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漢支隊
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族武裝部隊
回漢支隊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保衛陝甘寧邊區、繼而解放寧夏而建立的一支以寧夏籍幹部、戰士為主,由回、漢等民族組織成的革命武裝力量;它轉戰於寧夏的鹽池、同心,陝北的定邊、安邊、靖邊、吳旗,甘肅的環縣及與陝甘寧邊區接壤的內蒙古鄂托克旗等邊沿地帶,經歷了成立,渡過難關、由弱變強,轉戰三邊西南部,進軍寧夏四個發展階段,其為保衛邊區和解放寧夏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回漢支隊的創建是回、漢人民在黨領導下尋求光明與爭取解放鬥爭的必然結果,寧夏解放后,從回漢支隊成長起來的幹部、戰士積極參加了寧夏的建設。
回漢支隊,是中國共產黨為保衛陝甘寧邊區,解放寧夏而組織的一支民族武裝部隊名稱。
回漢支隊
寧夏解放前有70萬人,不僅養活著馬家四個軍及地方政府人員合約8萬多人,而且,老百姓中的男勞動力9萬人在解放戰爭開始以來就集中編入國民兵,進行常年訓練。在農田勞作的婦女、小孩的一點收穫,也被馬匪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有記載的名目達40餘種)掠奪而光。
人民最不堪忍受的是馬匪徵兵。“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是馬家父子的信條。馬匪年年徵兵,在1941年到1948年中徵兵達12次之多。徵兵的名目五花八門,有三抽一、五抽二、有幼子即為雙丁、大配小、小配大,到解放戰爭開始后,徵兵連名目也不要了,按保甲組織為單位,一要就是多少多少,“有人的要當兵,沒人的攤兵款,老百姓傾家蕩產,氣的白瞪眼”。最令人髮指的是所謂的征補逃兵。如一九四七年冬保四團在陝北袁大灘被我解放軍殲滅,團長弓長舒也被俘,連同其它部隊共殲滅馬匪四、五千人,馬匪為把這些兵補起來,誣衊這些兵是“逃跑了”,要進行懲罰,少一個兵罰三個,少一個官罰補五個兵,靈武縣朱橋有保四團的一個兵,在袁大灘被殲滅,也要罰三個兵,其父母哭訴多次無效,直逼得從袁大灘抬回死屍才罷休。就這樣馬匪把新補起來的保四團叫“罰兵團”,老百姓稱之為“訛兵團”。
回漢支隊政委梁大均(1914—1999)
早在抗日戰爭期間,寧夏回族青年馬懷藺、金三壽等人在黨的領導和支持下,在三邊解放區曾二次組建回民支隊。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之後,馬鴻逵不斷派兵襲擊、騷擾解放區,余莊子、紅井子、三段地工委為應付突然事變,根據上級黨委關於擴兵的指示精神,於7月建立游擊武裝。到1946年冬,余莊子游擊隊有80多人,紅井子游擊隊有50多人,三段地游擊隊有10多人(后合入余莊子游擊隊)。這些游擊隊的成員絕大部分為寧夏的移民、難民和馬鴻逵部隊的寧夏籍逃兵。與此同時,金三壽、彭化庵等人在定邊縣西關回民鄉和鹽池回民打鹽隊的回族群眾中積極活動,成立了回民支隊,約50多人。
上述三支游擊隊在配合部隊與馬鴻逵部隊作戰中,擴大了人員和武器裝備。經西北局批准,三邊地委和三邊軍分區決定將這三支游擊隊合編,成立“回漢支隊”,以適應政治和軍事形勢的需要。1947年1月中旬,在定邊(三邊地委所在地)城南關,召開了回漢支隊成立大會。
回漢支隊政治部主任何廣寬
