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鼓吹樂的結果 展開

鼓吹樂

鼓吹樂

鼓吹樂是以打擊樂器、吹奏樂器等合奏形式為主的傳統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曾形成為重要的樂種。其初常用鼓、角、簫(排簫)、笳等樂器,曲目中亦常有歌詞,可供歌唱。鼓吹樂作為歷史樂種,特指漢魏以來,宮廷、軍府、官府中與儀仗、軍旅、宴饗有關,並見於樂府或太常等機構編製的樂種。

樂種介紹


廣義的“鼓吹”,見於明代的專業鼓吹行。宋、元以後,由於歷史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鼓吹樂的合奏形式漸在民間發展;明、清雖仍有官府設置,其樂器編製與應用場合早已迭經演化;民間的諸種流派經過職業、半職業藝人或寺院藝僧的創新,雖或沿用鼓吹之名,也已形成了風格各異的近世各類新興樂種。

起源


初創階段不晚於漢初。班氏家族稱雄於西北時,班壹已經用了鼓吹樂(《定軍禮》),它的來源就是西北民族的馬上之樂。至漢武帝時,鼓吹樂中的“橫吹”,還從西域音樂《摩訶兜勒》中汲取創作素材;六朝時亦與“北狄樂”、“北方簫鼓”有關。鼓吹樂作為在中原發展、成熟的樂種,與先秦“愷樂”(一種軍樂)的關係無考;從兩漢間,朝廷與軍中慣用民間音樂的傳統來說,則與相和歌、清商樂有密切聯繫。《樂府詩集》“鼓吹曲辭”小序:“長簫、短簫,《伎錄》並云:孫(絲)竹合作,執節者歌”;清商樂曲辭《黃鵠曲》小序:“按《黃鵠》本漢橫吹曲名。”鼓吹樂與民間歌曲的關係十分密切,甚至在漢代軍樂中也並不避免愛情和反戰題材的民歌原詞,如漢鐃歌《上邪》歌唱愛情的永恆,橫吹曲《紫騮馬》歌唱“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之類。只從《樂府詩集》中現存鼓吹曲辭的形式與內容上即可看出鼓吹樂與兩漢魏晉以來民間音樂的密切聯繫。

漢魏時期


鼓吹樂是漢魏六朝時期流行的一種以擊樂器- 鼓和管樂器- 排簫、橫笛、笳、角等合奏的音樂,有時也有歌唱。秦末漢初,鼓吹樂已在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居住區流行,大約來源於西北少數民族的馬上之樂,當時用鼓、角、笳來演奏。角和笳這兩種吹樂器和畜牧生活可能有密切的聯繫。角最初是用獸角製作的,后改用竹、木、皮革、銅等材料製作。笳最初是用蘆葉捲起來吹奏,後來把蘆葉做成哨子,裝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兩者都是具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樂器。鼓吹樂始以外族音樂為主,進入中原后,這種形式因其嘹亮雄壯被用于軍樂,以後又與各地民間音樂相結合,逐漸形成各種不同風格的鼓吹樂,漢哀帝時樂府里的邯鄲鼓員、江南鼓員、淮南鼓員等可能指的就是不同地區的鼓吹樂工。從《樂府詩集》所收的漢代鼓吹樂的歌詞看,不僅僅限于軍樂軍歌,還有不少涉及愛情題材和反故內容的作品。
其中有女子與無情無義的負心男人決絕的《有所思》,歌頌女子堅貞不渝的愛情的《上邪》,詛咒統治階級發動戰爭的《戰城南》等曲,原都是民歌,后被各地鼓吹樂所吸收。
鼓吹樂被宮廷採用后,用于軍隊、儀仗和宴樂之中。由於樂隊的編製和應用場合的不同,而有 黃門鼓吹、橫吹、騎吹、短簫鐃歌、簫鼓 等不同稱謂。
漢魏間的鼓吹樂按用途區分,一般有下列幾種類:①黃門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於殿廷,稱為“食舉樂”(宴席、飲膳時所用),亦稱“長簫”。黃門鼓吹也用於天子專用的“鹵簿”(儀仗)。《西京雜記》載:“漢大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有黃門前、後部鼓吹。”列殿廷與供鹵簿,和後世鼓樂兼有坐樂、行樂頗為相同。②騎吹:用於鹵簿,隨行帝王、貴族等車駕,以用簫、笳、鼓、□等樂器在馬上演奏而得名。③短簫鐃歌:蔡邕指為軍樂,主要用於社、廟、“愷樂”、“無會”、“郊祀”“校獵”等盛大活動。④橫吹:用於隨軍演奏,朝廷常以其賜予邊將。《樂府詩集》卷21解釋鼓吹與橫吹的區別:“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有簫、笳者為鼓吹……;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晉書·樂志》又說:“胡角者,本以應胡笳之聲,后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由此可知“橫吹”為後起,它的代表作品即著名的《新聲二十八解》(《晉書·樂志》)。

