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縣學的結果 展開

縣學

瑞安縣學

縣學與瑞安孔廟比鄰而居,位於孔廟東側,坐北朝南。其實這兩座崇文重教的建築,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並肩攜手,不分彼此的。

瑞安歷史上的縣學創建於宋初,據許景衡《縣學記》載,縣學創建之初設立在孔廟東,由於規模偏小,場地逼仄,難以容納眾多生員,不利於縣學開展教學活動,於崇寧年間遷往南江之濱,由於“山川風氣散漫不收,潮濤泛濫,牆宇圮壞,神人霏寧,邑人願復故址。”政和六年,邑令蔡景初親自為縣學規劃設計,在原舊址上擴建縣學。從此以後文廟與縣學合而為一,成為廟堂和學館合一的建築組合,一門相連。

排列形式


縣學[瑞安縣學]
縣學[瑞安縣學]
縣學為宮殿式合院建築,前臨縣前河,東旁虞池河,環境特別幽靜、清雅。縣學主體建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於中軸線上,有儒學門、文昌閣、明倫堂。其他建築相應排列於軸線兩邊,如左、右校士館、土地廟、閱卷所等。明倫堂后是射圃,是一個更為開闊的院落,它連接先師殿後的崇聖祠,四周圍牆高聳,院內假山花木,環境宜人。位於明倫堂后的訓導署和教諭署又自成院落,更為幽深清靜。

儒學門


作為瑞安惟一一座古代官辦學堂,縣學承襲著數個朝代的帝王恩寵,從宋元明清一直走到光緒年間科舉的廢止,榮耀近千年。作為縣學第一道大門——儒學門,是人們步入仕途的必經之路,它所昭示的意義,既有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徵,也有學而優則仕的激勵和感召作用。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儒學門后,是一座二層重檐廡殿頂的樓閣式建築,這座建築的形態和環境,都繼承著高標準的考究和建制,處於縣學的中軸線上,方方正正,檐角高翹,雄偉壯觀。
縣學[瑞安縣學]
縣學[瑞安縣學]
文昌閣是文人祭祀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本是星官名,是專門管理人間讀 書和文士功名的一位天上官員。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廟。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部分建築物用於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朝廷曾把祭祀文昌帝君列為重要祭典之一,凡是讀書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並詔令全國各地學校,來奉祀這位文昌神。每年文昌帝君誕辰那天,童生、秀才、稟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老師都要準備供品,至文昌閣祭祀。
民國期間,文昌閣被闢為紀念孫詒讓的“籀公樓”。清末,在維新運動推動下,清政府實行“新政”,廢科舉、辦新學,下詔:“應將各省所有書院,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瑞安孫詒讓等將先前創立的學計館、方言館合併,把縣學擴充為瑞安普通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月,瑞安普通學堂又改為瑞安縣官立高等小學堂,孫詒讓遙領總理。1926年3月,在縣政府倡導下,校長余崧舫為紀念孫詒讓為桑梓教育事業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將文昌閣改建成籀公樓。樓正中懸掛孫公畫像,兩側有專櫥陳列教育文獻。

明倫堂


文昌閣后的明倫堂,在整個學府里具有特殊意義,它不僅是學宮內講經督課、教育英才的講堂,而且還是地方最高官員蒞臨講學的場所。明嘉靖三十年(1551),劉畿以進士任瑞安知縣,5年任內,政績顯著,尤重教育,每朔望視學,為諸生講授,娓娓不倦。其實,歷代知縣,承前啟後,為縣學諸生兼授課業早已相沿成習,劉畿只不過是其中較顯著的一位。官員蒞臨縣學,不僅僅只是為生員解惑釋疑,主要的還是講述治國安邦、心繫黎民的大道理。

校士館


明倫堂的東西兩側建有校士館,供童試之用。在校士館創建之前,瑞安童試一直在離縣學西側不遠的縣治衙門內舉行,據張德標《新建校士館記》載:“惟童試向在縣治中,就六曹廊廡或席棚之下,彌形跼蹐,且自攜坐具,出入維艱。”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張德標任瑞安知縣,他和歷任知縣一樣,上任之初總要帶幕僚到學宮走走看看,講講課,接見諸生,給他們灌輸一些安邦治國的道理和誡勉激勵的話。這一切對張德標來說並不是一種表面形式,當他得知歷年童試的艱難,即刻與幕僚、鄉紳商討建館事宜。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校士館告成,“左右為屋二十八楹,中容硯席七百有奇,繚以周垣,通明虛敞。”校士館的建成,為應試者提供不少方便。在當時能在縣學內舉行童試的,瑞安還算是特創。

生員名額及教育條規


縣學[瑞安縣學]
縣學[瑞安縣學]
進入縣學讀書的生員被分成兩科,文科稱文生,武科的稱武生。生員的名額 向有規定,清·嘉慶《瑞安縣誌》是這樣記載的:“邑原額,文童生入學十六名。康熙壬寅,詔以天下文才日盛,許諸生具呈升改。邑衿蔡琨、鍾韶等呈請,遂廣額四名,永著為例。撥入府學無定額。增廣生二十名,廩膳生二十名。廩生兩歲一貢成均。武童生入學十二名。”
縣學的教育條規由朝廷頒布,清順治九年(1652),頒卧碑於天下學宮(即縣學),曉示生員:“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稟膳,設提學教官以教之。各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於後……”教條共8項內容。其中,生員應如何對待父母,如何治學以及尊師、守法諸方面都有嚴格要求。此即縣學的教育條規,歷時300餘年而無改易。

現狀


縣學經歷朝歷代變更,原建築也在拆除、重建、再拆、再建的輪迴中逐漸消失,校名也幾經易名,成為現在的瑞安市實驗小學。1999年隨著解放路四期拓寬工程的展開,建築沒了,遺物無存,縣學徹底變了樣,惟一沒變的是這裡的朗朗書聲和校園內的書香氣息,它們緩慢地流淌著,蕩漾在空氣中,然後與遠在時空深處的縣學響應著,勾勒出一條古今相承的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