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視鏡

使駕駛員方便確認後方情景的鏡子

後視鏡是駕駛員坐在駕駛室座位上直接獲取汽車後方、側方和下方等外部信息的工具。為了駕駛員操作方便,防止行車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人身安全,各國均規定了汽車上必須安裝後視鏡,且所有後視鏡都必須能調整方向。

發展史


後視鏡
後視鏡
汽車誕生之初,並沒有後視鏡一說。很長一段時間內,司機都是通過扭頭的方式觀察車輛側方、後方的狀況。率先想出用鏡子觀察汽車周圍環境的是一位女性賽車手—多蘿西·萊維。在比賽的時候會時不時拿出一面鏡子觀察車後方情況,但並沒有將鏡子固定在車內。後來一位賽車手瑞·哈羅恩直接將鏡子安裝到車上,並拿下冠軍。但這位冠軍在賽后還埋怨:“那面鏡子搖晃的太厲害,根本沒法看”。
直到1921年,這種在車上安裝鏡子的方式正式被車企採用,埃爾默·伯傑的發明家註冊了汽車後視鏡的專利,並開始在自家的汽車上批量生產。後視鏡才開始慢慢普及開來。
早期的後視鏡大多採用圓形和平面鏡材質,且只有司機一側才有。後續開始演變成現在覆蓋範圍更大的方形後視鏡、曲面後視鏡。這麼多年,人們已經習慣了通過後視鏡獲取其車後方、側方、下方等周圍信息。

後視鏡的分類


按安裝位置分類

1、內後視鏡:內後視鏡是為不用太大地變換駕駛中向前的視線即可確認後方情景的鏡子。
後視鏡
後視鏡
2、乘用車一般將外後視鏡裝在車門上。日本國內用車也有裝在翼子板上的。
3、下視鏡,可以使司機在駕駛座上正前方的鏡子內看到汽車車身下的前後輪以外的地方,可以使司機在倒車和啟動前進時看到它前後輪及車身旁是否有人或障礙物,以免傷人、物和損壞車輛,給司機以方便和安全。
按後視鏡的鏡面形狀分類
可分為平面鏡、球面鏡和雙曲率鏡面三大系列。另外還有一種棱形鏡,棱形鏡的鏡表
後視鏡
後視鏡
面平坦,但其橫截面為棱形,通常用作防眩目型的內後視鏡。
按制鏡時塗用的反射膜材料分類
可分為鋁鏡、鉻鏡、銀鏡、蘭鏡(塗層)等4種。
按後視鏡的調節方式分類
可以分為車外調節和車內調節2種。
後視鏡
後視鏡
1、車外調節式這種方式是在停車狀態下,通過用手直接調節鏡框或鏡面的位置的方式來完成視角的調節,該方式費時費力,很難方便地一次性完成,駕駛員需在座位上用手伸出車窗外調節,在行車、雨天等情況下調節很不方便。一般的大型汽車載貨汽車和低檔客車都採用車外調節方式,以降低成本
2、車內調節式這種方式可為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調節後視鏡,觀察后視野提供較為方便的條件。中、高檔轎車大都採用車內調節方式。該方式又分為手動調節式(鋼絲索傳動調節或手柄調節)和電動調節式2種。
由於後視鏡的位置直接關係到駕駛員能否觀察到車后的情況,而駕駛員調整它的位置又比較困難,尤其是前排乘客車門一側的後視鏡。因此,現代汽車的後視鏡基本都為電動的,由電氣控制系統來操縱。

使用方法


汽車行駛過程中處於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中。駕駛員在觀察、收集交通信息時,一都般只是注意前方的交通情況,而沒有注意兩側和後面的交通情況。也就是沒有正確利用後視鏡觀察,以致作出錯誤估計,採取了錯誤的操作措施。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
後視鏡
後視鏡
停車、起步、超車、轉彎、調頭等行駛路線將要發生變化時,都先給出相應的行車信號同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後視鏡,及時了解兩側和後方的交通情況,防止出現突然情況時措手不及。
● ● 行車前要調整好後視鏡的位置和角度。行車中,由於車輛的行駛震動,易引起後視鏡的位置和角度變化,對此應注意觀察並及時調整。
● ● 在通過集市、交叉路口等行車人較多的地方,要緩慢行進,注意觀察後視鏡。
● ● 在通過兩邊有非機動車或行人的窄路、窄橋時,要減速慢行,適當注意後視鏡;要和非機動車或行人保持必要的橫向間距。
● ● 多注意和前車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還要通過後視鏡觀察、判斷後面車輛的跟車距離,在處理情況時做到心中有數,以免發生追尾事故。
● ● 在預見性制動前,要觀察車後視鏡,注意後面車輛的位置和相對行駛速度,再決定採取的制動措施,以防止制動時追尾。
● ● 在通過交叉路口時,交通衝突較多,要降低車速,注意觀察兩側行人和車輛情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順利通過。

調整方法


對汽車駕駛人來說,“盲點”很容易造成交通意外。因此很多駕駛人為了消除盲點,花錢添購了許多配備。事實上,只要適當調整汽車的標準後視鏡,就能夠儘可能多地消除盲區。

調整中央後視鏡

左、右位置調整到鏡面的左側邊緣正好切至自己在鏡中影像的右耳際,這表示,在一般的駕駛情況下,從中央後視鏡里是看不到自己的,而上、下位置則是把遠處的地平線置於鏡面中央即可。

