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徽 huī 標誌,符號:國徽。校徽。帽徽。徽章。徽記。徽幟(zhé)。美好的:徽號。 徠〔徽州〕舊地名,在今中國安徽省歙縣。簡稱“徽”,如“徽墨”。系琴弦的繩,後用做撫琴標記的名稱,古琴全弦共十三徽。

常用片語如:徽束;徽猛(束縛猛獸)。

字源演變


“徽”字始見於三體古經文字中(圖1)。《說文》中的篆文字形(圖2 )由“彳”、頭髮的示意圖、“攴”構成。《說文》對“攴”的解釋是輕輕的敲打,在此字裡面有輕微提醒之義。整個字的意思就是督促人們在上街的時候頭上要纏住有家族標誌的頭巾。
“徽”是形聲字。三體石經“徽”字古文從糸、微(wēi)省聲。“糸”表意,篆書形體中像線繩。微有細小意。表示徽是由細小的三股線構成。本義是指三股線合成的繩子,如《易·坎》中說“系用徽纆,寘於叢棘。”繩子可用於捆綁,故“徽”又引申為束縛。由繩之義又可引申為系琴弦的繩,又引申指七弦琴琴面十三個指示音節的標識,現代常用的“標識”之義由此引申而來。
徽

基本釋義


● 徽 huī ㄏㄨㄟˉ
● ● 標誌,符號:國~。校~。帽~。~章。~記。~幟(zhì)。 
● ● 美好的:~號。 
● ● 〔~州〕舊地名,在今中國安徽省歙縣。簡稱「徽」,如「~墨」。 
● ● 系琴弦的繩,後用做撫琴標記的名稱,古琴全弦共十三徽。

詳細釋義


◎徽huī
〈徠名〉
● ● 形聲。從糸( mì),表示與線絲有關,微省聲。本義:三糾繩
● ● 同本義 [three strands of rope]
徽,三股繩也。——《說文》
系用徽纆。——《易·坎》。劉註:“三股為徽。”
● ● 繩索 [rope]
免於徽索。——《漢書·揚雄傳》。註:“繩也。”
● ● 又如:徽索(徽繩。捆綁俘虜、罪人的繩索);徽纆(繩索;捆綁);徽纏(繩索。亦比喻束縛,牽累);徽繩(徽索。指捆綁罪人的繩索)
● ● 琴徽,系琴弦的繩 [cord for the string of a stringed instrument]
今夫弦者,高張急徽,追趨逐耆,則坐者不期而附矣。——《漢書·揚雄傳》
● ● 后亦指七弦琴琴面十三個指示音節的標識
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嵇康琴賦
● ● 標誌;符號 [emblem;sign]。如:徽車(飾有徽幟的車);徽物(指區別等級的標誌物,如旌旗、服飾等);徽識(古代朝廷或軍中用以識別的標誌);國徽;校徽;帽徽
● ● 旗幟 [flag]
易服色,殊徽號。——《禮記·大傳》
● ● 綁腿布 [bandage]
徽,袤幅也。——《說文》。段玉裁註:“即《詩》之邪幅也。”
● ● 徽州的省稱 [Huizhou prefecture]。舊府治在今安徽省歙縣。如:徽墨
● ● 安徽省的簡稱 [Anhui]。如:徽調
徽
詞性變化
徽huī
〈形〉
● ● 美好;善良 [good]
徽,善也。——《爾雅·釋詁》
● ● 又如:徽睇(美麗的眼睛);徽績(美好的功績);徽徽(美好的樣子);徽顯(善美顯著)
● ● 宏偉 [magnificent]。如:徽業(宏業,偉業);徽庸(豐功,偉績);徽績(偉績)
◎徽huī
〈動〉
● ● 停止;靜止 [still]
悲風徽行軌,傾雲結流藹。——陸機《輓歌詩》
● ● 束縛;捆綁 [bind]
徽以糾墨。——揚雄解嘲
● ● 如:徽束;徽猛(束縛猛獸)