回漢支隊的建立,標誌著寧夏人民武裝的誕生。它肩負著保衛邊區、解放寧夏的重任。回漢支隊在政治上屬寧綏工委(後為寧夏工委)領導,西北局要求:工委應把回漢支隊看成是自己的幹部訓練隊,繼續不斷地抽調與培養其中的積極分子,派到寧夏去工作。在軍事上回漢支隊由三邊軍分區領導,供給方面由三邊警備司令部(即軍分區司令部)統一籌劃,為團的建制。
回漢支隊整編后共有234人,其中黨員47人,回民65人,寧夏籍人佔90%以上,劉振宇任支隊長,金三壽任副支隊長,梁大均任政委。支隊下設三個中隊。中隊下設二個或三個分隊。分隊下設三個班。這支部隊的黨員多在幹部中,除紅井子來的分隊外,戰士中沒有黨員。在黨員幹部中,來自吳忠地域的有:副支隊長金三壽(吳忠人、回民),一中隊二分隊隊長包玉生(寧朔縣人),三中隊副隊長張元(鹽池人),三中隊一分隊隊長尹秉翰(金積縣人)。
回漢支隊成立后,主要困難是部隊成份複雜,紀律鬆弛,大部分戰士政治覺悟低;經費困難,戰士身無軍裝,食無菜金;武器裝備不足,只有步槍130支(能用的只有81隻),機槍1挺,大刀8把,子彈2千餘發,不少戰士還是徒手。
為解決困難,支隊採取以下辦法:1、舉辦訓練班,進行形勢和任務教育,提高政治覺悟;2、通過審查,洗刷不合格人員;3、照顧部隊家屬(當時有家屬的幹部、戰士共有24家),以便安定人心;4、集中部隊物資進行生產自救,解決經費,改善生活。
1947年2月,根據三邊地委決定,回漢支隊開赴鹽池縣雷家溝進行整訓。這次整訓,以政治教育為主,提高覺悟,加強組織紀律觀念;輔以軍事常識的學習和簡單戰術訓練。期間專門辦了干訓班,集中排以上幹部講授政治課。根據西北局“回漢支隊要繼續擴充”的指示,人員增加到300多人,支隊由三個中隊擴編為四個中隊。
1947年3月底,馬鴻逵出動三萬兵力侵佔鹽池、定邊、安邊等地,回漢支隊向南轉入吳陰山區開展游擊活動。三邊地委常委、保安處長鄧國忠來到吳陰,傳達了三邊地委、三邊軍分區的決定:改“回漢支隊”為“寧夏人民解放軍”,任命趙忠國為寧夏人民解放軍司令員,梁大均為副司令員,鄧國忠為政委,何廣寬為政治部主任,劉振宇為參謀長。下轄一支部(回漢支隊)和第八挺進支隊(為挺進寧夏而組建)和一個通訊排。一支隊隊長劉振宇(兼),政委梁大均(兼),副政委馬立凱,共300多人,下轄三個大隊。第八挺進隊隊長金三壽,政委何廣寬(兼),副政委彭華庵,共200多人,下轄三個大隊。
寧夏人民解放軍成立后,何廣寬、金三壽、彭化庵等率八支隊出發西行,在李垣畔與張世榮、張元及紅井子工委的全體人員匯合,並將紅井子工委的全體人員編入八支隊。到唐平庄與寧夏人民解放軍軍部及一支隊會合后,向陝甘寧交界處的王標台轉移。在此,與馬鴻賓部唐占元團遭遇。戰鬥中,寧夏人民解放軍失利,損失40多人,支隊長劉振宇負傷后被俘。部隊決定到吳旗縣休整。
部隊到達吳旗后,由於西北戰場形勢緊張,加之部隊連連失利,戰士思想波動較大,個別人甚至產生悲觀動搖情緒和離隊思想。當聽到三邊主力警備八團(被馬鴻逵稱為“鐵八團”)打了敗仗,一團叛變的消息后情緒更為低落。為了加強對部隊的領導,三邊軍區派郝耀任寧夏人民解放軍參謀長兼回漢支隊隊長,並決定對部隊進行整訓。將原來的兩個支隊的六個隊合為四個隊,支隊部和軍部合為一個單位。這次整訓先後在李家砭、金佛坪、陽庄川、三道川等地進行。整訓中,針對上述情況,著重進行形勢教育和革命人生觀教育。講陝北青化砭、羊馬河戰鬥的勝利,山東沂蒙山區勝利的大好形勢,鼓舞士氣,樹立必勝信心;開展正規軍事訓練,進行實戰教育,聯繫實際總結部隊成立以來,特別是幾次戰鬥的經驗教訓,用自己親身經歷戰鬥進行回憶,分析幾次戰鬥失利的主客觀因素。經過半個多月的整訓,穩定了部隊情緒,提高了思想覺悟和戰術水平,渡過了最困難、最艱苦的時期。