隋唐時期


隋唐鼓吹樂仍由天子近侍及太常鼓吹署掌握。略同前代,但分部與名稱有異,其禮儀用途則仍為漢代鼓吹的延續。①前代黃門鼓吹用於宴享及天子專用鹵簿者,相當於隋代“□鼓部”,或唐代“鼓吹部”。“□鼓部”用□鼓、金鉦、大鼓、小鼓、長鳴角、次鳴角、大角。唐“鼓吹部”不用大角。②前代短簫鐃歌用於郊、廟及愷樂。相當於隋代“鐃鼓部”,用歌、鼓、簫、笳。唐代則分之為“羽葆部”(樂器加用□於)、“鐃吹部” 2部。《舊唐書·音樂志》載:“鐃吹部”用於凱樂時,又別增樂器如篳篥、鐃等,取騎吹形式。“鼓吹令丞前導,分行於兵馬俘馘之前。將入都門,鼓吹振作,迭奏《破陣樂》等四曲”。③前代騎吹、橫吹兼用於鹵簿與行軍。略可相當於隋、唐的“大橫吹部”(角、節鼓、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與“小橫吹部”(大橫吹減去節鼓)。

宋元明清時期


宋代的宮廷鼓吹樂稱“隨軍番部大樂”,用於貼近皇帝御駕的儀仗行列,多用禁軍或內監掌握,而不屬鼓吹署。據《武林舊事》,有拍板2、番鼓24、大鼓10、札子9、哨笛4、龍笛4、□篥2,全樂隊約50餘人。規模較小的活動中,則由禁軍選拔組成“馬後樂”。明、清鼓吹樂中同類的鹵簿樂,則由“鑾儀衛”掌握。清代宮廷鼓吹樂稱為“鐃歌樂”,分鹵簿樂、前部樂、行幸樂、凱旋樂 4類。鹵簿樂用於祭祀、朝會及宴樂,名為“鐃歌鼓吹”。前部樂又稱“大罕波”。行幸樂不用於祭祀,用於出行及停留之時,也常在騎駕出入間用以引導鹵簿樂,包含有“鳴角”、“鐃歌大樂”、“鐃歌清樂”諸曲。凱旋樂用於出師、報捷、凱旋的祀神、敬天行禮活動,其鐃歌、凱歌樂曲至今有乾隆年間定的工尺譜留存。鐃歌樂所用樂器,除保存漢以來鼓吹樂有鼓、有角的遺制外,又加用笙、篪、雲鑼、鐃鈸等金屬打擊樂器。

種類與用途


歷代鼓吹樂的種類、形式、用途
大體如上,無嚴格界限,每隨時代而異。一般情況下宋以前的鼓吹樂,共同點較多,宋、元以後則變化較大,愈近後世,鼓吹樂各種類就愈加失去其間的區別,逐漸混一,統稱為鼓吹。但即使是漢魏六期間的鼓吹樂,其種類、用途之間的關係也未可執一而論。陳後主遣宮女學來的“北方簫鼓”(實即“長簫”)卻不限於黃門鼓吹的原有用途;將鼓吹用於遊樂活動直至“百戲”的伴奏,將鼓吹場合自亭台而至樓船、樓車等,也是漢畫像磚中常見的傳統。《樂府詩集》“鼓吹曲辭”小序:“周武帝每元正大會,以梁案(梁時鼓吹稱“熊羆十二案”)架列於懸間(鍾、磬“樂懸”之間),與正樂合奏”,更是一種俗樂雅奏。