示例


1.徽號 huīhào
[title of honour] 美稱
這等一位活菩薩,豈可沒個徽號?——明·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2.徽記 huījì
[crest] 正式地用作(如一個家族,部落或國家的)象徵的徽章、像章、圖案或其它物件。
3.徽劇 huījù
[Anhui Opera] 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該省和江蘇、浙江、江西等地區。舊稱“徽調”。
4.徽墨 huīmò
[inkstick produced in Huizhou]中國名墨之一,因產於徽州得名稱。
5.徽章huīzhāng
[badge;emblem;insignia] 戴在身上表示身分、職業的標誌。
徽章收藏家。
6.徽幟huīzhì
[banner] 標誌;旗幟。
徽幟以變,器械以革。——《文選·左思·魏都賦》

翻譯


an emblem; a badge; an insignia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 許歸切
徽
衺幅也。一曰三糾繩也。從糸,微省聲。

說文解字注

衺幅也。
卽詩之邪幅也。傳曰:邪幅,逼也。所以自逼束也。箋云:邪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脛,自足至厀。按內則謂之逼,許雲謂之徽,未見所出,葢猶蔽厀謂之褘與。釋詁曰:徽,善也。止也。大雅箋云:美也。自逼束之義之引申也。
一曰三糾繩也。
三糾,謂三合而糾之也。丩部曰:糾,三合繩。易系用徽纆。劉表曰:三股曰徽,㒳股曰纆。一說糾本三股,三糾當為九股。
從糸,微省聲。
許歸切。十五部。

廣韻

許歸切,平微曉 ‖ 微聲微1部
徽,美也。又三糾繩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字部》
古文:?。《唐韻》許歸切。《集韻》《韻會》吁韋切。?音揮。《說文》:衺幅也。
又《爾雅·釋詁》:善也。疏:徽者,美善也。《書·舜典》:愼徽五典。《詩·小雅》:君子有徽猷。又:太姒嗣徽音。
又《正字通》:琴節曰徽。《前漢·揚雄傳》:高張急徽。註:琴徽也,所以表發撫抑之處。嵆康《琴賦》:徽以鍾山之玉。註:以玉為徽也。
又《說文》:三糾繩也。《玉篇》:徽,大索也。《易·坎卦》:系用徽纆。揚雄《解嘲》:折脅拉髂,免於徽索。
又徽嫿,賓士貌。馬融《廣成頌》:徽嫿霍奕,別騖分奔。
又州名。《宋史·地理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
又與幑通。幟也。《禮·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改正朔,殊徽號。註:徽號,旌旗之屬也。揚雄《羽獵賦》:徽車輕武。註:徽車,有徽幟之車也。
又與褘通。張衡《思玄賦》:揚雜錯之袿徽。註:《爾雅》曰:婦人之徽謂之褵。郭璞云:卽今之香纓也。
◎按《爾雅·釋器》本作褘。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徽

書寫演示

“徽”字是左中右結構。首先先寫“彳”字旁,在第三筆一豎結束書寫。隨後開始中間部分的書寫。在第十三筆一點結束中間部分書寫。最後開始在正右方書寫最後一部分。在第十七筆一捺結束“徽”書寫。
徽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xmi̯wə
王力系統hǐwəi
董同龢系統juə̆d
周法高系統xmjiwər
李方桂系統hmjəd
兩漢西漢
東漢
jəi
jəi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脂微jwəi
北魏後期北齊jwəi
齊梁陳北周隋jwəi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xjwe̯i
擬音/王力系統hǐwəi
擬音/董同龢系統xjuəi
擬音/周法高系統xiu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xjwĕi
擬音/陳新雄系統xǐəi

音韻

字形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合口呼次清許歸切xjuəi
集韻平聲合口呼次清吁韋切Xiuəi
韻略平聲吁韋切
增韻平聲呼韋切
中原音韻陰平齊微全清xui
中州音韻平聲齊微呼歸切
洪武正韻平聲全清呼回切xuei
分韻撮要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