1947年6月,西北野戰軍繼蟠龍大捷后又直取陳龍,威逼環縣。回漢支隊受到勝利的鼓舞,紛紛請戰,並派金三壽、何廣寬等人到環縣去找西北野戰軍求援解決武器問題。彭德懷、習仲勛等領導親切接見,指示部隊要大力支持。未過幾天,西北野戰軍攻克環縣,將繳獲的幾百條步槍、幾挺機關槍、擲彈筒等一部分武器送給寧夏人民解放軍,使寧夏人民解放軍每個戰士都有了一條槍,每個連隊都配備了機關槍、擲彈筒。部隊士氣空前高漲,幹部戰士歡呼雀躍,稱環縣領槍為“彭總贈槍”。
6月29日,二縱隊王震司令員到寧夏人民解放軍的住地吳旗頭道川,與梁大均、何廣寬談話,希望支持回民幹部到二縱,梁司令、何政委表示同意,后輸送楊繼德(連長)等五人到二縱,楊富榮等一批優秀的連排級幹部和戰士到四縱。
隨後,寧夏人民解放軍奉命隨西北野戰軍四縱隊出發,過環縣收復定邊,在定邊城的北大操場召開了祝捷大會,彭德懷司令員在大會上講話,他風趣地說:“馬鴻逵是禿頭上的虱子,跑不了。”為了防止敵人逃跑,西北野戰軍對鹽池馬部實施了大包圍。寧夏人民解放軍隨隊參加了收復鹽池的戰役。在此戰役中,寧夏人民解放軍奉命埋伏在鹽池城北的土溝,攔截北竄的敵人。7月7日,敵騎兵二十四團向土溝逃竄,寧夏人民解放軍多次打退敵騎兵衝鋒,敵騎兵狼狽逃竄,戰士們紛紛跳出陣地追趕敵人。此戰斃傷數十人,繳獲一部分戰馬,受到西野一縱隊張宗遜司令員的表揚。自此,寧夏人民解放軍戰鬥力空前提高。這是回漢支隊在戰鬥中由弱變強,逐步走向正規化的轉折。
1947年7月,根據中共三邊地委決定,取消寧夏人民解放軍的建制,恢復回漢支隊的名稱,對幹部作了調整:劉思孝任隊長,梁大均任政委,金三壽任副隊長。並取消了一支隊和第八挺進隊的番號,分為4個中隊,一個通訊排,近400人。為了加強部隊黨的建設和政治工作,部隊設立了黨的總支委員會,梁棟岳任總支書記。
為徹底粉碎敵人對山東解放區和陝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打到外線去作戰。西北野戰軍決定出擊榆林,調動陝北的敵軍北上“圍城打援”。8月上旬,西北野戰軍撤出三邊。8月12日,馬鴻逵部隊乘西北野戰軍主力部隊東移,再次進犯鹽池、定邊。三邊的地方部隊(包括回漢支隊)撤進吳旗一帶山區進行整訓。這次整訓主要進行形勢、任務和樹立革命人生觀的教育,提高認識,整頓紀律。為加強黨的建設,回漢支隊成立了黨委,梁大均、劉思孝、梁東嶽、金三壽、馬立凱為黨委委員,梁大均任書記,整訓中開展軍事訓練,講軍事常識,進行戰術訓練,特別加強了山地作戰的訓練。通過整訓,軍政素質顯著提高。
1947年8月底,馬鴻逵部暫九師師長盧忠良帶領二個團忘圖進犯中共三邊地委和軍分區駐地——吳旗。回漢支隊負責牽制、監視敵人。回漢支隊在趙崾峴與敵張廷芝部三邊清鄉團遭遇,回漢支隊迅速迎戰,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打傷敵人數人,敵人因不摸我軍底細,隨即潰退。張部不甘心失敗,又命其營長齊仁德率領團匪一個營進抵新安邊一帶,企圖襲擊中共軍分區機關駐地鳳凰寺。回漢支隊聞訊趕到,搶佔有利地形,經過一晝夜激戰,把敵人壓在山下的大溝里,打死敵人7人,打傷13人,回漢支隊輕傷2人,陣亡1人。這次戰鬥的勝利,回漢支隊以少勝多,擊退了數倍於己的敵人。從此張廷芝的團匪再未敢到這一帶騷擾。這一硬仗的勝利不僅保衛了軍分區,而且保護了隱蔽在山後的後方倉庫、醫院及家屬的安全,受到嘉獎。
1947年秋、冬,回漢支隊逐漸前進至定邊、東山畔的海底澗、楊山澗、油坊澗半山半灘的地區活動。在這裡多次擊退團匪的騷擾,保護了群眾的安全。1948年2月,回漢支隊奉命配合警三旅八團和蒙漢支隊一起攻打定邊縣的寧條梁。在此戰役中,擊斃三邊清鄉團的連長馬海潮,俘獲安邊縣縣長及敵人100多人,拔掉了寧夏至榆林地區必經之路——安邊和靖邊中間的一個釘子。
