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金幣

清朝金幣

金,作為中國的貴重金屬,充當貨幣的職能由來已久。中國最早的金幣,要推戰國時期楚國的印子金,即是有銘文的扁平金版,印有數個至數十個方形陰文“郢爰”印記,含金在90%以上,甚至達99%;另外的“郢爰”肖仿前者,只不過鑄於陳地,也是楚國金幣。除版狀金幣外,歷代還有各式各樣的金錠、金鋌等金貨幣。由於金的物理屬性及社會價值衡定性,金成為貨幣的理想承擔者。

名稱


大清金幣
製造年代: 清
材料: 金

釋義


在清末外國銀元大批湧入中國前,中國幣制仍未脫離“秤量貨幣”範疇,但在形式上已形成“元寶”制。基本形製為圓形錢,大概在清嘉慶年間銀幣才仿造出新式銀元,至此中國的貨幣脫離秤量貨幣體系,具有現代形式。
圖中金幣為光緒丁未年金幣,正背兩面分別鑄銘文及圖案。正面鑄有雙線外郭,內圈有聯珠紋。頂邊鑄右讀楷體“光緒丁未年造”六字,底邊右讀為“庫平一兩”。珠圈內部直讀楷體“大清金幣”字樣。幣背鑄有正面五爪金蟠龍一條,祥瑞雲朵圍繞周圍,外部兩條,外側為細線條,內側有一聯珠紋圈。大清金幣的造型已接近新式錢幣,但是幣面上的銘鑄仍說明沒有完全脫離“秤量貨幣”體系。
大清金幣由於背面圖案為一蟠龍,故俗稱“龍洋”。因鑄行量較小,又屬貴金屬幣,愈顯珍罕,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並仍具升值潛力,是收藏者難覓佳品。1998年該枚金幣拍賣估價在2,280,000~3,280,000元人民幣之間。

背景


大清金幣
大清金幣
以往由於開採量低,黃金從未在中國圜法上扮演重要角色。十九世紀中葉后,全球各主要國家競相採用金本位制,導致金貴銀貶,使銀兩本位的中國在國際匯兌上虧損巨大,逐漸興起改革幣制之聲,但清政 府並不積極。至甲午戰敗和庚子之變后,因賠款以黃金為計算標準,金銀兌價不利造成償還時所謂的“鎊虧”倍增,朝野急謀對策,於是有彷效歐美從速實施金本位之議。
1903年4月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清政府於下旨“於京師設立鑄造銀錢總廠”,隨即以機器運轉需考慮取水運煤之便改設天津。1905年8月,財政處奏報天津廠於6月開機先行試造銅幣。次年(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試鑄“大清金幣” ,幣面加註帝號及歲次“光緒丙午年造”,隔年再鑄歲次丁未(1907年)的金幣。
外界常批評一兩重的大金幣價值過高,在實際使用時並不方便;但由於當時正計劃建立金本位制,製作金幣目的之一是在為也稱做虛金本位制的金兌匯本位製做準備,基本構想是用於外匯兌換,未必要發行作流通用。
由於朝野均對現代貨幣學瞭解有限,清政府在“元兩之爭”與“金銀本位”之間焦頭爛額無所適從。在幣制改革爭論時病急亂投醫,許多版本的樣幣根據不同的諭示產生,丙午及丁未年造大清金幣只是其中之一。曉得這些特殊背景,才能瞭解中國貨幣史上的許多現象。
有說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幣因幣面僅刻漢文而無滿文,違背大清體制故不被採納,但尚未查到官方記載文獻。雖然視同樣幣,但存世似有相當數量,由泉界耆宿的論述可略窺一二:1940年11月《泉幣》第三期,張絅伯提到“以上兩品,原鑄者成色較佳。蓋當時鑄以進呈御覽者,為數甚少,不可多得。近時市肆所見,大抵為津廠用原模翻鑄之品。雖非偽物,究相區一間也。”
1943年5月《泉幣》第十八期)編輯提及張絅伯於1920年間得吉林廠平三錢,義大利外交官羅斯願以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幣一對交換;當時廠平市價一百數十元,而金幣每枚不過五十元。到了四十年代,“廠平銀幣之價猶昔,而金幣每品,萬金亦不易得。”另戴葆庭在同年9月《泉幣》第二十期提到丁未一兩金幣:“圖桉簡潔,文字纖秀,與丙午金幣,同屬稀品。”、“當時以鑄額不多,而金本位制又未確定,流入市儈之手,多鎔為飾物,曇花泡影,亦可嘆也。民初,其價甚廉。”可知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幣雖未發行,在民初之時卻有相當數量流入民間。
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幣問世時,中國產金量甚微且國力衰微,缺乏推行金幣的條件。美國造幣廠1907年度報告估計中國開採總額是純金6,771公斤,佔全球產金量比例僅略超過百分之一。2007年,中國生產黃金276噸,相當於全球黃金總量的十分之一,超過了南非的272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1949年,中國黃金產量僅4.5噸。改革開放后躋身世界主要產金國之列,2009年中國黃金產量達到310噸,已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
丙午金幣以邊道及龍外側雲朵大小,有齒邊小雲版、光邊大雲版之分。丁未金幣亦有大、小雲版,以大雲版為罕見,另有合金材質。
貼圖為廣東收藏家默齋主人呂公志強於2007年北京誠軒秋拍的光緒丙午及丁未年造大清金幣各一枚,成交總價含手續費前者為人民幣78.4萬元,後者為106.4萬和呂公珍藏幣一枚。

