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玉門關的結果 展開

玉門關

甘肅省酒泉市地標之一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

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景區介紹


玉門關[敦煌玉門關]
玉門關[敦煌玉門關]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區約90公里,西距羅布泊約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遺址區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南至南三墩。核心區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東西線性分佈,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0.5公里。現遺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長城遺址18段,已對遊客開放有小方盤城遺址、大方盤城遺址和當谷燧周邊漢長城遺址。
玉門關遺址年代紀
公元前約770——221年,月氏烏孫相繼駐牧。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聯絡月氏,共破匈奴。
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敗匈奴。當年置武威、酒泉郡。
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08年趙破奴出敦煌,破姑師。遂“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
公元前104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玉門伐大宛,不果,退兵敦煌,上書請求罷兵。漢武帝怒,使使遮玉門曰:“軍有敢入,斬之。”貳師恐,因留屯敦煌。
公元25年竇融據河西,自稱五郡大將軍,敦煌屬之。
公元73年班超帶三十六吏士出使西域。
公元75年漢肅宗詔班超回都,被西域諸國抱馬勸留。
公元93年班超為西域都護。
公元102年班超奉詔由西域經敦煌返回洛陽。
公元107年絲綢之路歷經三絕三通,復為安道。
公元266年敦煌和尚竺法護西遊歸,始譯經典。
公元275年敦煌令狐豐建造河倉城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漢學家斯坦因等多次私探玉門關。
1944年,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對玉門關地區開展考古調查和測繪工作,發掘出大量漢簡。
1963年2月,原甘肅省委員會公布玉門關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玉門關遺址”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絲綢之路中國段”。
2014年6月,“玉門關遺址”列入“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8月,敦煌文旅玉門關景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成立。

地理位置


玉門關遺址
玉門關遺址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灘共同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北與北山相望,南與祁連山呼應,東南距敦煌市約90公里,西距羅布泊東部邊緣約150公里。此區域在地理區域上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誌地位,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景點介紹


玉門關[敦煌玉門關]
玉門關[敦煌玉門關]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始建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現存關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築,開西北兩門。城堡平面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總面積630多平方米。城北坡下有東西走向的一條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過乘及郵驛之路。現存城牆高9.7米,上寬約3米,牆基最寬處5米,上有城牆,城東南角有馬道可以登頂。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漢長城是漢代河西地區軍事防禦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彷彿向人們訴說著大漠雄關曾經的壯麗與繁華。敦煌境內的漢長城是現存距離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漢長城,極具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玉門關[敦煌玉門關]
玉門關[敦煌玉門關]
河倉城,俗稱“大方盤城”建於西漢,到魏晉時一直是長城邊防儲備糧食的重要軍需倉庫。河倉城坐北向南,夯土版築,呈長方形,分外城、內城和倉城三部分,外城城牆已坍塌,殘存倉城東西長約132米,南北寬約17米,殘垣最高處9米,城內有南北方向的兩堵牆,將其隔為面積相等並排的三座倉庫。每庫向南開一門。四壁多已頹塌,只有北壁較為完整。東西北三面被草地和沼澤包圍,南面為高出沼澤的戈壁所掩護,位置險要,隱蔽安全,這不由得讓人為古人的匠心慧眼所嘆服。

遺跡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建於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於敦煌城西北90公里處戈壁灘中。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牆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
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2013年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1907年,冒險家兼考古者、偷運者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處廢墟中挖掘到了許多漢簡,從簡的內容判定出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根據史書記載玉門關的位置也應當就在附近,但小方盤城只有600餘平米作為漢朝最西面的海關實在是太小了。所以玉門關的具體位置尚不能肯定,將保存完好的小方盤城遺址暫定為玉門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為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只存斷垣殘壁,但猶可見當年之氣勢。

交通信息


內部交通

玉門關[敦煌玉門關]
玉門關[敦煌玉門關]
有中巴車沿固定線路在市內通行,全市有各型計程車320多輛,晝夜服務。市內有300多輛人力車,十分方便。在市區鳴山路上,有4個自行車出租點。如想租用旅遊車,豪華空調型,可與當地旅行社或星級賓館總台聯繫;普通國產巴士,可與各汽車客運公司中心聯繫。
從敦煌到玉門關約90公里,由沙漠公路相連,小車可以通行。目前沒有公共交通直達,建議包車。

外部交通

飛機、火車、汽車、自駕。

實用信息


最佳季節:每年5至10月,是酒泉最佳旅遊季節。酒泉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400米,全年溫差較大,地處內陸中溫帶乾旱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期較長;夏無酷暑;春秋兩季短暫而不明顯;乾燥少雨,氣溫日差較大。每年2月最冷,最低氣溫為-21.6℃,7月最熱,最高溫度為38.4℃。年平均氣溫為6.9℃,降雨量82毫米。
建議遊玩:1-2小時
門票:門票40元/人
開放時間:08:00~18:00

故事傳說


馬迷途傳說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從邊陲和田運石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據說,馬迷途的地形十分複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地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裡,總是被一片黑暗籠罩,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於此路的年老馬匹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隻孤雁。商隊中一個小夥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裡,準備帶出“馬迷途”后再放掉。
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夥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出迷途。”小夥子聽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乾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後,就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
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隻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一次引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大雁飛走時所說的話,只有救那隻大雁的小夥子能聽得懂。這個小夥子把大雁的意思轉告領隊的老闆:“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後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闆聽后,心裡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捨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乾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隻大雁又飛來了,並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夥子聽罷急忙轉告老闆,老闆慌了手腳,忙問小夥子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小夥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
”老闆馬上照小夥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后,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小方盤城后,商隊的老闆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以後,有了夜光墨綠玉作為路標,過往商隊再也不迷路了。小方盤城上有了一塊玉,從此就改名為玉門關。這就是大雁引路的傳說。

免費開放


2020年3月3日,為感謝全省醫務人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辛勤付出,玉門關面向全省醫務人員實行景區免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