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比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比,漢語常用字,讀作bǐ,最早見於甲骨文。

基本含義是夫婦並肩匹合,即《說文》:“比,密也”。引申為並列、親近、挨近、相連接、勾結、等同、比較等義。

比的常用片語是比較、對比。

基本釋義


比 bǐ ㄅㄧˇ
1. 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賽。~附。對~。評~。
2. 能夠相匹:今非昔~。無與倫~。
3. 表示比賽雙方勝負的對比:三~二。
4. 表示兩個數字之間的倍數、分數等關係:~例。~值。
5. 譬喻,摹擬:~如。~方。~興(xìng )(文學寫作的兩種手法。「比」是譬喻;「興」是烘托)。~畫。~況(比照,相比)。
6. 靠近,挨著:~~(一個挨一個,如「~~皆是」)。~肩繼踵。~鄰。鱗次櫛~。
7. 和,親:~順。
8. 及,等到:~及。

詳細釋義


比 bǐ
〈動〉
● ● (會意。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它與「從」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說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本義:並列;並排)
● ● 同本義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驪。——《詩·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爾雅•釋鳥》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史記•天官書》
比其具。——《周禮•世婦》。注:「次也。」
及獻比禽。——《周禮•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戰國策•燕策》
納比籠中。——《聊齋志異•促織》
● ● 又如:比肩(肩碰肩,謂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類事物);比集(排比彙集);比綴(編排連綴)
● ● 連接,接近 [be close to;be near to]
家人失火,屋比延燒。——《史記•汲黯列傳》
● ● 又如:比戶(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著一家;家家戶戶);比屋(隔壁);比里(鄰里,鄉里)
● ● 比較;考校,核對 [compare;contrast]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涉江》
● ● 又如:比量(比照);比類(比照舊例);比句(— gōu,核對檢查簿籍);比次(考校);比並(相比);比勢(較量武藝;比試);比迸(比武較量)
● ● 及,等到 [arrive]
比至定陶,再破 秦軍。——《史記•項羽本紀》
● ● 比擬 [draw an analogy;liken to]。如:比象(比像。比擬,象徵);比傅(勉強類比並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 ● 勾結;偏愛 [collude with]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立其子,不為比(偏愛)。——《左傳•襄公三年》
● ● 又如:朋比為奸;比周(勾結);比黨(拉幫結派)
● ● 等同[be equal to]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 ● 又如:比伍(等同,匹敵);比伉(匹偶)
● ● 通「庀」。具備 [possess;have]
比樂官,展樂器。——《周禮•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禮•世婦》
以敦比其事業。——《荀子•榮辱》
● ● 官府限期辦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宰嚴限追比。(追征。縣令嚴定期限,催促交納。)——《聊齋志異•促織》
● ●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舊時地方衙門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糧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繳,如到期不繳,拘衙受刑叫「比卯」)
詞性變化
比 bǐ
〈形〉
● ● 接近;親近 [intimate]
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周禮•夏官》
● ● 又如:比近(親近);比周(親近);比昵(親近);比善(和睦親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時,近日);比者(近來);比歲(近年);比際(此時,這時)
● ● 密(與「稀」、「疏」相對) [dense]
比,密也。——《說文》
其比如櫛。——《詩·周頌·良耜》
是與比周。——《左傳•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 ● 又如:比甲(馬甲)
● ● 和諧 [harmonous]
聲比則應。——班固《漢書》
比 bǐ
〈名〉
● ● 比喻,比方 [metaphor]。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對偶);比興(比與興);比諷(用「比」的方法諷喻)
● ● 比較兩個同類數量的倍數關係,其中一數是一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 [ratio]。如:三與五之比,等於五分之三
● ● 姓
比 bǐ
〈副〉
● ● 皆,都,同等地 [all]
再戰比勝。——《戰國策•齊策》
● ● 又如:比隆(同等興盛);比行(并行)
● ● 連續,頻頻 [frequently]
比投不釋。——《禮記•投壺》
間者數年比不登。——《漢書•文帝紀》
比年日蝕。——《漢書•張延壽傳》
三人比坐事死。——《漢書•公孫賀傳》
地比震動。——《漢書•翼奉傳》
比三年日蝕。——《漢書•外戚傳》
始至之時,歲比不登。(登:豐收)——蘇軾《超然台記》
● ● 近來 [lately;recently]
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呂氏春秋•先織》
比 bǐ
〈介〉
● ● 比起 [than]
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曹操比於 袁紹。——《三國志•諸葛亮傳》
● ● 又如:他比你高
● ● 為;替 [for]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孟子•梁惠王上》
● ● 及,等到 [till]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史記•陳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資治通鑒》
比去,以手闔門。——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比部】比
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凡比之屬皆從比。夶,古文比。毗至切。

