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華

平涼師範學校高級講師

王韶華是平涼師範學校高級講師,甘肅電大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會員、省作家協會會員、平涼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人物介紹


在從事教學工作長達35年之餘,他堅持不懈的文化追求與藝術自覺,在教育、文學、學術諸多領域中都有建樹。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默然”處事、“低調”做人是他的風格。當了35年教師的他,教過小學、中學學生,也長期兼任大學的代課老師,還參與諸多幹部職工培訓工作。他處於生活的最底層,卻堅持研究“國學”、“文學形態”等高層學術問題。他認為,踏踏實實做事是為人的本分,也是人生所要追尋的樂趣。
對王韶華來說,工作是繁忙的,但收穫也不小。僅看2007年的情況,他代兩班語文課和一個年級寫作活動課,擔任聯辦班主任、語文組和文科黨支部工作,還兼任西北師大隴東學院教學班5門課程,參與了平涼電大學員論文指導答辯、全市教師資格考核、職稱評審和崆峒文藝獎評選活動。在科研方面,他成功申報了甘肅教育科學、甘肅電視大學和平涼師範三項課題,截止2007年,在《語文月刊》《文學教育》《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人民教育》《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8篇,修訂再版了40萬字專著《文學形態論》,成績是顯著的。被平涼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優秀教師”。

人物經歷


早在十七八歲時,王韶華就像那個時代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在文學的殿堂中追求自己的夢想。高中畢業的他回到家鄉,白天硬撐著幹活,掙幾個工分;晚上在煤油燈下,手攥鉛筆頭,憋著勁寫作。用他的話說,不知天高地厚地捏弄了幾十萬言的小說,擱在省人民出版社書架上三四載。後來搞了幾個劇本,還排演過。真正意義上的創作是在大學里開始的。他創作的詩歌《手指》、《布穀》在1981年4期《飛天》上發表后,在慶陽師專的校園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他的同學們還記得那動人的詩句:“我的手指飛出鶯兒的歌唱,也流出大河的奔騰。”而後在20世紀80年代末,因為他的詩歌有濃郁的西北特色,他被推薦參加了詩刊社舉辦的“魯迅文學院改稿會”,在那裡他有幸接受了張志民等著名詩人、評論家的指導,其作品得到了肯定。從此,他揚起文學創作與理論的雙帆,問津於《青年文學》、《詩刊》、《人民文學》和《光明日報》等報刊,成為該市乃至甘肅詩壇小有名氣的青年詩人。
後來,王韶華將那些發表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的詩歌結為兩本詩集先後出版。上海詩人章德益、西北師大教授彭金山認為王韶華的詩歌表現了對世界和生命的凝望、感悟與思考,使人與自然的關係得到了新的確認。在散文集《人生風景》序言中,王韶華以“頭上頂的是黃土”道出了他為文的主旨。馬青山在《甘肅日報》撰文,評述他與置身其中的黃土莽原長期相望廝守,形成一種高度的默契。在他的作品里,充滿了對鄉土的虔誠,表達了一個家園守望者最真實的內心獨白。
在詩歌創作中,王韶華格外講究意蘊的渾厚,技藝的嫻熟。在發表於《飛天》的詩歌《狼毫》中,他寫道:“另一種生命,抵達/飄動在空氣中的泥土和樹。”有關詩歌評論家認為表現了一種精神高度,一種藝術的高度。
作為一個業餘作家、詩人,王韶華在寫詩、寫散文的同時,也撰寫了130多篇論文,在《甘肅古代文學作品選析》中,他用較多篇幅整理、解析了平涼歷史文化名人皇甫謐、牛僧孺、李夢陽、趙時春等人的作品,為研究地方文化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作為老師,他主張以文學內容、方式和手段的教育,提升語文教學的品質與內涵。在語文教學中,他提出“語文本質——行走在語言和意義的世界”的教學觀,努力拓寬語文生動豐富的學習空間。他引導學生打通古今,共融中外,進入廣闊深邃的語文世界。他開講《紅樓夢》專題、《國學》專題、散文專題、詩學專題,因為極具文學藝術的魅力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從1985年開始,他給電大、函大和聯辦大學班上課,至今培養過上萬名學員。

出版作品


王韶華不但在教學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也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領域收穫頗豐。已出版《文學形態論》、《人生風景》、《王韶華散文集》、《韶華詩稿》、《王韶華抒情詩選》等著作5部,主編教材、論文集《教育實習》、《基礎教育研究》等5部。在《1949~1999甘肅文學作品選萃》中,他是在全省選用詩文最多的作家之一。他還獲得了《詩刊》、《人民文學》、《飛天》、《語文教學與研究》徵文獎和甘肅省第四屆基礎教育科研成果獎等多種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