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

廣東開平文藝人士

徠張春(zhangchun),廣東開平人,廣東開平文藝人士,代表作品有《虎嶺槍聲》。

基本介紹


在近日開平市舉辦的第六屆“金秋曲藝敬老活動周”開幕晚會上,觀眾席上迎來了一位比較特殊的觀
眾。他的特殊,在於他是年近八旬而又精神矍鑠的老者;在於他不僅僅來當一名觀眾,而是為劇送來了他新近創作的粵劇小品劇本;還在於他身份的特殊,他是開平文藝界的老前輩,投身文藝事業近60個年頭。他,就是張春。
張徠春有著怎樣的藝術人生?對從事文藝工作有什麼獨特的人生感受和寶貴的經驗?近日,記者約張春老師進行了一席長談,從採訪中,記者了解了其藝術人生的軌跡和老驥伏櫪的內心世界。
投身文藝事業近60個年頭
年近八旬的張春,投身文藝事業已有近60個年頭。他的人生軌跡,與開平文藝事業有著不解之緣。張春說,文藝,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有幸從事這項工程,他不枉此生。
張春祖籍開平蒼城鎮,自小愛好文藝。解放初期,張春就在蒼城工會從事文藝工作。1953年,開平成立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專業文藝團體——開平農村文藝宣傳隊,他被蒼城鎮推薦到宣傳隊工作。從後來的開平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到開平縣文工團,到開平縣粵劇團成立,張春都是擔任第一任團長(團長)職務。
張春回憶說,那時候,開平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文藝工作,經常派他們文藝宣傳隊出去慰問演出,遠的去過湖南以及梅嶺等紅軍走過的地方,近的去過台山川島、佛山等地表演,每一次演出,都獲得當地觀眾的好評。
1975年,他創作了劇本《虎嶺槍聲》,該劇本面世時,恰好碰上佛山地區準備搞匯演,《虎嶺槍聲》代表開平參加匯演。當時的宣傳隊只有30多人,而《虎嶺槍聲》這部劇的角色有50多個,根本不夠人演出,張春就把拉二胡、打鼓等的人都用上,還讓同一個人演不同場次的不同角色。《虎嶺槍聲》參加匯演取得了成功,獲得了4個獎項:創作獎、導演獎、舞台美術獎和音樂獎。張春和團友回到開平會堂演出時,同樣受到了開平人民的歡迎,在會堂一演就是52場。
1983年,張春退休了,但他身退心不退,一直以來都堅持文藝創作,一共創作了40多部高質量的劇本。即使是如今已近八旬高齡,張春仍經常伏案創作,為開平的文化事業發展出力
前不久,有位移民美國的舊同事回來,談起劇團往事,對他說:“開平所有專業文藝團體,都有你‘肥佬張’的足跡。”張春說,文藝工作,雖苦猶甜,“開心、來勁、苦幹、實幹、積極、進取”是他的自我總結,退休至今,往事縈懷,他覺得自己仍在文藝陣線上馳騁。
開平曲藝事業發展的“功臣”
從事文藝工作近60年,這不僅是張春個人的一種藝術追求,同時也是他將自己畢生精力奉獻給開平文藝事業的一種精神。可以說,開平文藝事業特別是曲藝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張春功不可沒。
當時開平的文藝隊伍從10多人的宣傳隊發展到100多人的粵劇團;從只會唱唱歌跳跳舞,到能演大型的現代戲和傳統劇目;從原來擠在一間舊祠堂里,連個正式駐地都沒有,到建成兩座大樓,這些都凝聚了張春和他的同事們的汗水、心血。
張春回憶說,那時候,開平建起了兩座劇團大樓,一座是高四層、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辦公大樓,內有設施完善的排練場、大型舞美製作和明亮舒適的演員宿舍;另一座是高六層、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有18個單元的家屬宿舍,這種硬體建設水平,是鄰近縣市的劇團都沒有的。
那時候,《虎嶺槍聲》一炮打響之後,票房收入可觀,張春就想興建大樓了,但鋼筋、水泥、紅磚等建築材料奇缺,有錢也買不到,於是他們就想了個辦法,藉助該劇的影響力,到生產建築材料的單位去“以戲換料”,派人分別到江門鋼鐵廠、廣州紅衛汽車製造廠等聯繫。結果,雙方一拍即合,他們演出完后,就拉著鋼筋、水泥、紅磚滿載而歸。就這樣,劇團大樓建起來了。
張春對開平文藝事業的貢獻,還在於他創作了一大批好的劇本作品。他退休后一心一意從事創作劇本,至今已創作了40多部,而且質量上乘。他退休后創作的第一個劇本是講述一對戒毒夫妻故事的《同巢鳥》,在開平的有關比賽中獲三等獎,還被當時的《開平報》連載;第二個劇本《奇遇》同樣獲得了開平市級三等獎。
