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柳子戲的結果 展開
- 柳子戲
- 清豐柳子戲
柳子戲
柳子戲
徠柳子戲,流行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柳子戲又名“弦子戲”,亦稱“北調子”、“糠窩子”,是中國戲曲四大古老劇種之一,由元明以來流行於中原地區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葉盛極一時。柳子戲記錄在案的傳統劇目200餘出,音樂唱腔曲牌600餘支,這一劇種既有北曲豪放粗獷的風格,又有南戲委婉細膩的特徵。
2006年5月20日,柳子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3。
明清時期
柳子戲
清初,《聊齋志異》作者、山東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齡就曾編過“戲三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清初柳子戲還曾在北京演出過,在《日下看花記》中曾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磐同音,歌詠昇平,伶工薈萃,莫盛於京華”的記載,記述的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前的情況,那時柳子腔就已被列入“一時稱盛”的劇種,與昆、弋、梆相提並論,被稱為“東柳、西梆、南昆、北弋”。
到清中葉乾隆年間,柳子戲(弦子戲)已在山東、河南一帶廣為傳播。李綠園寫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小說《歧路燈》中有“歷城的一班弦子戲”的描述。然而,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進京后,皮簧逐漸佔據京城劇壇,柳子腔只好返回山東、冀南和豫東一帶,在農村集鎮中演唱,再未恢復當年盛況。
柳子戲
民國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后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柳子戲幾經磨難,藝人們或改唱他戲,或棄戲務農,只有個別劇社勉強維持演出,慘淡經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柳子戲
文革前後,山東汶上縣郭倉陳堂劇團在陳秀乾、陳秀坤兄弟帶領下改編演出樣板戲,在宣傳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當地歡迎,由於聽戲人多還需要實行男女分區,專門維持秩序。老一輩柳子戲藝人相繼去世后,汶上縣作為柳子戲發源地之一從此逐漸衰退,後來汶上縣柳子戲在政府號召推動下,又逐漸挖掘整理並排演部分劇目,煥發出新生機。
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和時代的發展,柳子戲的優秀傳統劇目《孫安動本》、《玩會跳船》、《紅羅記》、《五台會兄》、《張飛闖轅門》、《白兔記》等得以恢復上演,還改編移植了《琵琶遺恨》、《王昭君》、《花木蘭》、《卧龍求鳳》、《江姐》、《法魂》等一大批優秀劇目。
柳子戲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調為主,表演程式粗獷豪放,風格獨特,人物動作設計,惟妙惟肖,生活氣息濃厚。如武將出場,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飛腳、亮相;發怒時雙腳跳起,表示急躁情緒;對打時多用真刀和真槍。
柳子戲
柳子戲屬於多聲腔的曲牌體劇種。其唱腔是由眾多不同宮調、不同板式的曲牌所構成的。在它的唱腔曲牌中,既有粗獷奔放、質樸勁拔的“粗曲子”,又有纏綿細膩、典雅華麗的“戲曲子”。其音樂風格,既有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郁的“調子”、“贊子”等,又有文雅大度、宮廷色彩鮮明的“風入松“、”步步嬌“等。柳子戲唱腔以明清俗曲為主體。同時,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借鑒了其他多種聲腔的曲調,逐漸衍化為自己的曲牌。柳子戲唱腔曲牌根據來源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別:
明清俗曲類
在此唱腔曲牌中,根據結構的不同,又可分為如下兩種形式:
一種是曲子與小令。即以長短句為主組成的曲牌。包括“五大麴”、“復曲”、“單曲”、“小令”四部分。
“五大麴”,也叫“五大套曲”,即柳子戲常用曲牌:《黃鶯兒》、《山坡羊》、《鎖南枝》、《娃娃》(亦稱《耍孩兒》)、《駐雲飛》。“套”指的是每支曲牌都有各自不同板式的唱腔,並且男女腔齊全,各自均能自成一套,即同一曲牌通過各種不同板式所組成的“散、慢、快、散”的成套唱腔。
“復曲”,即同一個牌名包含兩支以上不同曲調(或板式)的曲牌。如《步步嬌》,既有越調《步步嬌》,也有下調《步步嬌》;再如《畫眉序》,有原板曲牌,也有二板、三板曲牌。《駐馬聽》、《朝元歌》、《桂枝香》、《風入松》等都屬此類。“復曲”所包含的曲牌,不如“五大麴”的行當腔齊全,板式完整,但也有較強的表現力。
“單曲”,即一個牌名只有一種唱法的曲牌。如《一封書》、《二凡》、《苦綉江》等。由於這種曲牌腔格固定,又無其他變化形式,所以在傳統劇目中多為專曲專用。
“小令”,指在傳統劇目中穿插運用的一部分小曲牌。它詞義通俗,旋律簡樸,又多無過門,且全系二板結構(2/4拍子記譜)。小令部分包括《銀紐絲》、《撲門風》、《五更轉》等十餘種。“小令”短小精悍,富有一定的吟誦性,且各具情趣,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另一種是由七言或十言為主組成的上下對偶句結構的曲牌。如《柳子》、《贊子》、《序子》、《調子》等。
《柳子》,屬越調(以D為1)系統中的二板曲牌。唱詞由七字句的上下句組成,句數可多可少,長短不限。其曲體結構的基本形式為四句體。實際應用中,在《柳子》基本唱腔的基礎上,可作多種形式的變化。具有通俗易懂、變化靈活的特點,且速度中庸,近於說唱,有較大的可塑性,所以是柳子戲中的常用曲調之一。
《贊子》,屬於緊打散唱類曲牌。由於它以《柳子》過門的無定次反覆作為唱腔的伴奏,所以藝人們有時也稱它為《三板柳子》。在演唱《贊子》時,樂隊的伴奏不跟腔,而是演奏其固定的旋律(即《柳子》過門),演員的唱腔則屬自由的說唱體。根據人物感情的需要,可作多種形式的發揮,而下句腔必須落在1或5音上。唱腔與伴奏形成對比性復調,富有鮮明的風格特色。
《序子》,其唱詞有七字句和十字句兩種形式,唱腔種類也比較多樣。它既有越調、平調等不同調性的曲牌,也有原板、二板等不同板式的唱腔,並且男女腔齊全。但無論何種《序子》,其上下句對仗結構的基本形式不變,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序子》既長於敘事,又善於抒情,除可以獨立成段外,還經常與其他曲牌結合使用,以豐富音樂的表現能力。如《山坡羊掛序》、《鎖南枝掛序》、《駐雲飛掛序》等。
《調子》,分屬於越調、二八調和下調三種宮音系統,亦有二板和三板兩種不同的板眼節拍形式,各種《調子》曲牌,均屬於上下句對仗體結構。《越調》和《二八調子》為常用曲牌。由於《二八調子》中經常出現連續的切分節奏,所以,音樂性格跳躍活潑,適合於表現比較歡快的情緒。
在風格方面,“曲子與小令”多以古樸典雅見長,而上下對仗句體的各種曲牌則更具通俗易解的特點。兩類曲牌各具風采,有著不同的表現功能。特別是通過“掛序”、“加贊”等手法,使這兩類曲體結構完全不同的曲牌組合在一起使用,可各揚其長,雅俗共賞。
客腔類
客腔類包括《青陽》、《高腔》、《亂彈》、《羅羅》、《崑調》、《皮黃》等。
《青陽》,來自安徽的青陽腔。它包括《原板青陽》、《二板青陽》、《三板青陽》等各類不同板式的唱腔,有生、旦、凈各行當唱腔之分,並能構成節奏快慢變化有序的成套唱腔。由於《青陽》曲牌的唱詞格式和唱腔的曲體結構具有變化靈活的特點,也被稱為“亂青陽”或“濫青陽”。也正是因為它具有較強的可變性,才更增強了它在音樂上的表現力。
《高腔》,系由弋陽腔衍變而成。保留有一唱眾和,鑼鼓擊節的藝術特點。人聲幫唱大多隻幫句尾末字及其拖腔,並以打擊樂伴之,具有獨特的風格,有《青陽高腔》、《山坡羊高腔》、《娃娃高腔》等多種形式。另外,還有一種用“三大件”伴奏的《高腔》,屬G宮音系統,一板一眼的節拍形式。這種《高腔》用弦索樂器伴奏,而無人聲幫唱,藝人稱它為《弦索小高腔》。《高腔》與其他各類曲牌在音樂風格上有較大差異,在一些劇目中穿插運用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亂彈》,其曲調與“吹腔”相類似。該腔進入柳子戲後有了較大的發展,除在板式上衍化出原板、二格硬板、二板等多種形式外,還加強了唱腔旋律的華彩性,增強了它的抒情性功能。