歷史事實說明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雖在理論上將鼓吹樂所用樂器排斥在雅樂諸器之外,但與鼓吹樂的歷史相始終,自西漢王朝直至清末,從號稱神聖的郊廟祭祀活動直至隆重的軍事大典,都有大量應用鼓吹樂的事例存在。鼓吹樂的初期階段,采自民間而供奉官府。其後,至南北朝時如鄧縣畫像磚所示,則又流入民間並為豪富之家使用。明、清以後,作為宮廷與官府使用的鼓吹樂,已成古代史上這一樂種的餘波;反之,流入民間的鼓吹藝人及其技藝,卻在商業經濟的影響下取得新的進展,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各以“鼓吹”、“鼓樂”、“吹打”為名的近世民間器樂合奏諸樂種,逐漸進入形成或發展的
新階段。(見彩圖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樂舞圖》)

鼓吹樂種


鼓吹樂
鼓吹樂
鼓吹樂種吹打樂是中國最普遍的器樂品種,民俗活動中的婚喪嫁娶、歲時節日,都少不了吹打鑼鼓。因此,它的主奏樂器“嗩吶”,也就成為民間運用最廣泛、普通百姓最喜聞樂聽的樂器。“嗩吶”俗稱“喇叭”,小者稱“海笛”。形制是在椎形木管上開八個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裝一細銅管,銅管上端套以葦制哨子,下端承接一個銅製喇叭口。
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吹打曲就是《百鳥朝鳳
它流傳於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開始熱烈、歡快的樂段結束后,樂隊奏出一個固定的伴奏音型,在它的襯墊下,音色高亢明亮的嗩吶細膩地模擬各種飛鳥啼鳴。這些極近形象、竭盡變化的模仿,既表現了人民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民間藝人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在凡俗生活中提取藝術性靈的趣味,同時也是表現民間藝人演奏功夫的即興性樂段。它的廣泛流傳,更得益那如此美妙、吉祥的曲名。
展示“嗩吶”另一面品格的傳統曲目是魯西南鼓吹樂的《一枝花》,它採用梆子“哭腔”,奏出凄楚悲切的音調。最後以曲牌《小桃紅》為素材的快板樂段,充分發揮了這一樂種中緊板慢唱的“穗子”手法,漸次逐一拉長一串長音,盡情表現演奏者的氣息偷換技巧。

笙管樂種


因與宗教音樂關係密切,將在有關章節一同介紹,這裡只介紹管子演奏的幾首著名樂曲。本世紀最著名的民間管子演奏家楊元亨先生吹奏的、流傳於北方地區民間笙管樂種中的《萬年歡》,據音樂史學家的考證,相當程度地保留著唐代同名曲牌的面貌。旋律莊重古樸,常作移調處理,中間部分對變化音的強調,尤其具有唐代音樂中突出“新聲變律”的鮮明色彩。
流行於冀中地區的大管子曲《放驢》,具有濃郁的北方音樂風格。樂曲的慢板部分,表現了農民豪爽樂觀的性格和熱烈奔放的感情,逗趣對答式的樂匯極富生活氣息。快板部分旋律活潑歡快,曲調輕鬆詼諧。大管特有的演奏技法如涮音、跨五音、打音、顫音等,藉此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此曲是河北民間器樂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另一首名作《江河水》是50年代初由王石路等人根據遼寧鼓樂同名笙管曲牌改編成的雙管獨奏曲。曲調凄厲哀婉,感情悲愴激越。

