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柳子戲

清豐柳子戲

柳子戲又稱“北(百)調子”、“柳子腔”、“弦子戲”,是中國一個稀有的古老劇種,流行於河南、山東部分地區,由元、明時期的“弦索”系統演變而來,它的曲調是由中原一帶流行的民間俗曲小令,如[黃鶯兒]、[山坡羊]、[鎖南枝]、[耍孩兒]等曲牌和七字句的“柳子調”結合而成,由於“柳子調”更通俗易懂,因而被稱為柳子戲。

基本簡介


柳子戲
柳子戲
柳子戲,又稱“柳子腔”、“弦子戲”、“南(北)調”流行於河南的北部和山東的部分縣區,系由元明時 期北方的弦索腔演變生成,是一古老而珍稀的戲曲劇種。因粗細曲牌三百餘支,故又名“百調”或“北調” 。系豫、魯、江、淮弦索曲令《黃鷹兒》、《傍妝台》、《打棗桿》、《鎖南枝》、《駐雲飛》、《山坡羊 》等發展演變而成。是流行於山東、河南、冀南、蘇北及皖北的古老劇種。據李開先《詞濾》載,此類俗曲小令明正德年間即在濟南章丘廣為流行。
《燕蘭 小譜》亦有“吳下傳來補破缸,嘀嘀嗒嗒柳子腔”記載。清康熙年間,蒲松齡曾採用俗曲演唱形式,編 成戲曲題材的俚曲。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李綠園脫稿的《歧路燈》亦有“山東弦子戲”之名,清中 葉,北京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說,其“東柳”即指此戲。
柳子戲歷史古老,積澱豐厚,劇目豐富,至今仍存200多出之多。表演方面武戲粗獷豪放,文戲古樸細膩 典雅,有著獨特的藝術個性和風格。其聲腔屬古老的曲牌體制,現存不同唱法的曲牌600多支,由主腔和客腔 兩部分組成。主腔即指弦索腔,色括[黃鶯]、[娃娃](耍孩兒)、[駐雲飛]、[山坡羊]和[鎖南枝]50套和數 量眾多的復曲、單曲及小令組成。所謂客腔是指弦索腔之外,吸吶其他聲腔系統的腔調,有高腔青陽腔、崑腔、亂彈和羅羅腔。曲牌部分由絲竹曲牌和嗩吶曲牌兩大部分組成,又有專作伴奏用的音樂牌子和帶唱詞 的曲牌兩部分。
柳子戲和大弦戲、羅戲是同宗同源的姊妹劇種,都屬於北曲弦索腔系,但又有不同的風格個性,它保留了中國 戲曲史上,在南戲繁盛時期北方戲曲發展衍變的歷史記憶,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研究價值。

