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縣
陝西省延安市轄縣
吳起縣,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位於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鄰定邊縣,東南接志丹縣,東北邊靖邊縣,西南毗鄰甘肅華池縣。
截至2019年3月,吳起縣下轄8個鎮1個街道辦,91個行政村8個城市社區,總面積379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21萬(2017年),其中農業人口10.6萬。石油工業是吳起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16年,吳起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08.65億元。吳起縣有毛澤東舊居、革命烈士紀念牌、“切尾巴”戰役遺址等,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先後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中國全面小康成長型百佳”、“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百強”和“西部經濟發展強縣”。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吳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吳起成為陝甘寧邊區和隴東分區的革命大後方。1998年到1999年,吳起在全國率先實施封山禁牧和退耕還林,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2010年,吳起又因率先在全國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而名享全國。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夏(前2205-前1766),相傳為雍州之域。商(前1766-前1122),為羌族鬼方之游牧區。
西周(前1122-前771),為獫狁(亦稱犬戎)之地。
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晉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黃河)圄洛(洛河)之間。號曰赤翟、白翟。
戰國(前475-前221),先屬魏,后入秦。
秦(前221-前206),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派蒙恬收復河南地(內蒙古河套一帶),築長城御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吳起乃北地郡馬嶺縣(今甘肅慶陽附近)地域,周長一帶屬無定河流域,為上郡陽周縣地域。
合併圖冊
東漢建武元年,廢歸德縣併入參欒縣。
三國、晉(220-316),為匈奴羌族之游牧區。
東晉十六(317-420),各政權興衰交替,“其郡州之名不可知也”。吳起歸屬依次為前趙(吳起西部)、後趙(吳起東部)、前秦、後秦。夏,赫連勃勃於鳳翔元年(413)發民夫十萬人築都城名曰統萬(今靖邊白城子)時,吳起屬夏國轄地。赫連夏時,不設郡縣,“築城以外之”。“相傳鐵邊城、田百戶城、琵琶城有胡女三姐妹,互為鼎足,各守一城”。(《定邊縣誌》)。
南北朝時期,西魏大統元年(535)復置歸德縣,屬恆州。
隋大業元年(605),以洛水所出為由,改歸德縣為洛源縣,屬弘化郡。大業十三年(617)被反隋勢力梁師都所破,受其割據達十一年之久。
唐貞觀二年(628)復置洛源縣。又自金城縣移北永州治於此。八年,北永州廢,復以洛源縣屬慶州。
五代(907-960),沿唐舊縣。北宋初年,延安以北為黨項拓跋氏所佔,以夏州為中心,成為一方割據勢力。洛源縣廢,為西夏洪州地域。哲宗紹聖四年(1097)連破洪州,鹽州,元符二年(1099)在洛源縣地築定邊城(安定邊疆之意),后改為定邊軍。政和六年(1116)置定邊縣隸屬定邊軍,轄白豹城(今吳起縣南)、東谷寨(今甘肅華池縣)、神堂堡(今定邊縣)、綏遠寨、觀化堡、通化堡、雞咀(均在今吳起縣西北)。
金皇統六年(1146),以定邊軍等沿邊地賜夏國,定邊軍被撤。
