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陽關的結果 展開
- 國家AAAA級景區
- 雲南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
- 道家術語
- 古琴曲
- 春秋魯地
-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陽關
國家AAAA級景區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棄。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誌》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陽關,為漢王朝防禦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也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等地的重要門戶,憑水為隘,據川當險,與玉門關南北呼應。
陽關古塞建在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
陽關和玉門關,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名揚中外,情系古今。在離開兩關以後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兩者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通西域和連歐亞的重要門戶,出敦煌后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
名稱由來
陽關
陽關烽燧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
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裡戌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遊客曾在這裡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
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床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隋唐時期廢棄后,慢慢荒蕪,只剩下被稱為“陽關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於大漠戈壁之上。
故址考究
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誌》認為紅山口即陽關。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
據(元和郡縣誌)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里。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
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註: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里,或10里處,當指約數而言。
考古發掘
陽關
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連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陽關石碑及古董灘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而得名。在古董灘隨手撿到古代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並不稀奇,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
歷史典故
送親隊伍帶著嫁妝,經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關準備。不料,夜裡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天黑地暗。這風一直颳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後,城鎮、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在沙丘下,從此,這裡便荒蕪了。天長日久,大風颳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露出地面,被人們拾揀。當地人曾在這裡揀到過金馬駒和一把精緻的將軍劍。這個傳說是野史還是正史,不得而知。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一般來陽關之前,並不知陽關和玉門關是什麼關係,只是在唐詩中知道了這兩個讓人心馳神往的名字。一是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知道了陽關,另一是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知道了玉門關。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點絳唇 途中逢管倅》
宋·趙彥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陽關三疊》
渭城渭水自潺湲。祖餞臨岐一晌間。執手笑談辭故舊。轉頭重疊是雲山。牽衣更把瑤琴束。折柳休將玉液閑。分攜不獨長亭別。曲欄桿外是陽關。渭城微雨灑青莎。客路無塵景物多。念我邀朋同一餞。勸君須盡酒三螺。忽聞綠柳鳴鸚鵡。又見蒼松卦薜蘿。行色匆匆留不住。回頭不忍意如何。渭城微雨洗青山。柳綠花紅萬物鮮。翠袖唉留行客住。青莎柔襯醉人眠。離情默默重斟酒。話別匆匆暫歇鞭。可惜何戡誠意切。不分重疊唱陽關。渭城曉霽碧天晴。弱柳垂青花綻紅。道義養充方靜定。功名引惹又西東。舉頭渭水陳情處。執手陽關話別中。餞酒勸君須飲盡。離憂何苦即忡忡。曉雨初情出渭城。同臨渭水送君行。菱花瑣碎荷花整。草穗高低麥穗平。美景鮮妍寬眼界。新詩奇巧快心情。勸君酒到休停手。唱徹陽關幾斷聲。新情曉出渭城西。花柳爭妍鳥亂啼。酌酒慢留臨路馬。停鞭遙聽叫村雞。丈夫志欲功名遂。君子心期道德齊。聚散往來今古有。陽關回首莫凄凄。莫凄凄。西出陽關屢送行。渭濱渭水幾渾清。秋天雲外聞征雁。春日林間聽巧鶯。曰交曰朋皆老去。或卿或相半凋零。故人為友何戡在。又與殷勤唱渭城。陽關三疊唱無休。一句離歌一度愁。南去北來無了期。離思嬴得恨悠悠。
《風宣玄品》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須憶重還當遂志,莫因此別便傷神,前程萬里鯤鵬運。名位三台鵰鶚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陽關