《羅羅》,其詞格與《娃娃》完全相同,但曲調各異。柳子戲中的《羅羅》曲牌雖種類不多,但它的旋律起伏較大,節奏跳躍,擅長表現歡快活潑的情緒,在一些劇目中也經常使用。
《崑調》,即由崑曲傳入的曲牌。如《崑曲步步嬌》、《黃樂調》、《新水令》等。《崑調》曲牌雖經長時間的融合消化,但仍保留著崑曲的演唱韻味和行腔方法,以及句間無過門的特點。在柳子戲的一些劇目中,經常作為插曲使用。
《皮黃》,隨著皮黃腔的崛起和在全國影響的日益擴大,柳子戲也吸收了一批皮黃劇目,如《捉放曹》、《薦諸葛》、《三娘教子》、《玉堂春》等,同時採用其唱腔和伴奏形式。20世紀40年代末已不再演唱。
以上“客腔”在長期的演唱過程中,大都已“柳子化”。如《亂彈》除歸入柳子戲傳統平調的宮音系統,使用柳子戲統一的“開板”(前奏)外,還與曲牌相結合,產生了《亂彈娃娃》;《青陽》在保持自己調式特點的基礎上,又創立了《青陽序》、“掛序”等形式。
歷史上柳子戲傳統的行當分為四生、四旦、四花臉,三大門頭十二行。自20世紀20年代以後,隨著柳子戲演齣劇目的增多、演出陣容的擴大,行當的劃分也日趨明確具體,演變為現行的生、旦、凈、末、丑五大門類。
生行
生行包括紅臉、凈面大王、外腳、幫生、秀生、大武生、武生、娃娃生等角色。紅臉,又稱大紅臉,是柳子戲特有的腳色行當,本工生行中的開臉戲,兼工凈行中的唱功戲,俗稱“黑紅攪子”。其唱腔高亢渾厚,動作威武剛健,表演以唱為主,重在造型。劇中所扮人物如《斬貂》中的關羽、《掛龍燈》中的趙匡胤等;凈面大王,又稱凈面文生、鬍子生,因其俊扮化妝而得名,多戴黑三髯,主要扮演劇中正面角色。重唱功,唱腔流暢自如,圓潤悠揚,念白抑揚頓挫,表演從容穩健大方,如《孫安動本》中的孫安等;秀生,又稱文生或小生,兼演窮生。其唱腔委婉柔和,身段瀟灑大方,表演斯文儒雅,如《張飛闖轅門》中的諸葛亮等;大武生,又稱架子生,主要扮演年輕武將,如《下江東》中的趙雲等。
旦行
旦行中的角色有青衣、紅衣、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老旦。青衣多扮演出身貧苦的成年婦女。其唱腔委婉,嗓音純正,吐字清晰,身段動作穩重文靜,如《白兔記》中的李三娘;紅衣,又稱紅衫子、花旦、小旦,扮演年輕俏麗、大膽熱情的姑娘,大家使女、小家碧玉或風流放蕩的婦女。表演中身段靈活、舉止輕快、眉目傳情,其唱腔甜潤,道白爽朗,如《玩會跳船》中的雲霞、《雀山指路》中的穆桂英等;閨門旦,扮演善良貌美、有教養的閨閣女子。其表演端莊秀麗、嬌柔含情,道白柔聲慢語、注重聲韻,唱腔清爽,如《觀燈》中的胡秀英、《玩會跳船》中的白月娟等;刀馬旦,因提刀跨馬而得名。其唱腔洪亮圓潤、身段瀟灑大方,多扮演劇中女帥、女將、女妖、女寨主等角色;武旦,為武打戲中角色。其身段敏捷、輕盈,唱念響亮,表演中常用武術拳腳,如《打店》中的孫二娘等;彩旦,又稱丑旦,多扮演劇中兇狠醜陋或風趣滑稽的角色。其表演誇張、粗俗、潑辣,如《游西湖》中的媒婆、《大觀燈》中的母老虎等;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婦女,並有官、民、貧、富之分。
凈行
凈行中有大花臉、二花臉、武花臉。大花臉,也稱黑臉,在劇中多扮演官員、將帥、好漢一類的角色。其唱腔高亢渾厚,表演氣勢磅礴、豪放、粗獷,如《錯斷顏查散》中的包拯、《曹操逼宮》中的曹操等;二花臉,多扮演劇中性格豪爽、勇敢、機智或兇狠的人物角色。其嗓音洪亮,表演注重把子、摺扇、雲帚和腿功,如《安南國》中的鄧飛虎等。
醜行
醜行,有文丑、武丑、老丑、公子丑諸類。文丑,有官民之分,多飾演性格風趣詼諧、富於生活氣息的舞台人物,如《安南國》中的常不中、《鳳簪記》中的李狠等;武丑,表演輕盈機敏,常用“矮子步”、“矮子旋風腳”等技功,唱腔少,念白不多,打鬥中常使用武術拳腳和多種刀槍花架,如《投西川》中的抓地虎、《花蝴蝶》中的蔣平等;老丑,是戴白吊搭或白四喜的老年丑角,多扮演劇中性格善良詼諧的人物角色,如《麥里藏金》中的李萬良、《萬盞燈》中的王半仙等;公子丑,多扮演劇中放蕩霸道、愚蠢無能的富家公子、紈絝子弟等。表演中念唱花俏、面目表情豐富,如《游西湖》中的胡思、《胡羅鍋搶親》中的胡羅鍋。
柳子戲現存的傳統劇目有兩百多出,其代表劇目包括《孫安動本》、《張飛闖轅門》、《白兔記》、《金鎖記》、《玩會跳船》、《抱妝盒》、《燕青打擂》、《打登州》、《鞭打蘆花》、《鋸大缸》等。
歷史上
柳子戲
鼎盛時期