明成化十一年(1475),在今吳起東北長城鄉黃澗村(原名栲栳城)創建寧塞堡,在周灣鎮許檯子村(舊城子)創建把都河堡,隸屬靖邊衛。萬曆六年(1578)把都河堡併入寧塞堡,轄寧塞川以北、洛河、顆顆川以東地域。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靖邊縣首置吳起鎮。相傳戰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為紀念而命名吳起。屬陝西靖邊縣。
吳起縣農民新居
1942年設吳起縣,因鎮為名。不久改吳旗縣。屬陝甘寧邊區三邊分區。
1949年吳旗縣撤銷,1950年吳旗縣恢復,屬陝西省延安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5年5月,又屬稱陝西省延安專員公署。1958年撤消吳旗縣與志丹縣的合併,1961年恢復吳旗縣制。
1968年屬延安地區。1996年1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延安市,吳旗縣屬之。
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吳起縣,仍屬延安市。
吳起縣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西北鄰定邊縣,東南接志丹縣,東北邊靖邊縣,西南毗鄰甘肅華池縣。地處東經107°38′57″至108°32′49″,北緯36°33′33″至37°24′27″之間。南北長93.4公里,東西寬79.89公里,總面積3791.5平方公里。
吳起縣地貌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海拔在1233—1809米之間。境內有無定河與北洛河兩大流域,地形主體結構可概括為“八川二澗兩大山區”,分別是指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亂石頭川、寧賽川、腳扎川、顆顆川、楊青川;周灣澗、長城澗;白于山區、子午嶺山區。
吳起屬半乾旱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旱澇相間,秋季溫涼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7.8℃,極端最高氣溫37.1℃,極端最低氣溫-25.1℃。年平均降雨量483.4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6天。
吳起縣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1.5億噸。
土地廣闊,2001年人均佔有土地面積48畝,發展林牧業潛力巨大;有人工草地90萬畝,林地191萬畝,成林沙棘125萬畝,是全國沙棘基地建設示範縣。
2012年,吳起縣總人口13.4萬,其中農業人口10.5萬人。人口密度為33人/平方公里。
縣長 | 李 煒 |
副縣長 | 張宏江 |
曹東業 | |
梁 豐 | |
吳富生 | |
馮軍平 | |
杜曉莉 | |
曹志穎 | |
張漢楨 |
吳起縣衛星地圖
2011年,吳起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1.6億元,增長14.5%;財政總收入36.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7億元,分別增長13.1%和16.8%;農民人均純收入6878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元22781元,分別增長25.1%和1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6億元,增長17.4%。
2012年,吳起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01.07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2%;財政總收入53.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6.34億元,分別增長46.1%和27%;固定資產投資140億元,增長3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億元,增長1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05元,分別增長17.4%和16.4%。