歷史沿革


柳子戲
柳子戲
明清時期
清豐柳子戲是古老劇種之一。早在明萬曆年間,就有沈德符(1578-1642年)在 《野獲編•時尚小令》中記載:元人小令,行於趙燕,后流傳各地。自宣德、正統至成化、弘治年間,中原流 行《瑣南枝》、《傍妝台》、《山坡羊》,之後又有《耍孩兒》、《駐雲飛》、《醉太平》諸曲流行。嘉靖、隆慶間,興起《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天皇》、《干荷葉》、《銀絞絲》等曲,不問 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學,人人喜聽。文中所說“中原”係為以河南開封為中心的周圍地 帶。即後來柳子戲、大弦子戲、羅子戲、卷戲等劇種的主要流行區域。柳子戲現存的俗曲,許多與明、清俗 曲刻本中的曲牌名稱相同。如《山坡羊》、《瑣南枝》、《耍孩兒》、《沽美酒》、《黃鶯兒》等。
由此可見清豐柳子戲主要是在元、明、清以來民間流行的俗曲小令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這種由俗曲組成的地方戲曲在清初即已在山東境內流行。《聊齋志異》作者、山東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齡 就曾編過“戲三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其中《鬧館》一劇至今仍為柳子戲 傳唱。到清中葉乾隆年間,柳子戲(弦子戲)已在山東、河南一帶廣為傳播。李綠園寫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小說《歧路燈》中就曾有“歷城的一班弦子戲”,而且是“山東弦子戲”曾在河南開封演出的 記載。據史料記載,清初柳子戲還曾在北京演出過。在《日下看花記》中曾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磐同音,歌詠昇平,伶工薈萃,莫盛於京華”的記載。文中所記 述的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前的情況。然而那時柳子腔就已被列入“一時稱盛”的劇種,與昆、弋、梆相提並論,被稱為“東柳、西梆、南昆、北弋。”然而,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進京后,皮簧逐 漸佔據京城劇壇,柳子腔只好返回山東、冀南和豫東一帶,在農村集鎮中演唱,再未恢復當年盛況。
咸豐 初年(1851年)左右,演紅臉的藝人張天機在魯西南創立科班,培養出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演員,如“十里 轟、蓋山東、玻璃水眼、張道洪”。咸豐十年前後,柳子戲名旦戴金枝,曾在一天之內連唱十五次《鋸大缸 》。在這之後的著名演員有劉玉柱(小生)、江米人(旦)、姚蘭臣(丑)、周保三(凈)等。到宣統二年(1910年)左右,柳子戲職業班社以運河為界分為四路。西路為曹縣的義盛班,由張慶雲領班,活動於菏澤、濟寧一帶;東路由立家興領班,活動於費縣、臨沂等地;南路由張敬友帶班,活動於蘇北、豐縣一帶;北 路由苗發雲組班,以章丘為活動中心。
民國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后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清豐柳子戲幾經磨難,藝人們或改 唱他戲,或棄戲務農,只有個別劇社勉強維持演出,慘淡經營。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清豐柳子戲這一古老戲種得到恢復和發展。一些縣級柳子戲劇團紛紛成立,如鄆城縣工農劇社、復程縣新聲劇社、曲阜縣新聲劇社、嘉祥人民劇社等。其中鄆城縣工農劇社最有名。 1954年鄆城縣工農劇社參加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其出演劇目《黃桑店》等獲演出獎,主要演員也分 獲演員獎。同年,鄆城縣工農劇社調菏澤為地區柳子劇團。1959年又上調省,成為山東省柳子劇團。同年10 月24日,毛澤東在濟南觀看了柳子戲《玩會跳船》、《張飛闖轅門》。1962年,劇目《孫安動本》由上海海 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電影。1979年10月,曹禺同名話劇《王昭君》被改編成柳子戲,並參加山東省慶祝中華 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創作及演出獎。1982年山東省戲劇演出月期間,省柳子劇團演出的《 琵琶遺恨》獲劇本改編獎、導演獎、音樂設計獎、優秀舞美設計獎、服裝設計獎等獎項,主要演員並獲表演 獎。
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和時代的發展,柳子戲的優秀傳統劇目《孫安動本》 、《玩會跳船》、《紅羅記》、《五台會兄》、《張飛闖轅門》、《白兔記》等得以恢復 上演,還改編移植了《琵琶遺恨》、《王昭君》、《花木蘭》、《卧龍求鳳》、《江姐》、《法魂》等一大 批優秀劇目。1992年,《張飛闖轅門》參加全國優秀劇目展演,獲劇目表演兩項最高獎,1998年,《法魂》 一劇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
2002年,柳子劇團劇團推出大型歷史故事劇《風雨帝王家》首演取得成功,這是繼《孫安動本》后的又一 部力作 2004年9月,劇團在闊別首都舞台四十五年後的柳子戲再次晉京演出,將柳子戲經典傳統劇目《孫安 動本》和新編歷史故事劇《風雨帝王家》奉獻給了首都觀眾,受到各界好評,使劇團再創輝煌。
2005年,柳子劇團一級演員陳媛同志在《風雨帝王家》一劇中飾“韋后”一角,一舉榮獲第二十二屆梅花獎;年底又傳來捷報,柳子戲入 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發展經歷


