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愛

社會現象

罪愛,指的是父母對孩子太溺愛了,都幾乎在犯罪。有些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逐漸變得性格扭曲,極其懶惰,從而失去生存能力,這些反映了當前部分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愛和不恰當的愛,從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以此呼籲全社會採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呼籲家長們要對孩子愛得明智、愛得理智引。

負責的愛


罪愛[社會現象]
罪愛[社會現象]
罪愛
罪愛
1、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似源泉、如燈塔、像號角,可以給孩子希望、光明和力量。如果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時時刻刻處於愛的快樂與滿足中,孩子就會以深深的愛意去感悟世界、迎接挑戰、健康成長。正是父母的關愛,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和強壯的體魄,為孩子的順利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但父母如何來關愛孩子應 該是有原則的,它應當是一種理智的愛,有度的愛,也是培養孩子負責行為的愛。也可以這麼講,父母如何關愛孩子是一門學問,這個學問很重要,需要父母去認真學習和把握。
3、愛孩子的藝術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父母平時多用心是不難掌握的。比如說關愛孩子的冷暖,並不是把孩子關在熱屋子裡不出去,而應當讓他們到外邊多接受些風雨考驗才更健康。

主要特點


1、罪愛就是把對孩子的關愛看作是無所不包的代替和無微不至的照顧,那樣極易扼殺孩子的天性和童真,導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2、從表面上來看,關愛教育與棍棒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方式,前者是正確的,後者是錯誤的。但是教育專家曾反覆地指出過:對孩子過度的關愛與對孩子採取棍棒教育的後果是驚人地相似,可謂如出一轍。只不過後者的傷害是從肉體到心靈,前者的傷害是從心靈到肉體罷了。
3、有些家長關愛孩子的安全也並不是連熱水瓶也不讓他們摸一下,怕燙傷手,不如讓孩子去學會澆水、沏茶,去欣然地接受孩子端來的那杯水,這對他們都是一個鍛煉。關愛孩子還要善於包容其缺點,接納其失敗。當孩子有了失敗時,要以“失敗後面是成功”去鼓勵之,一旦有了一點進步,就要及時肯定,充分地讓孩子去感受父母的關愛和信任。
4、孩子犯了錯誤后也應得到父母的關愛,千萬不要以懷疑的眼光看孩子。任何一個孩子都是從犯錯知錯改錯的過程中走出來的,可見父母在孩子有了錯誤時予以關愛和寬容是何等重要。

表現危害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2、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3、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
罪愛[社會現象]
罪愛[社會現象]
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罪愛
4、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遊盪盪,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5、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6、包辦代替
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7、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10、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現象剖析


罪愛[社會現象]
罪愛[社會現象]
1、如果讓孩子自然地成長,他就會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人的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這是天生的。而孩子的精神還是純潔的,尚未因野心和陋習而扭曲。但是家長的溺愛卻遏制了他們的自然成長。家長的一些做法使孩子感到他們不能獨立,或者覺得自己愚蠢。父母溺愛孩子的原因各有不同,但結果卻是一樣的。 2、失職感,很多父母,特別是那些有工作的母親,感到自己對孩子沒有給予足夠時間的關心與照顧。為了彌補損失,她們就在物質上給予孩子很多東西,讓孩子生活舒適,盡情享受,從而影響他們的自然成長。
3、感情缺憾,許多婦女想通過溺愛孩子來彌補自己在感情上的缺憾。這種情況在沒有工作的母親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果在婚姻上不幸,就更想通過溺愛孩子來彌補。對於她們來說,溺愛孩子是一種需要。這種溺愛的後果只能培養出一個沒有獨立性的庸才。
4、現實的目標,許多父母不是把孩子看成獨立的人,而是當作他們自己的“第二機遇”。他們想讓孩子做他們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想讓孩子成為他們自身的延續。要使孩子獨立,第一步就要承認他們有這種權利。父母要放棄不現實的目標,如讓孩子當傑出的科學家、偉大的鋼琴家或永遠的好學生,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同於父母的人。

典型案例


羅山縣朱堂鄉保安村,一個23歲神志正常的小夥子,居然活活餓死在自己家裡,那麼大的人了,你給他飯吃,他都想讓你直接喂到他的嘴裡。當地一位曾經幫過這個小夥子的村民說。追根溯源,正是因為父母的過分溺愛,讓一個聰明的孩子成了“天下第一懶人”,最終走向了死亡。還真沒見過那麼懶的孩子。楊鎖的堂哥楊德玉指著一片已經倒塌的房子說,這就是楊鎖餓死之前住的地方,他是我們堂兄弟8個當中長得最英俊、最聰明的,也是最懶的。村裡人說,楊鎖的父母對他十分疼愛,為了把兒子永遠留住,專門給孩子起名叫楊鎖。楊鎖8歲時,父母出門時還把他用擔子挑著,不讓他走路。楊鎖其實挺聰明的,可他根本不學,也不做作業。我們只要嚴厲一點,楊鎖就告訴他的父母,他父母第二天就會找到學校。楊鎖上小學時的任課老師說。楊鎖有時也試著幹活,他父母看見后就說,你到一邊玩兒吧,別累著了。楊鎖13歲那年,父親因為肝病去世。楊鎖的母親仍然寵著楊鎖,一點農活也不讓他干。到後來,楊鎖的母親身體越來越不好,不得不叫楊鎖去幹活時,楊鎖根本不幹,一不高興就打母親。
楊鎖每天無所事事,他母親承擔著一切農活和家務,結果積勞成疾。楊鎖18歲那年,他母親因病去世。楊鎖從不洗衣服,母親去世后,楊鎖便搬到堂哥楊德玉那裡生活。楊德玉在鎮上一個建築隊幹活,就讓楊鎖跟著一起去幹活。他到了地方后,說太熱了,說什麼也不肯干,就自己跑回家了。村裡人把他介紹到縣城酒店去當服務員,他去了之後什麼都不幹,還讓別人伺候他,最後被送回來了。母親去世沒多久,楊鎖便賣光了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最後就到村裡各家討飯吃。他從來不洗衣服,穿髒了就扔掉,再換一件。村裡人給他的肉、菜,他都掛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做來吃。吃到一頓飽飯後,他就一直睡,有時能睡一兩天。餓到不行的時候,他再出門討飯吃。天冷的時候,楊鎖連大便都懶得出門,方便后在堂屋地下刨個坑用土一蓋就完事了。為了取暖,楊鎖把家裡能燒的東西都順手燒了,連床也被他燒了。 2009年12月,下了幾天大雪,我估摸著楊鎖好幾頓沒吃飯了,就提著飯、拿著被子到他家去,結果發現他全身僵硬,已經斷氣了。楊德玉說,當時楊鎖23歲。楊鎖死後,村裡人議論紛紛:這孩子就是被父母給嬌慣的,長這麼大什麼也不會。真沒見過這樣的孩子,寧願餓死、凍死,也不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