2018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0.7億元,增長9.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億元,增長10.5%;地方財政收入18.98億元,下降1.5%;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3628元和10956元,增長8%和9.3%。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西部百強縣第78位、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第83位,是延安唯一上榜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的縣份。
1998年以前,吳起縣農作物實際耕種面積185.5萬畝(92.2%為坡耕地),人均16.6畝。為了增加收入,17%的農戶放牧山羊,年飼養量28萬隻。
2012年,鐵邊城和洛河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初具雛形,分別被確定為省級和市級示範園,湧現出了一批機械化耕作、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的種養大戶和專業合作社,農業經濟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7億元,增長4%。新建大棚1520座、日光溫室637座,全縣生產糧食5.8萬噸、蔬菜7.5萬噸;新建果園4000畝,改造撫育老園2萬畝;建成千隻(頭)以上羊場、豬場和雞場31個,羊子、生豬和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9.5萬隻、12.1萬頭和41.9萬羽。
石油工業是吳起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中自2003年起,其原油產量每年以30萬噸遞增。
2012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9.5億元,增長9.5%;完成原油產量548.7萬噸,其中吳起採油廠新打生產井378口,生產原油228.9萬噸。天然氣勘探開發取得新進展,新打探井50口,特別是金花20萬噸LNG和國電30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的啟動實施,標誌著吳起縣工業轉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圓方集團3萬噸蕎麥香醋技改擴建項目完成前期,生產香醋3510噸,加工地毯6.1萬平方英尺、服裝1萬多件(套),實現銷售收入6741萬元。
•交通運輸
2003年,吳起縣累計投入資金3億多元,新修柏油路201.65公里,新修鄉村四級砂石路256公里,修築橋涵312座(道),新修石油生產道路780公里,改造村組道路452公里。
2004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606.3公里,實現了縣鄉道路柏油化,鄉村道路主幹線砂石化目標。道路建設和養護工作獲得兩個全市第一。
婚嫁即娶媳婦、嫁姑娘的儀式(俗稱“過紅事”或“喜事“吳起的傳統婚嫁,禮儀繁冗,講究很多,縣內也有南北東西之區別,但一般都有以下程序。
打問親事
吳起縣
看家見面
經了解聯姻雙方父母及子女基本同意后,先請一個說媒人,由媒人牽線,女方父(母)和女兒到男方家看家居環境見面。一般互問家庭狀況孩子愛好、志趣及將來打算。主要是讓女方更全面地了解男方及其家庭情況。古語說得好:“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這次見面非常重要,基本確定雙方是否同意結親。男女雙方也可以單獨會面談心,更進一步地了解對方。
接把柄
看家見面經過互相了解談心,如雙方父母和兒女都同意結親,男女雙方要互送定親信物,俗稱“接把柄”。如未“接把柄”就說明有一方不願結親,婚事就無法再說下去了。媒人會婉轉地向另一方說明。
定親
男女雙方同意聯姻后,擇吉日,由男方帶煙酒、衣服,與主事人一般為父親)、媒人到女方家,經媒人說合,商定好彩禮(男方給女方的財物)互相敬酒,婚姻就算正式確定了。
行禮議話