柳子戲
柳子戲
柳子戲歷經創傷
解放前夕,清豐柳子戲歷經戰爭的創傷,已奄奄一息,多數班社紛紛解散。1956年 秋,白馬楊柳子窩班被清豐縣政府接管,更名為“清豐縣柳子劇團”。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清 豐柳子劇團三次被砍,傳五世的台前縣橋北張家班也逼使解體。1978年,清豐柳子藝人數次進京上訪,獲准 恢復,為濮陽市唯一倖存的柳子劇種。
幾十年來,數次赴河南省、濮陽市(地區)彙報演出,獲得 獎項數以累計。其中1991年在濮陽市雜技廳曾為日本友人專場演出;2005年,傳統劇目《抱妝盒》、《盤馬 》參加河南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榮獲河南省民間藝術獎最高獎“金鼎獎”;《孫安動本》2006年參加河南省 縣(區)級文藝團體戲劇大賽榮獲銀獎。
柳子戲劇團在夾縫中求生
據老演員們介紹,全國只 有兩家柳子戲劇團,一個在清豐,一個在山東,現代山東柳子戲源出於清豐,但後起的山東柳子戲劇團由於得到當地 政府的扶持,現已升格為省級劇團,在各方面都後來居上,名氣也較清豐的大得多。
“柳子戲為傳 統的曲牌體,對音樂、唱腔的要求特別嚴格,很不好學,三年才能培養出一個不錯的豫劇演員,但要培養一 個能挑大樑的柳子戲演員得花十年功夫,所以很多人都不願學。現在一些頗有造詣的老演員已逐漸退出歷史 舞台,有的相繼謝世,青年演員寥寥可數,後繼乏人,幾乎是青黃不接了。再說,柳子戲演出範圍比較小,在與豫劇、曲劇等其他地方戲的競爭中處於劣勢,這些都不利於劇團的發展,雖然上級對保護髮展柳子戲較 為重視,但總體看來,劇團仍處於舉步維艱的境況中。”提起柳子戲,這些演了一輩子的老演員們充滿了辛 酸和憂慮。
如今,清豐柳子戲生存形勢極不樂觀,劇團在市場和政策的夾縫裡求生存,步履維艱,演員大多數是已經退休的老演員,他們憑著那份熱忱、保持著那份執著,在這片土地上孤軍奮戰。劇團演出 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有時一場戲300元他們也要演。這區區的三百元和他們精湛的演技、畢生的付出哪裡 成正比啊?!
這樣的一支劇種該如何生存下去,十年、二十年,我們還能看到這樣一支頗具魅力的 劇種嗎?加強和保護工作,已刻不容緩。
據了解,近年來,清豐柳子戲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 重視,為加強搶救和保護工作,該縣成立了“清豐柳子戲保護辦公室”;並對清豐柳子劇團的編製進行了重 新核定,新增編製20名;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和老藝人召開“清豐柳子戲學術研討會”,努力引導柳子戲做大、做強。
可喜的是,清豐柳子戲於2007年2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完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

藝術特徵


清豐柳子戲
清豐柳子戲
1.清豐柳子戲在元代屬北曲諸宮調說唱長篇故事的曲藝形式,明代形成傳奇戲,用多場戲表演複雜的故事,由獨 具風格的唱腔形成劇種。因而,此劇種有其歷史悠久,古老性的藝術特徵。
2.清豐柳子戲雖經京都花部的寵愛,又有清朝中葉的鼎盛,還有黨和政府戲曲政策關愛下的繁榮,但受現 代傳媒技術的強烈衝擊,市場萎縮,觀眾驟減,全國保留下來的專業劇團,也僅有山東省柳子劇團和清豐縣 柳子劇團兩家。因而,此劇種有其稀有性的藝術特徵。
3.清豐柳子戲豐富的曲牌中既有宮廷味較重的雅曲《鎖南枝》,又有泥土氣 息濃郁的俗曲《柳子》;既有古樸蒼勁,激昂挺撥的《調子》,又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哎喲,活潑抒情的《 一江風》;既有清雅細膩的細曲《二凡》,還有粗獷奔放的粗曲《贊子》。因而,此劇種有其雅俗共賞的特 征。
4.清豐柳子戲音樂結構華麗,無論雅曲,還是俗曲;是高腔,還是小調,音樂節奏和旋律極有規律,曲子 之間慢和快的速度差層次較多,構成複雜的音域,具有較高的音樂成就。因而,此劇種有其音域複雜、不易 傳承的特徵。
5.清豐柳子戲既有宮廷大麴,又有民間的俚曲和俗曲小令,還有其他兄弟劇種的合理養分,種類繁多,面 貌各異。因而,此劇種有其曲牌複雜、劇目繁多的多源性特徵。
6.清豐柳子戲的演出常伴隨著民間的婚喪嫁娶、禮天祭祖等民俗活動,深受民間喜愛。演出範圍遍及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並遠及遼寧、黑龍江等省份。因而,此劇種有其與民俗民間文化相融合的特徵。