柳子戲鼎盛時期流行範圍有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西至四川,北到遼寧大連,南及蘇州七省市的廣大地區。
柳子戲中容納了明清以來盛行的各種古老聲腔,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絕大部分曲牌結構嚴謹規範,曲調行腔委婉,曲牌過門完整齊備,調式豐富多變,風格各異,有異於其他劇種的摹擬唱腔的音樂旋律、結構,這種自成體系、自呈面貌的音樂結構形式,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戲曲音樂現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及參考借鑒價值,對研究中國北方戲曲、元代散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截至2017年8月,全國的柳子戲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僅有山東省柳子劇團一家。雖然柳子戲的傳承保護體系完善,但欠缺活力,演出以傳統劇目為主,吸引力有限。除了劇種自身發展因素外,外來文化的衝擊和多元的文化消費方式都在不斷削弱戲曲的群眾基礎。
李艷珍、黃遵憲《孫安動本》
黃遵憲,男,1932年6月出生。2008年2月15日,黃遵憲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申報。項目名稱:柳子戲。
徠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組織一部分新文藝工作者與老藝人相結合,對柳子戲進行了一系列的挖掘、整理、繼承、改革工作,使其得以保留並獲得新的發展。
1959年,山東省柳子劇團成立后,對老藝人傳唱的數以百計的傳統唱腔曲牌進行記譜,並予以分類編排,結集為《柳子戲音樂集》,使柳子戲有了第一批較為系統的唱腔曲譜資料。
20世紀60年代初期至中期,隨著傳統劇目的不斷加工整理和上演,對傳統音樂進行了整理、提煉和應用。使用以舞台演出為主的繼承方式為柳子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8年以來,黨和政府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藝術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編纂《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東卷》的過程中,又對柳子戲進行了深入的挖掘繼承工作。並利用錄音、錄像設備記錄了大批傳統劇目和唱腔。
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批關於柳子戲的學術研究成果,包括《柳子戲簡史》和《柳子戲音樂研究》,書中對柳子戲的孕育、形成及發展進行了詳盡地分析和論述。
進入21世紀后,山東省柳子劇團組織編印出版了《柳子戲曲牌大全》,並錄製了一批劇目的音像資料。在對優秀傳統遺產進行保護的同時,又創作排演了《風雨帝王家》等優秀的新編歷史劇,擴大了該劇種的社會影響,保護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柳子戲
2014年6月14日,為紀念中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山東省戲劇家協會、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山東省柳子劇團)在東柳戲院舉辦柳子戲經典劇目專場演出。
2016年7月17日,大型改編柳子戲《張飛闖轅門》作為“2016齊魯文化喀什行”山東精品劇目交流演出的壓軸節目在喀什疏勒劇院上演。
2018年3月11日,2017年度山東省舞台藝術青年人才創作扶持項目——新編柳子戲大戲《驚蟬記》在濟南百花劇院首演。
《法魂》一劇獲1998年度山東省精品工程獎;《風雨帝王家》一劇獲山東省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獎;《選民老冤蛋》獲第九屆山東文化藝術節藝術創新獎;《魚籃記》獲第九屆山東文化藝術節精選劇目優秀演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