是聯姻過程的一重大儀式。男青年由媒人及家長陪同,帶一隻宰殺的羯羊、煙酒等物到女方家,女方請女子的外家、家門(戶族)及主要親戚相聚,敘情說親。雙方男女及家長當著眾親友商定婚事並交付彩禮,講定女方所要的衣飾、家什和女方主要陪嫁物,並正式商定辦理結婚手續時間和娶親的日子,男方將事先選定的過門日子通知女方。並商定娶送人的有關事宜,如參加娶送人數,動用什麼牲口或多少車輛等。這一次就要將結婚賀喜的所有事情都確定好,以便雙方做好準備。
辦理結婚手續
按照行禮議話時確定的時間,男女雙方在規定的政府機關辦理結婚手續(現在還要經過婚前醫學檢查)。這是確定法定婚姻的一項程序。只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的法定條件,即可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婚姻關係依法正式確立。
訂吹手
預訂一支鼓樂隊為婚慶助興。訂吹手時要交定錢,預示雙方要信守諾言,否則過事時吹鼓手可以不履約。
賀喜
雙方按照議話時商定的娶親日子,將新娘娶回新郎家即為賀喜。這是婚禮程序中最為隆重的儀式。這天,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都要分別來到兩家參加送、娶儀式,男方娶人的先來到女方家,行完娶人禮,吃畢酒席,然後由女方送人的陪上新娘和娶人的共同來到男方家。這天,送、娶的程序有很多講究。
媵馬
就是新娘騎乘的馬。要給媵馬戴紅腦纓和串鈴,鞴好鞍韂,馱上新人的鋪蓋衣物等。男方娶人的未起程前,新郎先要騎一下媵馬,叫“壓媵馬”.意思是看馬是否合適,鞍子備好了沒有。媵馬要用未閹的公馬、公驢充當現在大多不用牲口,而是用汽車,但新郎還要在車裡坐一坐,以示壓媵馬的程序。
媵衣
即新娘穿的結婚衣服。全部由新郎家準備。賀喜那天由男方娶人的全部帶到女方,經清點后交給女方,新娘在離開娘家之前要將平時穿的衣服全部換掉,穿上結婚新衣(媵衣)迎娶。
照妖鏡
新娘迎娶的過程中身上佩戴的鏡子。舊時一般用銅鏡。給鏡子穿一條布帶綁在新娘的腰裡。新娘上馬時鏡子在新娘的背後,走過一半路后要換在前胸,意即辟邪。
彩子布
即紅蓋頭。多用大花紅布(丈二長)中間綁一朵大花,新娘頂在頭上,兩頭披肩下垂。一為遮羞避塵,二為吉利美觀,增加喜慶氣氛。現在坐車互有頂紅頭紗的。
迎親人
賀喜的那一天,男方要先到女方娶親。娶親人由介紹人、代事人、娶人婆姨(有配偶的婦女,多由新郎的嫂子、嬸娘充當)、拉馬人、馱箱子的人(專門運輸女方陪嫁箱子的人)及一班吹鼓手組成,娶親人必須是單數(加上要娶的新娘就成了雙數)。
送人的
即陪送新娘的人。兩位送人婆姨(一般為新娘的姑姑、姐姐或嫂子)和女方外家、姨家、姑家親戚及本家爺爺、兄弟和族中各輩人組成。送人的人數一般是娶親人數的兩倍左右。
為死者舉行喪禮(俗稱“過白事”),也有許多繁冗的程序。
壽材壽衣
老人過了六十歲,兒女們就開始為其準備棺材殮衣,稱為壽材壽衣。棺木以柏、松為料,內外刷清漆,通體雕刻花紋、按迷信說法喪服要保持清潔無污,兒女哭泣的眼淚不能滴在喪服上。在老人未咽氣之前,要先將老衣穿好。傳說若死後再穿老衣。這些衣物就不能隨死者而去。
死者去往陰間騎乘的“馬”。也是紙活之一。一個用紙製作的童子牽著一匹背著鞍子的紙糊的馬。死者將要咽氣的瞬間,要為其燒“接氣馬”即將事先做好的紙馬在門外跪燒,跪者邊燒邊轉面而泣,口呼死者“上馬”意為死者騎馬歸陰。隨即將死者從炕上移下地,身鋪穀草,腳向門口仰卧,身上蓋幾張白麻紙黏起來的紙幔。
口含錢
死者嘴裡含的錢。人死後要給嘴裡放一枚銀制的小錢,錢上有一小孔,將穿的紅線繩留在嘴外邊,意為“口含金銀,遺福後人”。
請陰陽看日子
人歿以後要請一名陰陽先生,陰陽先生要根據死者的生年八字、死卒日期,結合當時的天干地支和老墳方位,選定下葬的日期(或三日或五日七日),如果老墳或原先所看墳地山不利(陰陽按迷信方法計算的)不能進入老墳或下葬,只能暫時寄喪(另選一塊地暫葬)。如能人土為安進老墳,那就是最有福氣的。
報喪
向死者親友發出喪事消息叫報喪。向死者的娘、外家報喪,孝子要親自登門,對受報者無論長輩、平輩,均要行叩頭禮,以表示自己的悲痛心情和對逝者的懷念之情。
落草羊
也叫“領牲羊”。為了讓死者無牽無掛,順情順意地離去,在死者移到地下后,立即殺一隻羊,剝去羊皮,刨出羊肚子倒去糞渣連同鞔肚油蒙在羊角上並將羊放在板凳上,祭在靈前,意為給死者領路。
守靈雞
捉一隻老公雞,拴在靈前,為死者守護靈魂:這隻雞孝子不吃、不養,喪事結束后,一般都送給了陰陽先生。
破孝戴孝
即剪開孝布,分發給孝子。破孝由同族中有後代的年長婦人承擔,孝布均用白布,每幅6市尺、3市尺不等。死者的女兒女婿及外家娘家的孝布由死者兒孫準備,族中的孝布自備。近親要佩“拉孝”(孝布從頭到腳),或穿孝衫。其他人只戴孝帽。孝帽為3市尺白布或一塊白羊肚毛巾。過去還要鞔鞋,死者的兒女、孫輩等要用一塊白布將鞋面遮起來,並且不能撕掉要自動脫落,現在已不再鞔鞋,大多用白球鞋代替。
