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楊湘寧的結果 展開

楊湘寧

網路作家

楊湘寧,1990年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現改為市轄區)橫山橋鎮前街村,是一個網路作家

人物介紹


楊湘寧(1990~ ),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現改為市轄區)橫山橋鎮前街村一普通家庭,自小聰慧過人,但頑皮不羈。1997年入橫山橋鎮中心小學,班主任是仇海潔老師,自小受到文學的熏陶,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仇老師是其的啟蒙恩師。
2000年隨母親進入常州市區,考入常州北郊小學,其寫的作文多次在班上朗讀和作為範文。而且在童年就打下了紮實的書法功底,尤以行楷見長,曾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市、區的書法比賽,並獲得佳績。
2003年以較優異的成績考入常州市新北區實驗中學,師從朱永紅老師,其文學素質進一步凸顯。令該校的語文教師大為驚嘆,但由於對文學過於偏愛和自身存在的惰性,在其他功課上成績平平。在初中三年其作文多次在校獲得一、二等獎,其語文綜合能力亦是有目共睹的。在2004和2005年兩年裡,獲得了全國新思維中小學生作文大獎賽銀獎、常州市“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徵文三等獎,其老練和成熟的文風得到評委的一致好評。
由於偏科問題和自身的原因,他沒能考上普高,進入了國家級重點職中——江蘇省武進西林職業高級中學06級旅遊管理課程班。於同年加入該校秋實文學社,並一度主持文學社社務,最後又因個人原因辭去負責人的職位。入學以來,一直以文學為終身追求,博覽群書,涉獵廣泛,包括了文學、歷史、哲學、法律、軍事和其他人文學科的書籍。自身的文學素養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且綜合實力與日俱增。
但他放棄了參加各類徵文比賽,只是在校刊和團刊上撰文。2006年在升學失利的陰影下,庸庸碌碌地過了一年,此時的他正處於人生的低谷。而在2007年中,他厚積薄發,接連撰寫文章,且幾多見報和雜誌。在2007年的暑假裡,更是登陸網路,以“寧襄陽”為筆名,開始寫小說,處女作為《閱微草堂逍遙記》,取得不俗的成績,同玄幻小說閱讀網簽約,成為該站的簽約寫手。同時在學校亦有不俗的表現,深得全體教師的肯定。在2007年10月更是擔任常州市級職校課題“公民道德”專題社區問題調查西職實驗點學生調研小組組長,一手負責研究和調查這個從美國最新引進的社區公民教育課題。
後期又創作了先鋒青春小說《不透明的天空》和中篇小說《小鎮俠影》等一系列小說,均有很好的表現。其老辣、犀利的文筆得到大多數網友的肯定。
成為了90后寫手的領軍人物,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姓名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是一樣的。
男 1956年10月生。1982年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982-1986年留學美國Johns Hopkins 大學地球及行星科學系,獲博士學位;1986-1989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后流動站工作。1989年9月起任教於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1990年任副教授;1993年任教授;1998年3月任博導。現為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古生物學報》常務編委。
1993年起獲得政府特殊津貼
1994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1996年入選國家教委“優秀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
1998年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培養計劃第二層次培養對象、2003年“333二期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主要教學情況
講授研究生課程“演化古生物學”、本科生課程“生命演化歷程與生物進化論”、“地質學專業英語”等
參加編譯出版的教學用書有:
海洋生態學導論》(高等學校教學參考書),地質出版社,1990。
遺跡化石:生物學、埋藏學及其應用(第二版)。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
《最新科技英語教程》(地球科學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研究方向
演化古生物學、蜓類化石、石炭~二疊紀生物地層學
主要科研成果
目前主要從事地史中生物滅絕過程、絕滅型式的研究,重點研究、對比二疊紀生物正常演化時期和滅絕事件發生時期的生物演化速率及演化型式。在二疊紀集群滅絕型式的研究中,與Stanley教授合作,提出了古生代末的古生物大規模滅絕為“雙集群滅絕”的觀點;在茅口期蜓類動物的演化型式、滅絕速率、滅絕過程、蜓類不同類群在滅絕過程中的差異的研究中取得過重要成果。
代表性文章、論著
