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葉

苦瓜葉

苦瓜葉,中藥名。為葫蘆科植物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的葉。我國南北均普遍栽培。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瘡癰腫毒,梅毒,痢疾。

入葯部位


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瘡癰腫毒,梅毒,痢疾。

配伍


1、治疔毒痛不可忍:(苦瓜)葉曬乾研末酒送服9g,極效。(《泉州本草》)
2、治熱毒瘡癰:(苦瓜)鮮葉搗絞汁抹患處。(《泉州本草》)
3、治楊霉瘡:取(苦瓜)葉,曬乾為末,每服三錢,無灰酒下。(《滇南本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或搗汁塗。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凈,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細柔毛,卷鬚不分枝。葉大,腎狀圓形,長寬各約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基部收縮,邊緣具波狀齒,兩面近於光滑或有毛;葉柄長3-6cm。花雌雄同株。雄花單生,有柄,長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腎狀圓心形,寬5-15mm,全緣;萼鐘形,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長4-6mm;花冠黃色,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長1.5-2cm,先端鈍圓或微凹;雄蕊3,貼生於萼筒喉部。雌花單生,有柄,長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紡錘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細長,柱頭3枚,胚珠多數。果實長橢圓形,卵形或兩端均狹窄,長8-30cm,全體具鈍圓不整齊的瘤狀突起,成熟時橘黃色,自頂端3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扁平,長10-15mm,兩端均具角狀齒,兩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條紋,包於紅色肉質的假種皮內。花期6-7月。果期9-10月。
苦瓜葉
苦瓜葉

生長環境


廣泛栽培於世界熱帶到溫帶地區。我國南北均普遍栽培。

藥理作用


1、降糖作用。
2、致瀉作用。

現代應用


現代常用於皮膚潰瘍、細菌性痢疾、胃炎、手癬、犬咬傷等。

論述


《滇南本草》:“治一切丹火毒氣,療惡瘡結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大疔瘡,疼難忍者,取葉曬乾為末,每服三錢,無灰酒下神效;又治楊梅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