送祭奠禮
凡請來的親友、同族人都要為死者帶祭奠禮物——即羊、饃、紙,現在一般送紙和花圈。
紙活
用高粱稈、葵花稈、竹條、彩色紙做成的各式各樣的小房子,意為供死者在陰間居住用地:以件數的多少和式樣的不同,分別稱單件、小院、中院、大院,現在也有做電視機、洗衣機、小汽車、電冰箱等形狀。先將紙活安放在死者停放的地方(即“靈堂”),死者安葬時搬在墳地按設計的順序擺好燒掉。
破土打坑
陰陽先生在事前找好的墳地里,用羅盤找准埋葬死者的具體方位,然後用一件銀器划好墓坑的方位才可破土打坑,這件銀器就歸陰陽所有。墓坑一般深9——12市尺,再從坑底打一土窯,窯寬3——4尺,長8——9尺,現在多有砌磚墓地。
出榜
用來“超度”亡人。由陰陽先生書寫被超度人的生平事迹等情況及後代輩次、姓名等。還要畫符咒和書寫一些對聯以昭示神鬼,張貼在比較醒目的牆壁上,即為出榜。榜分為“龍虎榜”和“平民榜”兩種。“龍虎榜”在榜頭、榜尾畫上龍、虎圖樣,這要有過官職和功名的人家才能出龍虎榜;一般百姓就只能出平民榜。
靈堂
安放死者的地方。兩旁有輓聯,中央設靈牌或遺像,正面擺放紙活。要有一名孝子跪守在此(不能離開,孝子多的可輪換),招呼來客弔唁死者,孝子每遇有人來祭弔,均要幫助點紙,陪跪叩拜。
請靈
把紙活擺放整齊,靈堂設置好后,要請新亡人的靈魂進入靈堂享受祭祀。若有先前死的親人須從墳地請回靈堂一起享受祭祀。在墳地里請靈是由孝子懷抱被請人的靈牌或靈樓,與陰陽和吹鼓手一起來到墳地,由吹鼓手三吹三打、陰陽口念經詞請靈魂上路,孝子在墳前跪下,拈一撮土放進靈褸,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引回靈堂。
下話
向死者娘家、外家說情的儀式。擺一桌酒席,請娘、外家人上坐,孝子披麻戴孝跪地,管事的給娘、外家來賓每人斟一杯酒,由死者的長子或管事人敘說死者病變,下世時間,棺木、喪服準備情況,以及怎樣辦理喪事。娘、外家人根據情況起身查驗棺木、衣服及亡人,並提出要求,要孝子回答。知道孝子對亡人很孝順,事情也準備的風光,看一盅酒後,經娘、外家人允許,孝子可以站起來說話。有時會出現僵局,由管事人及鄉鄰說情調解,促其達成協議。協議未達成前,孝子跪地不能起來。
客祭
即來客上祭品。凡參加殯儀的人都要將帶來的祭禮在靈堂前供奉一番,燒一張紙后再端去。上祭札依輩次逐個進行。
主祭
主祭,就是孝子給死者供奉飯食。在死者跟前放一供桌,供桌上擺放各種飯菜。
打醮
即請陰陽先生念經超度亡魂,禳除災祟。其中活動有“起經”、“拜懺“、“破獄”、“搭橋”、“合戶”、“放施食”等。根據活動的多少和過白事時間的長短分為“半醮”(即陰陽先生念的經少一點)和“全醮”(即陰陽先生要把超度亡人的經文全部念完)。一般新亡人適逢天氣熱都打半醮,遷墳或天氣冷打全醮,也有視經濟狀況而定的。
破獄、搭橋
按迷信說法,是為死者向神贖罪超度的一種儀式。意為人死後免下“連獄”受苦,順順噹噹走過奈何橋與冥人同享下世之樂。其程序、設施繁瑣先在附近一開闊處用高粱稈、繩索等搭一座獄城,獄門分東西南北中,獄門貼上各類條符,陰陽多人領頭打、唱、念,吹鼓手吹打隨之,孝子中一人持“引魂幡”,一人手端香盤隨後,其餘孝子排在後邊跟隨游轉。每破一座獄門孝子要燒香表跪拜,城外人放爆竹,破獄城五門之後,參加破孩的人全部回到自家大門口(沿路要撒用玉米心蘸油點燃的火球),引亡人過“奈何橋”。在大門口用桌椅木板搭一“橋”,孝子持“引魂幡”抱牌位子跪下過橋,邊過邊呼叫死者“過橋來”,其餘孝子要應答“過來了”。
萬連
把亡人的魂魄請回后,鼓樂和陽陽邊打念邊吹打,給亡人梳洗打扮之後,將孝子和來賓分開,陰陽和鼓樂引導亡魂再在家裡到處遊玩一遍。
撒路燈
用席芨胡、蓑把胡或把玉米心切成塊狀用油浸泡點燃,也有用蕎面捏成缽子,倒上清油放上捻子做燈的,埋葬的前一天晚上撒在路上,由孝子端看,轟樂引路,孝子跟在後面,邊走邊將燈火順路撒勻,到十字路口返回。
台戶
也叫“游食”。是為死者歌頌功德的,即死者生前德高望重,與親戚鄰里都能和睦相處,如今雖已離去,親友、家門能依然如故。其儀式是:所有孝子持香跪於院中,為亡魂供上主家、親戚、家門等祭飯各一次。吹鼓手繞孝子有規則轉數回合。每合一戶,需一桌飯。根據情況,合戶可進行三、五巡不等。若亡者歲數已大,兒孫們家境又好,在游食合戶的過程中可撒一些零碎錢或硬幣,讓吹鼓手和不是孝子的來賓拾揀,以顯示富有。
淋羊
按迷信說法是亡人向親人最後一次訴說生前未盡的事或情懷。具體做法是親人們在靈棚前圍成一圈,由主家、娘外家、戶族、女婿與外甥各牽一隻山羊羯子站在中間,給活羊身上淋上水,由一人發問,問亡人死後有什麼囑託之事,一直問到羊開始抖落身上的水珠為止,即為“羊淋了”(羊身上多次淋水,皮膚受刺激感到不舒服時就自然要抖落身上的水珠)。主家、娘外家、戶族、女婿與外甥各一隻羊,都要一一淋過(羊由主家牽來,用後放回羊群),也有的羊無論怎麼說怎麼倒水也不抖動(即為“不淋”),就只好將羊壓倒打一個滾算完事。
