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頭鴉雀

雀形目鶯鶥科動物

棕頭鴉雀(學名:Paradoxornis webbianus)一種全長約12厘米。頭頂至上背棕紅色,上體余部橄欖褐色,翅紅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紅色,下體余部淡黃褐色的鳥類。

常棲息於中海拔的灌叢及林緣地帶,分佈於自東北至西南一線向東的廣大地區,為較常見的留鳥

外態特徵


棕頭鴉雀
棕頭鴉雀
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至後頸有時直到上背均為紅棕色或棕色,頭頂羽色稍深,眼先、頰、耳羽和夾側棕栗色或暗灰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或橄欖褐色,有的微沾灰、呈橄欖灰褐色。尾羽暗褐色,基部外翈羽緣橄欖褐色或稍沾橄欖褐色,中央一對尾羽多為橄欖褐色具隱約可見的暗色橫斑。兩翅覆羽棕紅色或與背相似,飛羽多為褐色或暗褐色,除小覆羽和第一枚飛羽外,其餘各羽外翈均綴有深淡不一的栗色或栗紅色,往先端逐漸變淡,內翈羽緣淡棕色或淡玫瑰棕色。頦、喉、胸粉紅棕色或淡棕色具細微的暗紅棕色縱紋,腹、兩脅和尾下覆羽橄欖褐色或灰褐色,腹中部淡棕黃色或棕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腳鉛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2g,♀12g;體長♂115~126mm,♀121~135mm;嘴峰♂8~9.5mm,♀7~9mm;翅♂45~60mm,♀45~53mm;尾♂56~70mm,♀55~70mm;跗蹠♂20~23mm,♀19~21mm(東北亞種)。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2000米的中低山闊葉林和混交林林緣灌叢地帶,也棲息於疏林草坡、竹叢、矮樹叢和高草叢中,冬季多下到山腳和平原地帶的地邊灌叢、果園、庭院、苗圃和蘆葦沼澤中活動,甚至出現於城鎮公園,一般不進入茂密的大森林內。

分佈範圍


分布圖
分布圖
分佈於俄羅斯遠東、朝鮮、越南北部和緬甸東北部。
棕頭鴉雀在中國分佈較廣,遍佈於中國東部、中部和長江以南各省,北至黑龍江南部、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東、山西、河南,一直往南到廣東、香港、廣西、浙江、福建和台灣,往西到甘肅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

生活習性


主要以甲蟲象甲、松毛蟲卵、蝽象鞘翅目鱗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等。
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秋冬季節有時也集成20或30多隻乃至更大的群。性活潑而大膽,不甚怕人,常在灌木或小樹枝葉間攀緣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一般都短距離低空飛翔,不做長距離飛行。常邊飛邊叫或邊跳邊叫,鳴聲低沉而急速,較為嘈雜,其聲似‘dz-dz-dz-dzek…’。

生長繁殖


棕頭鴉雀卵
棕頭鴉雀卵
繁殖期4~8月。在貴州4月19日即見有已產卵的巢,4月27日即見有已孵出的雛鳥,而7月23日和7月29日仍見有正產卵的巢,或許1年繁殖2~3窩。在北方繁殖期稍晚,多在5~7月,1年繁殖1窩。通常營巢於灌木或竹叢上,也在茶樹、柑桔等小樹上營巢,巢距地在0.4~1.5米。巢呈杯狀,主要用草莖、草葉、竹葉、樹葉、鬚根、樹皮等材料構成,外面常常還敷以苔蘚和蛛網,內墊有細草莖、棕絲和鬚根,有時還墊有羊毛、豬毛和鳥類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6~10厘米,內徑4~6厘米,巢高6~9厘米,巢深3.5~7厘米。每窩產卵通常4~5枚,有時少至3枚。卵白色或淡藍色或亮藍色或藍綠色或粉綠色、光滑無斑,卵為卵圓形、長卵圓形或闊卵圓形。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棕頭鴉雀四川亞種Paradoxornis webbianus alphonsianus
2.棕頭鴉雀貴州亞種Paradoxornis webbianus stresemanni
3.棕頭鴉雀台灣亞種Paradoxornis webbianus bulomachus
4.棕頭鴉雀滇東亞種Paradoxornis webbianus yunnanensis
5.棕頭鴉雀河北亞種Paradoxornis webbianus fulvicauda
6.棕頭鴉雀長江亞種Paradoxornis webbianus suffusus
7.棕頭鴉雀東北亞種Paradoxornis webbianus mantschuricus
8.棕頭鴉雀甘洛亞種Paradoxornis webbianus ganluoensis
9.棕頭鴉雀指名亞種Paradoxornis webbianus webbianus

種群現狀


棕頭鴉雀主要分佈於中國,種群數量較豐富。該物種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現狀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註: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