回漢支隊在寧條梁戰鬥后,撤回吳旗,在陽慶川進行了整軍,方法是進行訴苦,在以苦引苦,提高階級覺悟的基礎上進行“三查”,揭發批判不良傾向,同時進行政策教育。經過短短一個月的“新式整軍”,部隊精神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階級覺悟大為提高,戰鬥意志堅強了,紀律觀點大為加強。
在這一階段,回漢支隊主要活動於三邊地區。這裡是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的交接地帶,是革命與反革命勢力鬥爭的前沿陣地。由於回漢支隊和兄弟部隊的英勇戰鬥,有效地控制了這塊戰略要地,沉重打擊了東犯邊區的馬鴻逵軍隊和地方武裝土匪,保衛了邊區的安寧,為解放寧夏打下了良好基礎。
1948年春,全國解放戰爭轉入全面反攻。三邊地委決定,回漢支隊“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全力開展寧夏工作,積極、主動向寧夏境內開闢游擊戰爭,打擊和殲滅偽鹽、環團匪”。根據這一要求,回漢支隊奉命配合三邊軍分區二團和八團,轉入外線作戰,首戰目標選擇了鹽池西部重鎮惠安堡。
惠安堡位於鹽池、同心、靈武、吳忠四縣的交界地帶,是馬鴻逵鹽池縣政府所在地,也是馬鴻逵防衛寧夏的東大門,駐有一個騎兵連和一個清鄉團,共有300多人。5月1日,回漢支隊等部隊來到鹽池蘇家堡子后,得悉敵騎兵連奉命調離,只留地方團隊駐守惠安堡。部隊冒雨夜行軍120里,經過一天激戰和政治攻勢,守塞之敵投降,惠安堡宣告解放。
惠安堡戰鬥結束不久,組織了西進指揮部,由趙忠國任總指揮,在軍事上由回漢支隊隊長劉思孝負責。寧夏工委和回漢支隊決定向西發展開闢寧夏工作。回漢支隊協同鹽池、定邊游擊隊向鹽池、環縣、同心邊境西進,發動群眾,消滅土匪武裝,為解放寧夏掃清道路。
同心、環縣一帶歷來匪患嚴重。當時,這一帶有十餘股土匪。勢力較強的鎮原清鄉團的敬明君,環縣甜水堡的趙清彥,各有匪眾100多人,還有李陽珍、劉世顏、趙懷章、李林武、史顏芳、張瑞芳等匪部,號稱“八大山王”。他們收集匪眾800多人,在馬鴻逵扶植下,憑藉人地兩熟,時分時合,出沒無常,不斷襲擊中共基層政府,屠殺幹部,殘害群眾,搶劫支前物資,是陝甘寧邊區的心腹之患,解放寧夏的絆腳石。
回漢支隊首先打下甜水堡,消滅了以此為據點的鹽環“游擊大隊”趙清彥匪部,並奔襲趙清彥的老家——李家口子,活捉了土匪頭子趙清彥。接著又消滅了其它小股土匪。最後,消滅了勢力稍大的鹽池縣“游擊大隊長”敬明君,從此“八大山王”煙消雲散,回漢支隊聲威大震。
回漢支隊在寧夏工委的領導下,注意政權建設工作。在打擊消滅敵團匪、摧毀敵人保甲組織的基礎上,恢復、擴大、開闢了根據地和游擊區,幫助建設區鄉人民政權。攻克惠安堡后,成立了里山區政府,任命張子玉為區委書記兼區長。收復甜水堡后,成立了甜水堡中心區政府,任命梁大均為區委書記,薛池云為區長。還幫助開展環縣耿灣區及同心東部山區的墾區工作。隨著鹽池、同心等部分地區的解放,籌備成立鹽同中心區委。這些新解放區,成為了解放寧夏、開展寧夏工作的前進基地。回漢支隊依託這些新區,積極向國民黨統治區的金積、靈武、中寧、同心等地開展工作,掌握敵情,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寧夏作準備。
1950年1月,回漢支隊進駐銀川,與定邊縣游擊隊合編為寧夏獨立團,劉思孝任團長,王興幫任團政委,許學道任副團長。中共寧夏省委書記潘自力親自授予團旗。1月12日,獨立團駐防磴口縣。6月,調永寧縣塔橋整編。其中一個營調撥陝西省榆林縣,其餘編入各縣保安大隊,部分幹部轉業到地方工作。至此,回漢支隊完成了“保衛邊區、解放寧夏”的歷史任務。