表演特色


清豐柳子戲
清豐柳子戲
清豐柳子戲表演程式粗獷豪放,風格獨特;人物動作設計,惟妙惟肖,生活氣息濃厚。如武將出場,必先 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飛腳、亮相;發怒時雙腳跳起,表示急躁情緒;對打時多用真刀真槍。
清豐柳子戲的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調為主
其中俗曲部分比重較大,現存的200多個傳統劇目中,由俗曲聯 成的約佔二分之一。代表性劇目有 《白兔記》 (興圍、回圍、磨房)、《金鎖記》、《孫安動本》、《玩會跳船》、《抱妝盒》、《燕青 打擂》、《三盜芭蕉扇》等。俗曲曲調委婉曲折,能夠表達細膩複雜的思想感情,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 二咳咳”之稱。其曲牌有曲子與小令和客腔。
曲子與小令是由長短句為主要結構組成的曲牌
這類曲牌的詞格與唱腔的結構都比較嚴謹,每支曲牌 的句數和每句曲詞的字數都是固定的。速度緩慢、旋律華麗的原板(慢三眼板)曲牌是其主要組成部分。這 部分曲牌的特點是字簡腔繁,中間多虛詞襯字,或將一部分詞反覆唱。曲子與小令包括“五大麴”、“復曲”、“單曲”、“小令”。 “五大麴”是指柳子戲中常用曲牌〔山坡羊〕、〔鎖南枝〕、〔駐雲飛〕、〔黃 鶯兒〕、〔耍孩兒〕。其中每支曲牌唱腔都有各種不同的節奏變化,並且男女腔齊全,各自均可自成一套。因此“五大麴”基本上代表了柳子戲音樂的主要風格。
客腔是指吸收其他劇種聲腔的曲調,如[青陽]、[亂彈]、[羅羅]、[崑腔]、[皮簧]等。這些來源於不同劇 種的聲腔以其特有的音樂風格和藝術特點為柳子戲增色不少,並在長期融合使用中逐漸“柳子化”,成為柳 子戲唱腔曲牌音調的組成部分,如[越調]、[平調]、[二八調]、[下調]。
清豐柳子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伴奏時以單旋律的隨腔齊奏為主。在伴腔時,笛子吹奏的 旋律基本與唱腔相同,而笙和三弦則可加花變奏;演奏過門時,笛子可即興發揮,與笙和三弦構成支聲復調,藝人稱其為“嚴絲合縫”、“風雨不透”。柳子戲的樂隊由絲竹樂器和打擊樂器兩部分組成。絲竹樂器俗 稱文場,以笛子、笙、小三弦為主,兼用嗩吶;打擊樂器稱武場,包括板鼓大鑼小鑼、手鑔、小鑔、堂 鼓、四大扇等樂器。打擊樂合奏時,發出“荒、撲、歹”的聲音,音調鮮明,與其他劇種多有不同。