放施食
按照迷信說法,破獄搭橋后地獄里的一些饞神餓鬼也跟著來到了人間,為了顯示主家的大方,也為了使亡魂在陰間不受刁難,事主要放施食給這些饞神餓鬼們吃。施食一般放三台,準備一些蒸饃切成小塊,陰陽念完一台經就抓一些饃塊撒在院子里,三台經念完,施食也撒完。
揚幡
在主家附近的一塊平地上,栽一根長木杆,桿頭上放一個蒸饃,蒸饃上插一些笤帚mi子,桿上貼上寫有經文的黃紙條,陰陽圍繞幡桿念經。“栽起幡桿招下鬼”意即招待由此過往的遊魂野鬼。喪事結束將幡桿上的蒸饃打下,幡桿放倒。舊時傳說吃了幡桿上的蒸饃就能生兒養女,所以就有很多人搶饃吃。
念經
過白事從請靈開始到埋葬結束凡有陰陽活動的地方都要念經,陰陽念的經以道家為主,道佛結合。陰陽要穿法衣(道袍),破獄搭橋時要有“表文”、“赦文”,也念二十四孝故事;揚幡時念“揚幡科”;祭奠時念“懺悔經”;放施食時念“施食經”。經文的基本內容都是勸善學好,請求神鬼原諒,超度亡靈的意思。但由於陰陽拖腔拉調,故弄玄虛,所以一般人一句也聽不懂。
入殮
出喪前將死者放入棺材叫“人殮”。棺中有被、褥、枕頭,有的還根據死者生前歷好,略放一些實物殉葬。亡人人殮多為年長者操持,孝子一般不參與。
發喪
也叫“發靈”。亡人人殮蓋棺后,儘快將棺材用繩子和兩根椽捆綁好,陰陽一隻手搖鈴,一隻手持一個灰碗(俗稱“五雷碗”),口中念念有詞,念畢將灰碗放在棺材的大頭上用面刀打碎,與此同時多人抬起棺材趕緊就走。發喪的時間一般在早上6-7時左右。
送靈
吹鼓手走在最前面,一孝子持“引魂幡”隨後,眾孝子扯一長白布(也叫拉喪布)一頭連著棺材,孝女扶棺,村人抬棺。持“引魂幡”的孝子要邊走邊呼叫,遇庄叫“××過庄”,遇河叫“××過河”……出殯的路上,速度要快,眾人換著抬,棺不能著地。靈柩所過的莊戶門前都點一堆火,謂之避邪。也有眾親鄰送亡者上路,以示同情之意。
過路錢
出殯的路上要邊走邊撒紙錢(用白麻紙剪成古錢樣),意即買通各路鬼神,使亡魂順利到達彼岸。
下葬
棺材抬到墳地,要繞墓穴一周,然後將棺移入墓坑。棺入穴后,打開棺蓋,由孝子協助陰陽安放好屍體(稱“穩屍”、“坐字”)。坑內點清油燈一盞,放置熟食一罐(叫祭食),並將“歲數錢”(按死者年齡裁同樣數目的小紙塊)鋪於死者身下或枕於頭下。完畢后,要用一勺煉熟的清油撒上高苗倒入墓坑叫“熗坑”,然後用土填埋,開始“攢(cuan)墳”。凡是送靈到墳場的人,每人都得填幾杴土,孝於也不例外。填土時也有講究,鐵杴不直接遞接,而是一人填幾杴后撂在地上,另一人拿起再填。邊填邊向上拔“引魂幡”。墓最後被堆成圓錐狀土冢,“引魂幡”插其正中,然後將墓場中人們所踏的蹤跡除去,燒完紙活而離開墳地,即下葬結束。
獻土
送葬回來后,主人家大門外會燃一堆火,放一水盆,水盆上橫放一把面刀,孝子在門口跪接。這時送葬的人要跨過火堆,在水盆里用手指蘸一點水,撒在刀面上,將刀翻一個過兒,以求乾淨吉利,俗稱“獻土”。
謝土
也叫安置地方。埋完亡人回來后,陰陽先生要在主家的各個窯里打念一番,並在門上和窯內牆上貼上用黃表紙做的條符,由一人手拿桃弓柳箭跟在陰陽身後,邊走邊射;一人手端一碗涼漿水,用笤帚mi子蘸水邊走邊灑.還要撒一些五穀。
酬客
亡者埋葬當日,大擺酒宴,以示謝客。酒宴上雖不許猜拳行令,但安排有鼓樂演奏。
行孝
從死者死去到埋葬的當日,死者的兒孫要為首次見面的所有參加殯漢儀和路遇的人不分輩次磕頭,女兒、兒媳要大放悲聲哭嚎。酬客在死者人葬後進行,可飲酒吃葷,但席間不得猜拳行令。孝子數番叩謝來賓,並以錢、物酬謝陰陽、鼓樂、紙匠、廚師,管事人和所有幫忙代勞的。
送火
死者葬后,孝子要一連三日夜裡燒離門紙。第一天在門口燒,第二天在至墳地的半路上燒,第三天在墳地燒。
扶三
葬后第三天,孝子到墳地為死者燒紙稱“扶三”。孝子們要在墳前安放供桌,供桌上獻祭品,燒香點紙。還要將新墳修理整齊,然後哭祭。
供七
從亡日算起,每逢七天,要到墳地燒一次紙,共燒七次,稱“供七”。第一個七天稱頭七,最後一個七天的最後一天,即第四十九天,稱“盡七”。
全縣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道路四通八達,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態環境、投資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正在成為一片投資的熱土。
新世紀的吳起,必將以一個生態優美,經濟繁榮,人民富足,社會文明的新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信天游