調整左側後視鏡

處理上、下位置時把遠處的地平線置於中央,左、右位置則調整至車身佔據鏡面範圍的1/4。

調整右側後視鏡

因為駕駛座位於左側,因此駕駛人對車右側情況的掌握不是那麼容易,再加上有時路邊停車的需要,右側後視鏡在調整上、下位置時地面面積應留得較大,約佔鏡面的2/3。而至於左右位置,則同樣調整到車身佔1/4鏡面面積即可。

設計與安裝


在設計後視鏡的時候,主要的設計要點有:後視鏡可獲取的視野(間接視野)、影像的變形、影像的鮮明度、影像的大小、影像在後視鏡的位置等,易於進行與駕駛員的視點變化相對應的調整。在進行後視鏡設計時,必須研究以下幾個問題:(1)保護行人和乘員不受傷害的形狀和結構;(2)符合整車的造型概念;(3)減小空氣阻力的形狀;(4)適應世界各種氣候條件的性能;(5)選擇適合大量生產的結構和材料。
後視鏡應安裝在車身上下振動最小的位置上。

工作原理

防眩目後視鏡
防眩目後視鏡
防眩目後視鏡有一面特殊鏡子和兩個光敏二極體電子控制器組成。兩個光敏二極體分別設置在後視鏡的前面及背面,分別接收汽車前面及後面射來的光線。當車後面跟隨車輛的前照燈射在車內後視鏡上時,此時後面的光強於前面的光,此反差被兩個光敏二極體感知並向電子控制器輸出一個電信號到後視鏡導電層上,致使後視鏡鏡面電化層顏色變深,此時再強的光照射在後視鏡上也不會反射到駕駛人眼睛上。
防眩目後視鏡固然能防眩目,但在從車庫倒車出來時由於車後面的光線較強而車前光線弱,此時後視鏡如變暗就不利於倒車時看清車后情況,因此一些汽車便設計成當汽車掛倒檔時能自動取消防眩目功能。如沒有自動取消防眩目功能也會設計有手動取消。

手動防眩目後視鏡

當車輛受到後方強烈光線照射時,手動防眩目後視鏡是需要駕駛員手動進行操作,將後視鏡的防眩目功能打開,以阻擋強光對駕駛員視線的影響。不需要使用時,我們也能手動關閉防眩目功能,以便清楚觀察後方車況。

自動防眩目後視鏡

自動防眩目後視鏡可以根據後方光線的強弱,自動切換防眩目功能,完全不需要駕駛員手動操作;同時,它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動關閉防眩目功能(例如有些車型在掛入倒檔後會自動關閉防眩目功能),也可以由駕駛員手動關閉自動防眩目功能。日常用車,我們只要保證自動防眩目後視鏡的開關保持開啟狀態就可以了。

結構原理


後視鏡有一個視界的問題,也就是指鏡面所能夠反映到的範圍。業界有視界三要素的提法,即駕駛者眼睛與後視鏡的距離;後視鏡的尺寸大小和後視鏡的曲率半徑。這三要素之間具有一定的關係,當後視鏡的距離和尺寸相同時,鏡面的曲率半徑越小,鏡面反映的視界越大。當鏡面的曲率半徑相同時,鏡面的尺寸越大,鏡面反映的視界越大。
同時,後視鏡也有一個反射率指標。反射率越大鏡面反映的圖像越清晰。反射率的大小與鏡內表面反射膜材料有關。
由於一般轎車的速度提高,風阻和雜訊是設計者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因此外後視鏡外形輪廓要符合空氣動力學,用圓滑的線條盡量減少風阻及風噪。

後視鏡的視野


在法規中規定了後視鏡要求的視野最低值。代表性的法規有日本的道路運輸車輛安全法規第44條(日本)、FMVSS111(美國)、88/321EEC(歐洲)、ADR(澳大利亞)等。
後視鏡的視野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1)眼睛和後視鏡的距離;(2)後視鏡的有效面積;(3)後視鏡的曲率半徑;(4)後視鏡相對於視線的傾斜角;(5)後視鏡與地面間的距離。

後視鏡的影像


後視鏡反應出來的視野內的對象物必須無變形、易於辨認,影像的大小要合適。

後視鏡防炫目


在夜間受到後車的前照燈照射時,後視鏡的反射光進入駕駛員的眼帘,易於造成炫目狀態,所以開發出防炫目內後視鏡。防炫目內後視鏡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1)成本低且成為主流的截面為楔型的內後視鏡;
(2)從功能效用的觀點出發,僅在必要的景物時使用的採用了電控彩色發光元件或液晶元件的內後視鏡。
防眩目電動後視鏡由1個特殊的電化層鏡面、2個光電感測器以及電子控制器組成。電子控制器接收光敏二極體傳送的燈光照射強度信號,如果後車燈光強於前車燈光,電子控制器將輸出一個電壓到鏡面,改變鏡面電化層的顏色。這個電壓越高,電化層顏色的改變越大。電化層的顏色改變后,經過電動後視鏡反射到駕駛員眼睛的光線就顯著減弱,不但不影響駕駛員的視力,反而提高了駕乘車輛的舒適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