角色行當


清豐柳子戲
清豐柳子戲
歷史上清豐柳子戲傳統的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四旦、四花臉,三大門頭十二行。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隨著柳子戲演齣劇目的增多、演出陣容的擴大,腳色行當的劃分也日趨明確具體,演變為現行的生、旦、凈、末、丑五大門類。
生行
生行包括紅臉、凈面大王、外腳、幫生、秀生、大武生、武生、娃娃生等角色。紅臉,又稱大紅 臉,是柳子戲特有的腳色行當。本工生行中的開臉戲,兼工凈行中的唱功戲,俗稱“黑紅攪子”。其唱腔高 亢渾厚,動作威武剛健。表演以唱為主,重在造型。劇中所扮人物如《斬貂》中的關羽、《 掛龍燈》中的趙匡胤等。歷史上本行名角輩出,,多為班社的台柱子,如早期藝人姚天機、王連壁、小王連 壁等。1935--1963年期間最著名的演員是張春雷。凈面大王,又稱凈面文生、鬍子生。因其俊扮化妝而得名。多戴黑三髯,主要扮演劇中正面角色。重唱功,其唱腔流暢自如,圓潤悠揚;念白抑揚頓挫。表演從容穩 健大方。如《孫安動本》中的孫安等。秀生,又稱文生或小生,兼演窮生。其唱腔委婉柔和,身段瀟灑大方,表演斯文儒雅。如《張飛闖轅門》中的諸葛亮等。大武生,又稱架子生。主要扮演年輕武將。如《下江東 》中的趙雲等。
旦行
旦行中的角色有青衣、紅衣、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老旦。青 衣多扮演出身貧苦的成年婦女。其唱腔委婉,嗓音純正,吐字清晰;身段動作穩重文靜。如《白兔記》中的 李三娘。紅衣,又稱紅衫子、花旦、小旦。扮演年輕俏麗、大膽熱情的姑娘、大家使女、小家碧玉或風流放 盪的婦女。表演中身段靈活、舉止輕快、眉目傳情。其唱腔甜潤,道白爽朗。如《玩會跳船》中的雲霞、《 雀山指路》中的穆桂英等。閨門旦,扮演善良貌美、有教養的閨閣女子。其表演端莊秀麗、嬌柔含情;道白 柔聲慢語、注重聲韻;唱腔清爽。如《觀燈》中的胡秀英、《玩會跳船》中的白月娟等;刀馬旦,因提刀跨 馬而得名。其唱腔洪亮圓潤、身段瀟灑大方,多扮演劇中女帥、女將、女妖、女寨主等角色;武旦,為武打 戲中角色。其身段敏捷、輕盈,唱念響亮,表演中常用武術拳腳。如《打店》中的孫二娘等;彩旦,又稱丑 旦,多扮演劇中兇狠醜陋或風趣滑稽的角色。其表演誇張、粗俗、潑辣。如《游西湖》中的媒婆、《大觀燈 》中的母老虎等。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婦女,並有官、民、貧、富之分。
P>醜行
醜行,有文丑、武丑、老丑、公子丑諸類。文丑,有官民之分,多飾演性格風趣詼諧、富於生活 氣息的舞台人物。如《安南國》中的常不中、《鳳簪記》 中的李狠等;武丑,表演輕盈機敏,常用“矮子步”、“矮子旋風腳”等技功,唱腔少,念白亦不多。打鬥 中常使用武術拳腳和多種刀槍花架。如《投西川》中的抓地虎、《花蝴蝶》中的蔣平等。老丑系戴白吊搭或 白四喜的老年丑角,多扮演劇中性格善良詼諧的人物角色。如《麥里藏金》中的李萬良、《萬盞燈》中的王 半仙等;公子丑,多扮演劇中放蕩霸道、愚蠢無能的富家公子、紈絝子弟等人物角色,表演中念唱花俏、面 目表情豐富。如《游西湖》中的胡思、《胡羅鍋搶親》中的胡羅鍋。