信天游
•鐵鞭舞
起源宋朝初年。當時吳起的疆土被西夏黨項拓跋所侵佔,時稱定邊縣(今鐵邊城鎮),曾駐紮著一位西夏女王(至今傳說此地有女王墓)。女王為加強邊關防禦,大肆徵兵買馬進行日夜操練,並自創了一套鐵鞭陣,屢屢挫敗入侵者。由於該陣威武雄壯,變化多端,後來逐漸流傳於民間,形成了農民們歡迎載譽歸來的將士和慶祝豐收的民間廣場舞。使舞蹈風格蘊含著一種激烈、歡騰、奔放、渾厚的韻味,使人們產生無限聯想和美感。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奮鬥的歷程,表現了吳起漢子憨厚、樂觀、質樸、豪爽的氣質。洋溢著黃土地男子漢特有的陽剛之氣,敢於戰勝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鼓舞人民勇往直前,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奮鬥。鐵鞭舞自挖掘創造以後,先後在全市小戲調演中獲表演獎,在98、99年市秧歌匯演中獲優秀演出獎。
吳起縣
此外,吳起縣還實施“人人技能工程”學習項目,將每年未升入高中和大學的畢業生送到職業技術學校,由政府掏錢進行高職教育。45歲以下的農村勞動人口也全部被納入“人人技能工程”,農民在這裡完成了從“普工”到“技工”的轉變。目前,受訓農民已達8000人次。
2012年,啟動省級教育強縣創建工作,縣第三幼兒園建成投用,職教中心改擴建、白石咀幼兒園等校建工程進展順利,全面落實了十五年免費教育、貧困生救助和蛋奶工程,制定出台了《學前教育管理暫行辦法》、《中小學幼兒園教育教學考核獎懲辦法》等管理考核辦法,表彰獎勵了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優秀學生,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高考再創新高,本科上線1002人,上線率達63%。“雙高雙普”工作通過市級考核驗收。
2012年,吳起縣組織開展了“第二屆農民運動會”等一系列大型文體活動,《擀氈調》小戲搬上央視舞台,歌曲《又到吳起鎮》榮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豐富了群眾文體生活,省級文化先進縣成果得到有效鞏固。
2020年7月,入選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2年,吳起縣醫院遷建主體工程竣工,進入內部裝修、設備採購階段,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紮實推進,率先實施藥品“三統一”制度。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期內人口自增率5.38‰。
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全部實行平價售葯,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
2012年,吳起縣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122個,城鎮新增就業1260人,安置復退轉軍人19名。城鄉居民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提高了二次醫療救助報銷比例;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200元和1000元,五保分散和集中供養標準均提高800元,完善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第二步津補貼,提高了高齡老人生活保健和殘疾人基本生活補貼標準,實施了未參保城鎮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榮獲全省民政工作先進縣。
全面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吳起籍在校大中專學生合作醫療制度,實現了城鄉人口合作醫療全覆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開,建成了兩所鄉鎮社會福利院。
