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療法

輸血療法

1667年丹尼斯把羊的血直接輸給一個男孩;血型的發現促進了20世紀輸血療法的發展

將血液或血液的組成部分輸給病人,以增加血量,升高血漿蛋白,從而改善循環,改變血液成分,提高血液帶氧能力和增強抵抗力,這是現代醫療中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措施。

來歷


人類進行輸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澳大利亞土行輸血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西方醫學史上最先進行輸血實驗的是法國的丹尼斯。1667年6月15日,他把一隻羊身上的血輸給一個15歲的男孩。輸血是用銀質管子連接小羊動脈與人體靜脈的辦法來進行的。由於這種輸血方式造成的嚴重危險,這種輸血方法很快遭到譴責和禁止。

實驗


直到19世紀初期,醫務人員才重新開始輸血實驗。英國的布倫德利注射器於1818年在倫敦蓋伊斯醫院進行的輸血,是第一次成功的輸血。最初,他只是給一些沒有希望的病人輸血,但是在1829年,一個大出血的病人因為輸血得到了拯救。布倫德發明了兩種專門的器械來進行輸血。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曾大量採用輸血的方式來拯救受傷的士兵。這時輸血遇到的困難,主要是血凝結。醫生們試圖用去纖維蛋白的方法阻止血凝結,但這種方法把血液中的大多數寶貴組分都去掉了,不能令人滿意。
1900年,奧地利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等人發現人類有四種不同類型的血型。1910年,捷克血清學家詹斯凱指定A,B,AB和O代表這四種血型。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血凝結構的問題:在輸血前必須進行血型檢查,輸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必須相容。對各種血液適應性的認識,終於使輸血變得安全了。
早期的輸血,大多數都是直接從獻血者輸給病人。因為從獻血者身上抽出的血如果不馬上輸給受血者,血液就會凝結。1914年,發明出了用枸櫞酸鈉溶液保存血液的方法,此後可以用貯存超過三個星期,就必須用離心法把其中的紅細胞除去,把剩下的液體製成粉,以備不時之需,用時用消過毒的水來稀釋即可。
1959年吉伯斯提出成份輸血的概念,即根據病人的需要輸入血液中的各種成份,如紅細胞,血小板,血漿等以代替輸全血。這使輸血更為安全和有效。為了進行成份輸血,研製成功保存血液各成份的塑料聯袋,分離各成份的冷凍離心機,血細胞分離機等。
在當前尚無有效辦法完全避免因輸血感染肝炎,艾滋病的情況下,自身輸血和血液稀釋開始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