特色曲目


清豐柳子戲,又稱“北(百)調子”、“柳子腔”、“弦子戲”。始於元明,盛於清,距今已有600餘年 歷史。系豫、魯、江、淮弦索曲令《黃鷹兒》 、《傍妝台》、《打棗桿》、《鎖南枝》、《駐雲飛》、《山坡羊》等發展演變而成,主要流行於河南、河 北、山東、安徽等地。其音樂由俗曲和柳子等九大聲腔,五大套曲,男女聲腔有明顯的區別,在民間素有“聽著柳子調,勝似坐仙轎”之說。傳統曲牌粗細三百餘支,今存近二百支。唱牌分四種:越牌如《黃鷹兒》 、《楚江秋》;下調如《步步嬌》、《駐雲飛》、《臘梅花》;平調如《鎖南枝》、《葉兒落》;二八調如 《風入松》;《三叉棵》等。弦牌如《朝天子》、《普天樂》,嗩吶牌如《紅繡鞋》、《玉芙蓉》、《將軍 令》等。笛子、笙、三弦為柳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笛似骨、笙似肉、弦似筋。三者相互配合,時而粗獷豪 放,時而激昂挺拔,時而含情脈脈,古樸典雅,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

學術價值


(1)研究明清時期的戲曲音樂
在柳子戲600餘支曲牌中,絕大部分曲牌結構嚴謹規範,曲調行腔委 婉,曲牌過門完整齊備,調式豐富多變,風格各異;尤其是慢三眼節奏的曲牌,它加上唱詞即為唱腔曲牌,不 加演唱又是結構完整的器樂曲牌;而且它有異於其他劇種的摹擬唱腔的音樂旋律、結構,這自成體系、自呈 面貌的音樂結構形式,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戲曲音樂現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及參考借鑒價值。
(2)研究民族音樂
柳子戲音樂對研究中國北方戲曲、元代散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柳子戲音 樂對中國民族音樂具有持久的借鑒作用。

實用價值


清豐柳子戲
清豐柳子戲
(1)受到現代人喜愛
柳子戲音樂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它的鑒賞價值得到現代人的認同與喜愛。如 1998年紀念香港回歸一周年音樂會上的開場嗩吶獨奏曲,就是源於柳子戲音樂曲牌《一枝花》 。柳子戲傳統劇目《玩會跳船》中的音樂已被人民音樂出版社編錄在九年義務教育六 年制小學音樂教材中。 (2)柳子戲音樂對兄弟劇種音樂的影響
梅蘭芳在《東柳重青》一文中說“……京劇里有一出《小上 墳》,大家說是‘柳子腔’,用笛子伴奏,唱詞七字成文”;台北新劇團2004年移植改編柳子戲《孫安動本 》,排出《孫安進京》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中國京劇院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移植柳子戲《孫安動本》,李 和曾扮演孫安,並成功演出;黑龍江京劇院移植的柳子戲《孫安動本》做為劇院的保留劇目,長年上演;中 國歌劇舞劇院排演《紅嫂》曾吸收過柳子戲音樂素材;呂劇黃梅戲都曾移植過柳子戲傳統劇目《玩會跳船 》;豫劇、秦腔也曾移植過《孫安動本》。 (3)寓教於樂
柳子戲的劇目、表演,數百年來都起到了高台教化、寓教於樂的積極作用。它的許多 劇目都充滿了扶正懲惡、清正愛民、精忠報國、尊老愛幼、扶危濟困、俠膽義腸、見義勇為等高風亮節,這 為推動社會發展,豐富大眾娛樂生活,塑造社會人文精神,弘揚優良道德規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入選國家級非遺


清豐柳子戲
清豐柳子戲
國務院正式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在147項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中,清豐柳子戲榜上有 名。
清豐柳子戲,又稱“北(百)調子”、“柳子腔”、“弦子戲”,始於元末明初,盛於清,距 今已有600餘年歷史。柳子戲音樂由俗曲和柳子等九大聲腔組成,“越”、“平”、“下”、“二八”四類曲 調間用,聲腔清脆甜潤、悠揚柔美,角色分工細緻,表演粗獷豪放,傳統曲牌300餘支,今存近200支,在民 間素有“聽著柳子調,勝似坐仙轎”之說。
2007年2月,清豐柳子戲順利入選河南省首批省級非物 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豐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該縣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立了清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核定、配置了人 員編製,撥付了專門經費。
目前,除了柳子戲外,該縣的“五彩紙龍”、“張曹廟會”等13 個文化項目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韓村鄉大韓村2007年7月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首屆“河南省 特色文化產業村”。該縣申報“中國孝道文化之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