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尾鼓吹樂

度尾鼓吹樂

據《仙游縣誌》載,仙游民間音樂源遠流長,“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又經長期演變發展,形成濃郁的地方音樂特色,有民間歌曲、戲曲音樂、器樂等。仙游器樂較著名的有十音、八樂和大鼓吹等。“大鼓吹”因演奏時吹大嗩吶和打大鼓而得名,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二鈸、小鑼、鍾鑼和一對大嗩吶(俗稱“公母吹”,公的吹高八度,母的吹低八度,略有支聲復調的因素),迎賓送客等大場面開場和收場都要用大鼓吹演奏。

簡介


始興於宋,如今大放異彩的仙游度尾鼓吹樂,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曲》中贊曰:“閩中雅樂,太古遺音。”那麼,這個長鳴於興化大地上的民間音樂絕響究竟有著怎樣的迷人魅力呢?筆者日前走進仙游縣度尾鎮,近距離聆聽和感受這一獨特民間文化的光榮與輝煌。
據《仙游縣誌》載,仙遊民間音樂源遠流長,“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又經長期演變發展,形成濃郁的地方音樂特色,有民間歌曲、戲曲音樂、器樂等。仙游器樂較著名的有十音、八樂和大鼓吹等。“大鼓吹”因演奏時吹大嗩吶和打大鼓而得名,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二鈸、小鑼、鍾鑼和一對大嗩吶(俗稱“公母吹”,公的吹高八度,母的吹低八度,略有支聲復調的因素),迎賓送客等大場面開場和收場都要用大鼓吹演奏。

宋樂遺響 長盛不衰


據考證,度尾鼓吹樂是中國民間音樂史上較為古老的樂種之一,源於北宋,原為北狄軍樂,傳入中原后,與大麴相結合,成為黃門鼓樂。經歷代不斷入閩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與當地民間音樂相融而成。鼓吹樂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類,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是《七枝譜》,也稱客板吹,相傳是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攜帶一班鼓吹樂手入閩,后因戰亂,宮廷樂師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雲水傳授技藝,流傳至今。
度尾鼓吹樂曲牌有“掛金牌”“將軍令”“狀元游”等,與古代迎賓儀式、軍隊凱旋而歸場面相吻合。度尾鼓吹樂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大嗩吶為主、中小嗩吶主配音,以鼓指揮,鑼、鈸配之,構成以鼓點指揮、嗩吶主奏、鑼鼓振節的導樂性特徵。鼓吹樂的調式和板式則呈現出簡樸的特徵,不繁複華麗,盡顯簡約質樸之美,其吹奏特點粗獷高亢,氣勢昂揚。度尾鼓吹樂現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簡譜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還是以“上尺工還合四乙”記載,隨後才被翻譯為“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