1. Stanley, S.M., Yang, Xiangning,1987: Approximate evolutionary stasis for bivalve morphology over millions of years: a multivariate, multilineage study. Paleobiology, 13(2):1173-139.
2. 楊湘寧、郝詒純,1991:Robustoschwagerinids的個體發育及其在演化分析中的意義。《古生物學報》,30(3):277-306.
3. 楊湘寧,1990:異時發育的概念及其在Robustoschwagerina演化分析中的應用。《理論古生物學論文集》(戎嘉余等主編),pp. 121-131,南京大學出版社。
4. Yang Xiangning, 1992: A Study of the Ontogeny and Evolution of Robustoschwagerinids (Permian Fusulinids). Proc. of 4th. Int. Symp. on Benthic Foraminifera, Sendai. pp.127-133. Tokai University Press, Japan.
5. 楊湘寧,1993:物種形態演化速率及形態停滯—兼論點斷平衡學說的驗證。《古生物研究的新理論新假說》(穆西南主編),pp121-131。科學出版社.
6. 楊湘寧、周建平,1993:廣西雲南的Pseudoschwagerina 化石及其地層意 義。《微體古生物學報》,9(1):1-12.
7. Yang Xiangning , Zheng Hong, 1993: Ultrastructures in the Spirotheca of Fusulinella. Science in China (Ser. B), 36(6):751-758.
8. Yang Xiangning, Zheng Hong, 1993: Ultrastructures in the Septula of Neoschwager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8(8):661-664.
9. Zheng Hong, Yang Xiangning, 1993: SEM Study of Wall Ultrastructures of Triticites cellamagnus. Stratigraphy & Palaeontology of China, Vol.1:183-192.
10. Yang Xiangning, Zheng Hong, 1994: Spirotheca of Foraminifer Quasifusulina. Lethaia, Vol. 26:319-326.
11. Stanley, S. M., Yang Xiangning, 1994: A Double Mass Extinction at the End of the Paleozoic Era. Science, Vol. 266:pp.1340-1344.
12. Wu Zhiping, Yang Xiangning, 199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Fusulinid Fossil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Changme Stage, Southwest China. 30th IGC, Abstracts Vol. 2, p.91.
13. 楊湘寧、周建平、馮蘅,1996:西南地區假希瓦格蜓類地層分佈規律的研究。《古生物學報》,35(3):303-321.
14. 楊湘寧、吳智平施貴軍,1997:“常么階”沉積相和微相的研究與對比。《地層學雜誌》,21(1):1-19.
15. 孫厲、楊湘寧,1999: 原麥蜓( Protriticites )旋壁構造的掃描電鏡研究。《古生物學報》,38(3):394-402。
16. 楊湘寧,施貴軍等,1999:貴州盤縣火鋪茅口組剖面及蜓類化石。《地層學雜誌》,23(3):170-181.
17. Yang Xiangning et.al.,1999: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fusulinacean foraminifer in Maokouan, middle Permia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2(5): 456-464.
18. Yang Xiangning et.al. 2000:Inter-taxa Differences in Extinction Process of Maokouan (Middle Permian) Fusulinacea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
19. 楊湘寧,劉家潤等,2001:茅口期蜓類動物的絕滅過程—絕滅選擇性與物種個體大小關係的驗證。《古生物學報》,40(4):463-470.
20. 楊湘寧、賈東等,2001:新疆柯坪、烏什的若干蜓類化石及其地質學意義。《高校地質學報》,7(4):399-407.
21. 朱李鳴、楊湘寧等,2002:以化石帶為基礎的華南蜓類屬種資料庫。《微體古生物學報》,19(4):397-406.
22. 殷小龍、楊湘寧等,2003:西南地區早—中二疊世蜓類複合標準序列的建立及初步研究。《地層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