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二十二的結果 展開

二十二

中國內地倖存“慰安婦”紀錄電影《二十二》

《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關於在日軍侵華戰爭中中國倖存的“慰安婦”長篇紀錄片,由郭柯執導,二十二位“慰安婦”參與拍攝,也是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紀錄片” 。

該片以2014年中國內地倖存的22位“慰安婦”的遭遇作為大背景,以個別老人和長期關愛她們的個體人員的口述,串聯展現出她們的生活現狀。全片無解說、無歷史畫面,音樂僅片尾響起,旨在盡量客觀記錄。

該片於2017年8月14日在中國內地公映。

劇情簡介


二十二
二十二
在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的十四年間,中國大約曾有20萬,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軍誘騙、強迫,淪為日軍發泄性慾、任意摧殘的性奴隸。她們在戰爭期間受盡各種難以想象、難以啟齒的虐待,其中大部分當時就被折磨至死。少數倖存者即便僥倖逃生,也是落得傷痕纍纍,甚至終生殘疾。在煎熬中,她們日盼夜盼終有一日能重返家園。然而當她們歷經艱辛回到故鄉,等待她們的卻並非同情,而是無休止的歧視,侮辱和排斥,導致大部分倖存者對她們的遭遇選擇了沉默。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曾經的倖存者如今已經寥寥無幾。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燭光已漸漸微弱。這分佈在全國五省的二十多位老人在當年有著同樣的遭遇,在漫長的剪片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她們的人生是有著必然的關聯。

主創團隊


演員表

演員備註
毛銀梅1922年出生於韓國,原名朴車順。(2017年01月18日去世)
何玉珍1921年出生於中國。(2014年11月21日去世)
韋紹蘭1920年生於中國廣西。
李鳳雲1922年出生於朝鮮平壤,原名李壽段。(2016年05月17日去世)
張先兔1926年生於中國山西。(2015年11月12日去世)
李秀梅1928年出生於中國。(2014年04月10日去世)
趙蘭英1923年出生於中國(2016年04月07日去世)
劉改連1925年出生於中國
任蘭娥1931年出生於中國(2016年07月01日去世)
郝菊香1922年出生於中國(2016年08月18日去世)
駢煥英1928年出生於中國
李愛連1928年出生於中國
曹黑毛1922年出生於中國
劉風孩1924年出生於中國(2017年01月20日去世)
符桂英1919年出生於中國(2015年03月28日去世)
林愛蘭1925年出生於中國海南(2015年12月23日去世)
符美菊1928年出生於中國海南(2017年03月08日去世)
王志鳳1928年出生於中國
李美金1926年出生於中國
陳連村1926年出生於中國
陳亞扁1927年中國海南(2017年05月11日去世)
黃有良1927年出生於中國(2017年08月12日去世)

職員表

顧 問蘇智良
出品人郭 柯 張香永
聯合出品人井水清 李艷潔
執行製片梁 巧(美國)
製片主任柳邊疆
聯合製片彭 暘 高 圓 金源東(韓國)
副導演梁 巧(美國)
後期製片/場記吳丹珍
攝 影蔡 濤
攝影助理何曉舟 白金玉 劉千里 劉進京 張 良
跟機員魏 威 樊 濤
燈 光鄧世剛
燈光助理唐 偉 馬文兵
錄 音陳志富 康衛東
錄音助理潘海強
現場製片葛 軍
財 務鄧順玲
劇 務霍 偉
前期製片鮮 科 金雪玉 庄 妮
志願者代表龍 慶
劇 照徐白曉 楊軼然
剪輯指導廖慶松(中國台灣)
剪 輯郭 柯 向 陽 邱 進
駕駛員孫榮偉 江 興 韓士江 宴文明 田晉元
後期製作北京金太陽升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北京派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邁思非墨(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調 色蘭 京
混 音丁 喆 戴燕燕
片中語言翻譯黃 菲(湖北)韋自運(廣西)張曉東(山西)
王必娥 李 青 王春英 林寶香(海南)
韓美花(韓語)何東群(日語)
英文字幕王雅靜 梁 巧 沈嚴妍
海報製作向 陽 祁瀟南 Aceworks Studio
授權公司Universal Edition AG, Vienna
ECM Records
With kind permission of Universal Edition AG, Vienna
Used by arrangement with ECM Records
作 曲Arvo Pärt
演 奏AlexanderMalter
片尾歌曲九重山(Granny’s Ballad)FÜR ALINA
演 唱燕 池
製作人/作曲/編曲/MIDI程序燕 池
混音/母帶周天澈
錄音工作室Tweak Tone Labs
錄 音謝嘉寧
監製/統籌楚 青
宣 傳北京朔果蓮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發 行北京潤智影業有限公司/全影時代
聯合發行廣州眾悅影視傳播有限公司/廣州眾悅影視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海外發行華獅電影
海外推廣香港畫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協助推廣北京交差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導演特別鳴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
靈山慈善基金會
TEDx灃東
毒舌電影/一席/二更/獨立魚電影/知乎/貓眼
鳴 謝阿霞(義大利)韓 雪 尤立通 吳鴻宇 李 夢 馬海寧
陳偉雄(馬來西亞)陳妍希(馬來西亞)
將能傑 龍 濱 羅 敏 彭 鵬 於志強 張 勇
良友(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成都語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北京千郎傳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亞洲家庭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
聯合攝製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鳳凰視頻
製片人/導 演郭 柯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12年,導演郭柯拍攝了廣西“慰安婦”倖存者韋紹蘭老人和她的“日本兒子”的生活,當時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僅剩32位。而2014年,倖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為了儘可能地留住這段歷史,郭柯開始了紀錄電影 《二十二》 的製作。