度尾鼓吹樂


仙游度尾鼓吹樂始興於宋,盛行於建國初期,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曲》稱其“閩中雅樂,太古遺音。”
圖為度尾鼓吹樂傳承人黃春祥表演“公吹”
圖為度尾鼓吹樂傳承人黃春祥表演“公吹”
仙游縣誌載:仙遊民間音樂源遠流長,“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又經長期演變發展,形成濃郁地方特色,其中“大鼓吹”因演奏時吹大嗩吶和打大鼓而得名。鼓吹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二鈸、小鑼、鍾鑼和一對大嗩吶(俗稱“公母吹”,公的吹高八度,母的吹低八度,略有支聲復調因素),迎賓送客等大場面開場和收場都要用“大鼓吹”演奏。
據考證,度尾鼓吹樂是中國民間音樂史上古老樂種,源於北宋。本為北狄軍樂,傳入中原后與大麴結合,成為黃門鼓樂,后經歷代入閩的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與當地民間音樂相融而成。鼓吹樂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類。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七枝譜”也稱“客板吹”,相傳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攜帶一班鼓吹樂手入閩,因戰亂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雲水傳授技藝,流傳至今。
度尾鼓吹樂曲牌有“掛金牌”、“將軍令”、“狀元游”等,與古代迎賓儀式、軍隊凱旋場面相吻合。清光緒五年的《仙游縣誌》引黃仲昭《舊志》說:(宋)太祖興國初,陳洪進據漳泉二州,戎馬千萬眾,前歌后舞入此城……王師入城,作笳鼓為樂……。笳鼓就是吹鼓樂。史載,宋代武職官員在協台以上的都在衙署東西轅門外,各搭吹鼓樓,東邊司吹,西邊司鼓,每日三餐鳴炮吹打,以示武官威儀。光緒末年廢除此制,樂工轉到民間演奏。演奏時用大嗩吶一對,打擊樂除大鼓外,還有大鈸、小鈸、大鑼、小鑼等。
度尾鼓吹樂
度尾鼓吹樂
度尾鼓吹樂至今已有八百年歷史,逐漸演變形成以大嗩吶為主,中小嗩吶主配音,以鼓指揮,鑼、鈸配之,構成以鼓點指揮、嗩吶主奏、鑼鼓振節的導樂性特徵。鼓吹樂調式和板式則盡顯簡約質樸之美,粗獷高亢,氣勢昂揚。度尾鼓吹樂現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其曲譜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還是以“上尺工還合四乙”表示,隨後才改為“1234567”。“文革”動亂時期,鼓吹樂遭劫,樂班遣散,藝人改行,曲目流失,樂音沉寂。