2010年,吳起縣共申報科技計劃項目9項。其中,市級科技計劃項目7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項;科技成果評審15項,其中,教育系統5項,衛生系統2項,工業系統7項,農業系統1項;推薦市級以上科技成果評審10項,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3項;完成專利申請50件,其中發明2件,實用7件,外觀設計41件。舉行大型宣傳活動四次,發放宣傳資料12000份。
吳起縣退耕還林的山
1998年以前,吳起縣3791.5平方公里內有水土流失面積3696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年每平方公里達1.57萬噸,是延安市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1998年5月果斷地做出了“封山禁牧”的決定,破天荒地確立了以“封山退耕、植樹造林、舍飼養羊、林牧主導、強農富民”為基本內涵的逆向開發思路。
於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萬畝,只留下30萬畝口糧田。截至2012年,全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4.79萬畝,經國家確認兌現184.87萬畝,成為全國退得最早、還得最快、面積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縣份。全縣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71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997年的39.7%提高到52.4%,土壤侵蝕模數由1997年每平方公里1.57萬噸下降到0.54萬噸,林草覆蓋率由19.2%提高到62.9%。吳起也一躍成為“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示範縣”。
吳起縣古時曾是邊陲要地,為少數民族角逐之戰場,本縣境內現存的有記載的古城有17座,具有歷史意義和觀賞價值。主要有:定邊城、寧塞城、白豹城、橫山寨(今走馬城)、雞嘴堡、矜戎堡(今新寨)、通慶城(今鎖陽城)、綏遠寨(今田百戶城子)、通化堡(今琵琶城)、九陽堡(今張城子)、威邊寨(今蕎麥城)、鎮安城(今守暴城)、把都河堡(今舊城子)、五姑城(今五穀城)、勝羌寨、懷威寨、觀化堡。
吳起縣境內長城遺址有兩道,白于山以北為明長城,縣城南為戰國時期秦長城。戰國時的秦長城,據史念海《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一文所載:“為了防禦匈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開始修築了一條長城,這條長城西起今甘肅省岷縣(秦時臨洮縣),經臨洮、渭源、隴西、通渭諸縣,越過六盤山再往寧夏固原,甘肅鎮原、環縣,陝西吳起、綏德諸縣而止於無定河西岸”。吳起縣境內的這段古長城遺址,從吳起西邊入境蜿蜒于山嶺,時而東行,時而東北行,綿延230公里。
明長城在吳起境內長13.25公里,位於該縣白于山以北的周灣、長城兩鄉鎮。東起靖邊縣中山澗鄉方灘,在駐陀澗入吳起縣境長城鄉至宋溝畔跨紅柳河經二道壩、雙河澗兩個行政村,繼而西行跨石拐子溝入周灣鎮,經王樹灣、羅澗於東灣村青楊山跨羅澗河入定邊縣境。
1966年整修了毛澤東同志舊居—新窯院。舊居內珍藏有先後從蘭州革命紀念館和當地部分公社搜集和徵集紅軍長徵文物共146件,其中有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16件。1972年複製毛澤東舊居文物16件。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在吳起鎮打了長征最後一仗—“切尾巴”戰役。10月21日4時半,毛澤東同志登上洛河以西的平台山(后改為勝利山),來到設在一株杜梨樹下的指揮所,指揮了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仗。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縣”榮譽稱號。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9月22日,入選“2020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2020年11月,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