是一種有創造性的勞動,是藝術性的勞動。在這過程中,授課主體最大程度地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帶著尊重、欣賞的意識,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課主體的優點,體會到授課者的成功的喜悅,同時能以積極的態度感覺到其中存在的價值,即使是暴露出的問題。如果觀課者懷有不以為然的態度,觀課的結果往往是負面的。
3.交流意識
觀課前可了解與授課相關的情況,如觀課活動主題、教師情況、教學預設、學情程度等,也可以了解授課時可能存在的問題、帶著對某一問題的思考、探索進行觀課。有了這些交流的基礎,觀課時可以有較好的切入角度、層面。觀課前後都應該有交流,並且觀課前交流的作用往往是超過觀課後交流的,但目前其作用卻被我們忽視。
4.分享意識
觀課者要把授課者的工作成效視同己出,積極地參與到授課者的工作之中,才能分享到授課者的成功。這樣的意識有利於發揮觀課者的主觀能動作用,避免觀課者處於被動聽課的境地。
5.援助意識
任何教師對個人的教育教學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即自己已具備某些優勢,還存在著某些不足,需要向別人學習。帶著“援助”的意識,帶著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和思考,“觀”別人的優勢“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可以使觀課的效益最大化。
二、做好觀課的三個環節
觀課要有較好的收穫,要做好三個環節的工作,即觀課前的準備、觀課中的表現和觀課後的交流探討。
1.觀課前的準備
要反對匆匆忙忙不作任何準備的觀課,提倡觀課者做有準備的觀課。觀課準備情況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一般性的準備。觀課前了解了解情況,如熟悉教材、教案、練習冊,設想一下如何上好這堂課。甚至可以了解一下授課班級學生的情況,包括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班風班貌等。
第二個層次是自己先上上這堂課。備好課之後,找個班級自己試著上一下,對這堂課的總體把握會較清楚。這兩個層次的工作綜合起來,觀課準備是較充分的。
第三個層次要以前兩個層次作為基礎,在徵求授課教師的意見后,形成探討的問題或主題,帶著問題或主題去觀課。
2.觀課中的表現
觀課者在觀課的過程中應具備三種角色:授課者角色、學習者角色和觀課者角色,而且要根據情況隨時實現這三種角色的轉換。
(1)授課者角色。觀課者觀課時,對授課者課堂的出色表現或是不足之處要客觀分析,不能不顧現實情況無限設想授課者的能力而做出不恰當的判斷。要設想自己就是授課者,面臨課堂的某種情況時可能的處理辦法,或能達到的程度,才能使判斷準確,充分肯定授課者的優點,使觀課有收穫。
(2)學習者角色。觀課者有時也可設想自己為學生,課堂上要怎樣學習才能有較高的課堂效率。如今,學生的個別差異越來越受到重視,更多地為學生設身處地,重視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能提高學習效率,做到真正地關懷每一個學生。因此學習者的角色也是觀課者時時要扮演的角色。
(3)觀課者角色。既然是觀課,觀課者角度還要貫穿於觀課過程。“旁觀者清”,“觀課者”角度有利於冷靜地對待課堂上的一切。觀課者在課堂上所要做的工作,一是認真觀察,注意搜集課堂上所能捕捉到的信息,特別是可視線索,如面部表情、手勢、身體語言,因為這些現實沒有“重來”的機會;二是記錄,最簡單的記錄方式是筆錄,有條件可以利用錄像機技術做記錄,還可以採用錄音技術進行聲音記錄,但各種方法都有利弊,要綜合使用;三是要注重深入的分析思考,以比較高的視角俯視課堂,能夠見人之所未見,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3.觀課後的交流反思
觀課後交流的焦點是課題內容、教學處理過程和學生的行為表現,但觀課者、被觀課者不要急於找結論,應對原先計劃的內容展開探討。觀課之後的交流反思應該有以下追求:
通過交流反思,要使一堂課有新的建構。一堂課上下來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要樹立“問題是我們的朋友”的理念,在交流討論過程中敞開問題,直面問題,但切忌把討論會變成批評會。因此交流反思要有個明確的方向,與其問“你覺得這一堂課怎麼樣”,不如問“針對事前我們感興趣的問題,你(我)想先談哪(這)一個環節(部分)”,羅列觀課的有關資料,再仔細討論,集思廣益。比如,觀課和授課教師都有興趣探討學生能否掌握某一個課題,那麼,交流反思重心就要放在:授課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從“課題”的哪一方面入手,向學生提了什麼問題,學生是怎樣回答的,是誰回答了什麼問題,教師分別做出什麼樣的反應。觀課者拿出當時的這些情況,提出自己當初的設想,突出現在的思考,與授課者一同探究、研討,直至“重構”和“重建”出更好的教學設計。在觀課的互動中追求課堂教學的“重構”和“重建”,這是觀課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目的。
通過交流反思,要使某個問題有質的突破。交流反思要處在“觀課”的具體情境下,觀授雙方都“審視”自己的經驗,“解決”自己的問題,獲得一種突破問題的貫通感,才能提升自己的理念,實現雙贏。
一位教師初登教壇時,為了教好語文課,常選一些有趣的成語故事講給學生聽。“講成語故事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但很費力氣,而且未必每次都能保持好狀態。”有觀課者如是說。後來他把“講成語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變:一是安排一些喜歡說話的學生,在課堂上講成語故事;二是指導學生做成語故事廣播劇錄音,把錄音帶在課堂上播放;三是讓學生自己進行成語故事演講。三種設計都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再後來,這位教師不論作為授課者還是觀課者,都努力使自己的教學實踐智慧永遠處於發展、生成的過程之中。
“老師唱獨角戲時,學生只需要聆聽;老師是設計者時,學生是表演者。”“由學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負責的學生受到訓練,學生是主體;其他觀看和聆聽的學生也受到感染、教育,學生也是主體。”這樣的心聲,是教師們在教育教學方式的觀課及其交流中,不斷地審視和反思已有的經驗,整合自身教學中那些帶有不確定性的思維或技能,把新的理論和方法內化和應用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行為中的生動寫照。這樣追求教學的交流反思,是以教師的成長為宗旨的。

觀課優點

教師專業水平發展程度可分為五個階段:新手教師、熟練新手教師、勝任型教師、業務精幹型教師、專家型教師。某種教師要對自己的過去進行突破,上升到高一層次並不容易,平時要勤學苦練,還要有某個機遇,才有可能實現。而作為教師教育方式的觀課是個很好的平台,教師要用好這個機會,帶著自己的問題到這個平台,在觀課的過程中與各個層次的教師打交道,積極尋找和掌握新思想與新策略,拓寬自己的研究實踐領域,最終獲得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