魯西南鼓吹樂


民間鼓吹樂。俗稱“鼓樂”。山東鼓吹樂分佈很廣,幾乎遍及全省,其中尤以流傳於山東西南部菏澤、濟寧地區的鼓吹樂,是山東鼓吹樂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中國享有“嗩吶之鄉”的盛譽。
據當地鼓吹藝人的回憶,有的已有十幾代的家傳技藝,僅從這一點來推算,魯西南鼓吹樂的歷史沿革至少可以將它追溯到三百多年以前。另外,根據魯西南鼓吹樂(嗩吶、錫笛主奏部分)經常演奏的曲目來看,有些是宋、元以來的雜劇曲牌,如《混江龍》、《滾繡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時期流傳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鎖南枝》、《駐雲飛》、《一江風》、《朝天子》、《到春來》、《疊斷橋》、《採茶兒》之類。因此魯西南鼓吹樂有可能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在當地流傳。
魯西南的城鎮鄉村,到處都有職業或半職業的“鼓樂房”,它們多以家族或近親搭班,平時以理髮為業,遇到民間婚、喪、喜、慶等場合他們便被聘去演奏,往往數日不絕,是民間音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
魯西南鼓吹樂使用的樂器,主要是管樂器、打擊樂器兩類。管樂器有嗩吶、笛子、笙、把攥子(只用於咔戲)、大號(俗稱“老嗡”)。打擊樂器有小鈸、梆子、鈸子、雲鑼、小鑼、樂鼓(也稱“小墩鼓”)。如奏“咔戲”,則加用皮鼓、簡板、中鈸、大鑼、小鑼等。
魯西南鼓吹樂樂隊組合常見的有五種:一、用一嗩吶(一般用中音嗩吶)主奏的形式,民間稱呼為“單大笛”。所用管樂器有嗩吶、笛子、(笙(一至二人);打擊樂器有小鈸、雲鑼、汪鑼、樂鼓。樂隊人數一般為八人,是魯西南鼓吹樂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演奏形式。二、用兩支嗩吶(用兩支低音嗩吶)演奏的形式民間稱呼為“對大笛”。所用管樂器有低音嗩吶(二人),打擊樂器有小鈸、雲鑼(或鈸子)、銅鼓、樂鼓。樂隊人數一般為六人。三、用錫笛(以錫制桿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錫笛(以錫制桿的海笛)主奏的形式或錫笛、笙、笛合奏的形式,此編製為演奏大弦子戲曲牌的專用樂隊。所用管樂器有錫笛、笛子、笙(二人);打擊樂器只用小釵或梆子。樂隊人數一般為五人。四、笙、笛合奏形式,此編製是用來演奏柳子戲曲牌或民間小曲的樂隊。所用管樂器有笛、笙(二人);打擊樂器僅用小釵。樂隊人數一般為四人。五、卡戲樂隊,所用管樂器有嗩吶(兼奏把攥子)、笙(—至二人)、笛子;打擊樂器有皮鼓、簡板、小釵、小鑼、大鑼。樂隊人數一般八至九人。
魯西南鼓吹樂常用的調名有兩個體系,一個是承襲原地方戲曲的演奏指法變換稱呼為平調越調、二八調、“下調、起調;另一個是民間鼓吹樂所用工尺譜演奏指法變換稱呼六字調、尺字調、上字調、凡字調、五字調。
魯西南鼓吹樂曲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其一,為一曲多變的靈活運用。普西南鼓吹樂一曲多奏所使用的手法主要有嚴格變奏、板腔式變奏、移調指法變賣二種。變化最豐富、最集中的是《開門》和《抬花轎》這兩首樂曲。以民間器樂曲牌《開門》為例,可變化派生為《上字開門》、《尺字開門》、《凡字開門》、《六字開門》、《五字開門》、《大合套》、《風絞雪》、《婚禮曲》等十幾首樂曲。以《抬花轎》曲牌為基礎而形成的各種變體有《抬花轎》、《拜花堂》、《大笛二板》、《大笛鑼》、《百鳥朝鳳》、《快慢笛絞》等十幾首樂曲。其二,魯西南鼓吹樂富於特點的展開部分“穗子”。“穗子”在全曲是一個具有對比展開性的獨立部分,它的持點是演奏上具有極大的即興性,音型細碎,展開自由,旋律在環繞中心音不斷變換游移時,伴隨著豐富的節奏音型和多種演奏技巧,是顯示民間演奏家卓越才華和高超演技的段落。
魯西南鼓吹樂嗩吶、錫笛常用的演奏技巧有花舌音、氣控音、氣拱音、滑音、打音、泛音、蕭音、苦音等。
除由《開門》、《抬花轎》派生的樂曲外,還有嗩吶曲《慶賀令》、《十樣景》、《採茶歌》、《集賢賓》、《風陽歌絞八板》、《一枝花》、《一江風》、《越調步步嬌》、《混江龍》等;錫笛笛《山坡羊》、《駐馬亭》、《鎖蘭枝》、《駐雲飛》、《羅羅》等;笛曲《雙合鳳》、《小笛曲》、《花香蜂嬸舞》、《越調黃鶯》、《風落松》、《喜新婚》、《步步高》等。
魯西南鼓吹樂著名的演奏家有袁子文、魏永堂、和貫賢、張玉柏、牛雲海、任同祥等。

榮譽記錄


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