漢代烽燧
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依靠這座墩墩山,遠近百里盡收眼底。墩墩台處在陽關的制高點,它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頭的大沙灘,被當地人稱為“古董灘”。這裡流沙茫茫,一道道錯落起伏的沙丘從東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餘座大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漢唐陶片、鐵磚、瓦塊、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俯拾皆是。故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
碑文長廊
烽火台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漫步在長廊里,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弔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
南湖和葡萄長廊
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絲綢之路
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說到陽關,就不得不提它和絲綢之路的關係。絲綢之路開闢時,商隊從長安出發,到敦煌進行補給后,再從兩個關口出發,陽關就是其中一個。經過陽關后,商隊穿過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於闐,接著經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崙山)到達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后,和從玉門關出發的商隊會合,再到塞琉西亞,最遠到達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區。
交通信息
從敦煌去陽關,一般需要包車,然後乘坐當地的三輪車或者騎馬前往,來回費用在150左右。
實用信息
在春、秋天,由於晝夜溫差大,偶爾會有風沙,建議您攜帶禦寒衣服,以免感冒。
在夏天,由於室外活動多,氣候乾燥,建議您準備好充足有效的防晒用品,如防晒霜、潤唇膏、太陽鏡、太陽傘、太陽帽等。
在冬天,氣候乾燥、寒冷,建議您穿好保暖的衣服,戴上保暖的帽子、手套。
註:四季都屬乾燥的氣候,建議您多喝水,多吃水果。
保護狀況
1981年、1989年、2011年敦煌市政府曾於三次公布陽關遺址保護範圍。1989年劃定的保護範圍為:東起南工、陽關村耕地,西至青山樑,北至墩墩山,南到元檯子山,包括烽燧、古董灘及西土溝兩岸。
陽關道
2000年左右,甘肅省文物專家敦煌人紀永元介入陽關保護與開發。紀永元認為,陽關遺址存在古關遺跡、古城遺跡、古道遺跡、古長城遺跡、古墓葬遺跡、古水源遺跡等6大遺跡,“這是陽關最精彩之處”。
2000年6月,紀永元與敦煌市政府草簽了《陽關保護開發合同》:政府投入土地和文物資源,敦煌陽關景區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
2001年以來,生態園未按規定申報,未經批准,就在陽關文物保護區內擅自搞所謂的生態養殖、防風治沙、旅遊開發等項目,大肆違法動土挖掘,肆意開挖水渠,築壩攔水,修建養魚池,致使陽關文物保護區內大量古墓葬、古遺存遭到破壞,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003 年後,陽關博物館落成。紀永元也多了一個頭銜,陽關博物館館長。紀永元表示,除了文物本土之外,周圍環境特有的地形地貌,構成的古道邊關邊塞詩的文化意 象,陽關已經成為文化人的心理驛站。陽關雖然盛名遠播,但是面對“聽關不見關”的現實尷尬,紀永元萌生了建設陽關的念頭。
2014年甘肅省8位文物專家等人士向敦煌市政府提交了的一封聯名信。聯名信稱:“陽關故址(包括墩墩山烽燧和古董灘)、西土溝墓群目前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歷史久遠,風雨浸蝕、沙洪肆虐已經使陽關地區文物遺址、遺跡岌岌可危,而人為的破壞更是加速了湮沒的進程。”
2014年3月28日,敦煌市國土局、林業局、文物局、規劃局、土地局五部門聯合執法,下發5份行政處罰決定,全面叫停企業一切建設,立即拆除省級文物保護範圍內的一切違規建築。
2014年4月,這封聯名信很快得到重視。接到甘肅省有關領導的批示后,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率隊赴陽關遺址現場調研督查。
2014年7月8日,甘肅省文物局致函敦煌市政府,要求敦煌市“儘快對陽關遺址範圍內違法建設案件進行全面調查,切實查清責任,提出處理意見並認真處理,徹底停止在文物保護範圍內的違法建設活動,把對文物及其環境風貌造成的破壞減少到最低程度。
自然環境保護
2000年8月15日,香港籌款50萬港元援建敦煌防護林。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及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幾千人參加了籌款晚會。
2000年8月17日,甘肅日報報道,敦煌市園藝場三年砍伐防護林千餘棵,而為記者採訪帶路的張德金卻遭受拳腳報復。
2001年,西部商報報道,敦煌陽關沙漠森林公園3000餘畝防護林帶慘遭塗炭,敦煌園藝場3000餘株防風林木被無證私伐。
2016年12月08日,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轉來第七批環境信訪問題,包括敦煌市相關部門違反政策,砍伐陽關國營林場林木,導致周邊生態環境惡化問題。
2016年12月12日,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轉來第十一批環境信訪問題,包括1.敦煌市飛天科技園某人員破壞陽關林場、陽關鎮龍勒村、二墩村、陽關村葡萄園灌溉水源,導致陽關林場林地枯死,生態破壞嚴重問題。2.12月8日相關部門對反映的敦煌飛天生態產業園陽關防護林被砍伐問題進行現場檢查時,沒有查處違法主體的問題。
2021年1月20日,經濟參考報報道,陽關林場近十餘年來持續遭遇大面積“剃光頭”式砍伐,萬餘畝公益防護林在刀砍鋸伐中所剩無幾,由此人為撕開一道寬約5公里的庫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
被砍伐的林地大多已完成起壟和整架,用於葡萄種植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得兩張由政府部門製作的衛星遙感影像圖片,一張為2000年陽關林場林地原貌圖,顯示其防護林面積約為2萬畝;另一張為2017年陽關林場地類分佈示意圖,顯示林地面積只有5000畝,葡萄種植面積則達萬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