大清皇家金幣


大清金幣
大清金幣
中國的收藏界,一向沒有“皇家金幣”這一說,泱泱華夏文明史,似乎與此四 字絕緣。然而據我的收藏實踐,卻切切實實地證明了“皇家金幣”的客觀存在,視而不見恐怕是不明智的。也算三生有幸,在我的稻房珍藏之中,大清末世的光緒、宣統二朝五種金幣已被悉數囊括。大清金幣雖僅五種,卻當得起填補闕如之重任,且無不出於皇家御令所制,供天子御覽,沾滿了堂高廉遠的華貴之氣。囿於當時的銀本位制度,民間其實緣慳一面,根本無福染指,謂之“皇家金幣”,亦屬名至實歸。
收藏雖為個人雅玩,興趣所致,或許非關宏旨。但嚴格說來,一部錢幣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金融發展史;其中環環相扣,一脈承傳,儼若一道長鏈,缺失了任何一環,都將鏈斷脈損,遺憾無窮。故此,“皇家金幣”這一環,必須補齊。
中國的機制幣始自光緒朝,與皇家金幣的問世,恰好同庚。這並非時間的巧合,而屬歷史的必然。一般而言,位居廟堂之端的皇家,總是能夠最先享受到代表一個時代的先進生產力,使其為我所用。從西方引入的機器製作能力,恰好在第一時間為皇家效力,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因此,清宮皇家金幣也就當仁不讓地擔當起了開創一個幣種和開創一個時代的雙重負荷。

淵源


大清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令人驕傲和恥辱的經歷,清朝光緒中期,各省的制幣局幾乎是獨立的,鑄幣的重量和成色差別很大,有官員提議“欲收利權,欲興商務,非自鑄金錢不可”。於是朝廷規定以“元”為單位,廢除銀兩制,由中央統一規定鑄幣成色,由戶部委託天津造幣廠試鑄“大清金銀幣”主要版別分長須、短須、曲須、大尾、反龍等七個版別。其中大清金幣與袁世凱有關,當時天津造幣廠屬於他的管轄範圍,又逢年底,為了向慈禧獻媚,特命造幣廠鑄“大清金幣”千枚,進呈慈禧,以備西太後年關其間饋贈封賞之需,兩年共鑄兩千枚,因我國藏金有限,未大批鑄造。而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量為六錢四分八厘,成色百分之九十的“大清銀幣”確大量流通,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幣制未定,“大清銀幣”繼續流通,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袁大頭制出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