張春說,在這些劇本中,有30多部都是獲過各級獎勵的,其中表演唱劇本《迎親》、粵劇劇本《情系街坊》獲過省級大獎,話劇小品劇本《雨夜值勤》獲過江門市“五個一”工程獎,其他都是在江門市或者開平市的比賽評比中獲獎。除了創作之外,退休后的張春還一直關心開平曲藝事業的發展,如幫人排戲,參加各種研討班出謀劃策……因此,他曾兩次獲得開平市“老有所為”獎。
張春對開平文藝事業的貢獻,還在於他培養了大批文藝新人。其子張超文,就是在他的言傳身教下,走上曲藝表演的舞台,並成為開平重量級的大喉粵曲演唱家、開平民歌手。張超文曾兩次參加“四洲杯”粵港澳粵曲大賽,分別獲銅獎、廣東賽區冠軍和總決賽銀獎。2005年6月,張超文應邀隨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慰僑藝術代表團赴委內瑞拉的6個城市演出,他演唱的粵曲《武松打虎》和開平賣雞調《家鄉新氣象》引起了強烈反響。
藝術人生苦中有樂
張春說,藝術的人生,有苦有樂,但雖苦猶樂。從事文藝工作,每天彈唱打舞,從來都不能發大財,但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生活,對社會的貢獻不可估量。
張春說,從事文藝工作的苦,是旁人無法想象的。雖然說“風流戲子,羨煞西施”,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個曲藝表演者練功的艱辛、表演的重負,真可謂一個苦字,比如有的演員上台表演,身穿“大靠”,捆綁背旗,僅服裝就重達幾公斤。在舞台上,還手執金刀,旋轉如風,更要翻騰跳躍,落地“一字馬”,雖然掌聲如雷,齊聲叫好,可回到後台,演員們無不氣喘吁吁,全身濕透。
文藝工作雖然艱苦,但張春和他的團員們善於苦中求樂。張春回憶,那時候文藝宣傳隊下鄉演出任務十分繁重,但又沒有交通工具,只靠雙肩背著行李、樂器、道具,排著隊伍,走村過鎮,腳趾起泡,腳底磨穿,但沒有一人叫苦,還高唱《紅色娘子軍》軍歌,苦中作樂。為了抓緊時間,在轉點行進中,經常進行排練,口念鑼鼓,嘴伴音樂,邊唱邊舞,你打鼓來我唱戲,在田間勞動的農民見了,無不齊聲叫好。
有次到湖南慰問解放軍和三線民兵,晚上露天演出,天寒地凍,潑水成冰。有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片段,為演出效果需要,女隊員們堅持穿短褲上場,演到中途,主音樂單簧管突然啞了,原來吹黑管的隊員嘴唇被凍僵了,演娘子軍的隊員兩腿也凍成紫色。
從事曲藝劇本創作,也是有苦有樂。張春告訴記者,他對自己的創作,從來都是精益求精的,寫每一句台詞,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有時候,他一天才寫出一句台詞,個中之苦,可見一斑,但苦中也有樂,一旦創作完成,看著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而且能獲得大獎,他心中就會充滿成功之樂。
“生活是創作靈感的源泉”
對於創作,張春有他獨到的“創作經”。
張春告訴記者,靈感主要來源於閱歷,而水平則得益於他的經驗。張春寫劇本的時候是按自我感覺寫的,很多人問他為什麼能寫這麼多,他的回答是:一是年紀大,活動範圍廣,走南闖北,從機關到農村,生活積累多,腦里有現成的題材。
他舉例說,寫《奇遇》這個劇本的時候,就是在文化館和文藝朋友閑談時發現的題材,大家講到開平赤坎有個很窮的青年,借了別人幾筐谷,然後去了香港,幫人辦事誠實不貪心,即使他有很多可以貪的機會。有一次,一位有錢華僑的女兒丟了一枚金戒指,該青年拾到了,而且主動還給了華僑的女兒,華僑的女兒由此而喜歡上了他,且與之結婚,最後成為富有之人。張春覺得這可以結合當代青年的誠信教育寫一部劇,就在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生活是創作靈感的源泉啊!”他說。
二是有舞台經驗。經過了多年從事導演等工作,張春對舞台熟悉得很,寫出來的劇本就肯定能在舞台上演,寫劇本時已經考慮到角色應該在什麼時候和舞台什麼地方出聲,以及配什麼音響等問題。張春說,有些沒有舞台經驗的開平青年劇作家,劇本寫出來了,但在舞台上演不出來,如有一個人寫了一部劇,一開場就有一枚炸彈飛到舞台上面爆炸,但是在舞台上怎麼可能演爆炸呢?只能用聲音和動作來表現。
三是加強文學修養。一方面多看書,有精彩的詞句就摘抄下來;另外,還要不恥下問,把架子放下來,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別人請教。
張春老師的“創作經”,值得每一個文藝工作者認真學習,而他在年近八旬高齡,仍然老驥伏櫪般堅持創作的“人生經”,則更值得每一個文藝工作者用心去體會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