拍攝過程

張歆藝
張歆藝
該片從2014年1月拍到7月,攝製團隊30多人,跨越五個省,拍全了22位倖存者。該片在拍攝的2個月以內,導演運用節制的拍攝手法,嚴格遵守老人作息時間,在不打擾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下完成了拍攝。除此之外,劇組成員及身邊的親朋好友也為老人送去了藥物、輪椅等物資及善款。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郭柯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走訪了22個“慰安婦”倖存者。最終,他根據身體健康狀況、表達能力和個人經歷,重點選取了4位倖存者,分別是湖北的毛銀梅、海南的林愛蘭、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愛連。

後期製作

2015年10月,該片就拿到了公映許可證,但由於發行費用不足,影片便在公益平台上眾籌。結果,參與眾籌總人數32099人,籌得100多萬元,解決了影片上院線的問題。在電影片尾也將這32099個名字打在了字幕上。
《二十二》的製作成本和宣傳費用只有400萬元,一度陷入資金短缺。製作需要費用300萬元,導演郭柯自己借了100萬元、有人投資了100萬元,還差的100萬元是演員張歆藝知道后無償借給他的。

播出信息


早期宣傳

劇照
劇照
2016年8月14日晚,該片的原版拷貝贈送給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並在館內循環播放,永久館藏。
2017年8月10日,導演郭柯與電影明星資助人張歆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副館長陳俊峰等共同出席《二十二》在北京的首映活動,分享交流了該片拍攝及上映背後的故事。8月13日,該片在成都舉行點映活動。8月14日,導演郭柯到重慶進行電影宣傳。8月20日,在北京舉辦感恩答謝會。2018年10月8日,“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發微博進行捐款公示,明確寫出每個捐款人及出資情況。影片資助人張歆藝、導演郭柯等多方共同決定向上海師範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10086003.95元。導演郭柯兌現此前承諾,捐出個人收益400萬。

發行上映

上映日期
日期國家備註
2017年8月14日中國中國內地公映
2016年6月25日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2015年10月5日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發行公司
1.四川光影深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北京金天地影視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3.北京派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4.五洲傳播中心
5.北京鑫海吉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1.北京潤智影業有限公司

票房收益

2017年8月14日上映首日,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排片從1%升至1.5%,單日票房破300萬。上映次日,排片佔比4.9%,上座率達30.8%,單日票房突破1200萬,兩日累計票房突破1500萬。單日票房最高紀錄破2600萬。截至2017年8月18日8:30,《二十二》累計票房達到6664萬,已經打破了國內院線紀錄片票房紀錄,超過此前的最高紀錄獲得者《我們誕生在中國》(6660萬)4萬,成為中國記錄電影票房冠軍。截至2017年8月19日,該片票房突破1億元。最終票房超過1.5億,成為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名稱​結果
​2018年​第三屆德國中國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獲獎
​2017年​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獲獎
​2017年​武漢國際藝術電影展特別推薦電影​獲獎
​2016年​倫敦華語視像藝術節最受觀眾歡迎獎​獲獎
​2015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2015年第四屆鳳凰紀錄片盛典最佳紀錄片​提名

作品評價


劇照
劇照
“在紀錄片里,我能很真切地感受到導演的隱忍和剋制,非常客觀不帶任何強烈情緒的記錄。該片並不是用所謂的鏡頭語言、高超特技去講故事,只是實實在在的記錄一段歷史,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演員張歆藝 評)
影片的拍攝技巧略顯粗糙,但不刻意煽動仇怨,質樸平和的態度另有一種引人動容的力量。(新京報 評)
該片通過與老人的深入交流,用客觀的鏡頭,將歷史的碎片打撈起來。除了讓觀眾了解慰安婦不幸的遭遇外,影片還通過諸多當事人以及身邊人的敘述,讓一個個形象更加豐滿鮮活。雖說聚焦已經過去數十年的歷史事件,影片卻突破了用歷史資料堆砌的表現手法。以現實的視角,單純紀錄這群倖存老人當下的生活狀態。影片秉持著“拍攝為目標,關愛為目的”的初衷,沒有刻意渲染這份磨難,沒有通過賣慘來吸引大眾目光。而只是客觀紀錄,讓人在平淡中去體會、去感受這份歷史記憶的重量。(中國電影報道 評)
用影像記錄歷史,走進影院拾起沉痛記憶,絕不是為了渲染悲情,更不是為了宣揚仇恨,而是因為唯有從殘酷的戰爭中吸取教訓,才能構築起捍衛持久和平的精神大壩。(《人民日報 》 評)
每一幀都是無聲的哭訴,每一秒都是那段歷史的活證,每一分鐘都燃燒著生命的燭光,儘管微弱,但激發起善良對善良者的同情,良知對“受侮辱和受損害的”道義支持。(《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