回漢支隊是一支戰鬥隊,又是一支工作隊。它從誕生起,就在黨的領導下投入了解放戰爭。部隊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發揚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英勇對敵作戰,打擊騷擾、進攻邊區的馬鴻逵部隊,保衛和鞏固了後方。同時,他們在剿匪、瓦解敵軍、開闢游擊區和新區、恢復建立人民政權等方面做了許多艱苦的工作,發揮了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宣傳隊作用。
回漢支隊的建立,是回漢民族團結的典範,它起到了黨聯繫回漢人民的紐帶和橋樑作用。回漢支隊在執行任務中,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統戰政策,嚴格執行群眾紀錄,密切聯繫群眾,軍民之間建立了水乳交融的關係。支隊指戰員向廣大回漢族人民傳播黨的主張,幫助人民群眾早日覺醒,深得回漢族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愛戴。回漢支隊的勝利,也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勝利和軍民團結的碩果。
回漢支隊是一個大學校,它在槍林彈雨中造就了一批具有無產階級覺悟、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人。回漢支隊成立伊始,就一邊戰鬥,一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文化、軍事知識,指戰員的政治、文化和軍事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回漢支隊不僅為主力部隊輸送了一批優秀的回族幹部,還為寧夏工委訓練培養了一批黨的工作幹部。寧夏解放后,從回漢支隊成長起來的縣團級以上幹部達數十人,其中有省級幹部5人,地師級幹部8人。轉業到地方的連排級幹部,積極參加了寧夏的建設,很多人還擔任了基層領導工作,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回漢支隊在部隊建設上也創造和積累了有借鑒意義的成功經驗。
堅持黨對部隊的領導權,是回漢支隊發展壯大的根本保證。回漢支隊剛建立時,三邊地委就明確規定回漢支隊在政治上由寧夏工委領導,軍事上由三邊軍分區指揮。支隊部先後設立了黨的總支委員會、黨委會,並抓緊在戰士中培養骨幹,發展黨員。各連隊建立了黨的支部或黨小組,排以上幹部基本上都由黨員擔任,從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
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是建設好部隊的根本途徑。支隊領導始終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多次開展整訓與整軍運動。在整軍運動中,貫徹以思想整頓為主,兼顧軍事整訓方針;在戰士中,廣泛開展了“為誰參軍、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討論,使指戰員普遍受到了一次“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增強了指戰員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是部隊鞏固和壯大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