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故居

江蘇南京江寧區史量才故居

史量才故居為一座一層的磚瓦房,牆上有2000年3月原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政府所立的一塊牌匾,上書“史量才故居”五字。故居內陳列有史量才的生平事迹及政界要人為史量才所題的字。

故居簡介


史量才故居
史量才故居
史量才故居是著名愛國報業家史量才的故居。故居建於20世紀初,為中西結合的樓閣式二進樓房,主樓既有中式廳堂,又有西式洋房的風格。是1924年在清代平房上翻建而成,現有門廳、中牆門和二層磚木結構宅樓。故居佔地面積472平方米,建築面積664平方米。
 史量才故居1
 史量才故居1
泗涇鎮人民政府在2000年初,共投入資金60萬元對該故居進行了全面的修繕。於2001年初正式對外開放,自從對外開放至今,每年接待了4000左右人次,至今共接待20000多人次。
泗涇歷史悠久,相傳為上海歷史文化的發源地,史量才故居的聲望也由此漸漸地擴大,來參觀的遊客都懷著一顆仰慕的心,敬佩萬分,各地方學校的教師、學生一批批地來到故居參觀,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緬懷古人,同時,還有各地方的領導,甚至還有少數外籍人士慕名而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史量才故居為千年古鎮泗涇增添了光輝的亮點,故居的歷史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無論從地方景觀的角度,還是一個時代的建築科學發展史的角度,都無愧於泗涇這個千年歷史古鎮的文化銘銜。

史量才其人


史量才故居組圖
史量才故居組圖
 史量才故居
 史量才故居
史量才原名史家修,1880年生於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板橋村,原《申報》總經理,著名新聞事業家,社會活動家。史家世代務農,唯有他的父親出外在松江縣泗涇鎮經營藥店,他隨母留在家鄉。8歲喪母后隨伯父生活,15歲時才同父親在泗涇居住。史量才從小刻苦攻讀,1899年應童子試考中秀才1901年考入杭州蠶學館,畢業後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創辦了蠶桑學堂,受到上海商學各界重視,1905年參加上海學界組織的憲政研究會,與黃炎培等發起並組織成立江蘇學務總會。1907年參加江浙兩省紳商拒借外資保護路權運動,被舉為江蘇鐵路公司董事。1912年被委任主持滬關清理處與松江鹽務處工作。史量才1908年曾一度擔任《時報》主筆。1912年藉助他人的資金合作,購進我國出版最早的報紙之一《申報》,被推為總經理。從此,他抱著新聞救國的理想,以辦好《申報》,作為終生事業,悉心經營,銳意改革,使《申報》的社會影響日益擴大。他的聲望日益提高,財富也越來越多。1931年,史量才在與宋慶齡楊杏佛陶行知等人士的頻繁接觸中,愛國思想得到進一步提高。他經營的《申報》不僅大力宣傳抗日救國、反對妥協退讓,而且成為反對內戰,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要求實行民主的陣地。蔣介石政府為控制上海輿論陣地,曾拉攏史量才,給他以“上海臨時參議會議長”等榮名高位,但他堅持正義不為利用。最後,蔣介石指使戴笠派遣特務於1934年10月13日殺害了史量才。史量才生前關心家鄉建設,給家鄉人民很多支援。1907年他在南京發動全國務農聯合會,被推為總幹事。他還與江寧人士陶保晉等組織南湯山建業公司,集資購地造林,築路鑿泉。他成名後幾乎每年出資援助家鄉修圩、造橋、救災、辦學,為家鄉人民解難濟困。

史量才墓


位於西湖區雙峰村積慶山馬婆嶺上。史量才(1880-1934),名家修,原籍江蘇江寧,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湖熟街道板橋村,清末曾任上海《時報》主筆。1913 年同張騫等購買《申報》產權,任總經理。“九·一八”事變后,抨擊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主張團結抗日,“一·二八”抗戰爆發後任地方維持會會長,積極支持十九路軍抗日,同時在《申報》上發表宋慶齡、魯迅、巴金老舍等進步人士的文章,反對獨裁政治。1934年11月13日在浙江海寧翁家埠,被國民黨特務槍殺。墓建於1936年,坐北朝南,由花崗岩築成,佔地面積200平方米。墓有三個平台依山勢而建。八角形墓室內放銅棺,墓上覆蓋石刻檐子,翼角起翹。墓碑“史量才之墓”五字,為章太炎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