康熙字典

古文:夶、
《廣韻》:卑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並音匕。校也,也。《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註:比,校也。《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
又類也,方也。《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
又《詩》:有比體。《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托外物,比顯而興隱。
又比例。《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刑者。未施行,寵免,后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為決事比。註:比,例也。
又綴輯書史曰比。《前漢·儒林傳》:公孫弘比輯其義。《唐藝文志》:玄宗命馬懷素為修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
又諡法之一。《左傳·昭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詩·大雅》: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註:比,必里反。正義引服䖍云: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也。
又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義。即今刑部。《正韻》:音皮,誤。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比陽縣。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又《集韻》、《正韻》並普弭切,音諀。與庀同。治也,具也。《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註:錄具樂官也。與庀通。
又《廣韻》、《韻會》:毗至切,《集韻》:毗義切,《正韻》:毗意切,並音避。《爾雅·釋詁》:比,俌也。郭註:俌,猶輔。《易·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卜氏傳》: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又親也,近也。《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註:比,猶親也。
又和也。《周禮·春官》:人辨九之名,六曰巫比。註:巫讀為筮,比謂筮與民和比也。
又近鄰之稱。《周禮·地官》: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
又案比。《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疏:三年一閏,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則大案比。
又及也。《詩·大雅》:比於文王,其德靡悔。註:比於,至於也。《前漢·高帝紀》:自度比至皆亡之。
又頻也。《禮·王制》:比年一小聘。《漢志》:比年,猶頻年也。
又比比,猶言頻頻。《前漢·成帝紀》:郡國比比地動。
又並也。《書·牧誓》:比爾干。《正義》:楯則並以扞敵,故言比。《史記·蘇秦傳》:騎不得比行。
又齊也。《詩·小雅》:比物四驪。註:比物,齊其力也。
又偏也,黨也。《書·洪範》:人無有比德。《正義》:人無阿比之德,言天下眾民盡得中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鄭註:忠信為周,阿黨為比。
又從也。《論語》:義之與比。朱註:比,從也。《晉語》:事君者比而不黨。註:比謂比義。
又合也。《禮·射儀》: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註:比,親合也。漢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比意同力,冀得廢遺。師古註:訓合。
又密也。《詩·周頌》:其比如櫛。
又比余,櫛發具。《史記·匈奴傳》:漢文帝遺單於比余。《漢書》:作比疎。《廣雅》:比,櫛也。《蒼頡篇》:靡者為比,麤者為疏。今亦謂之梳。《顏師古·急就篇注》: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所以去蟣蝨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皆因其體以立名。
又矢括曰比。《周禮·考工記》:矢人為矢,夾其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鄭司農註:比,謂括也。
又《揚子·方言》:比。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必至切,音畀。近也。倂也,密也。義同。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先也。《禮·祭義》: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鄭註:比時,猶先時也。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又《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並音毗。和也。一曰次也,並也。比鄰,猶並鄰。《杜甫詩》:不敎鵝鴨惱比鄰。
又比蒲,地名。《春秋·昭十一年》:大蒐於比蒲。
又臯比,虎皮也。《左傳·庄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後人以為講席。《戴叔倫詩》:臯比喜接連。朱子《張載銘》:勇撤臯比。
又師比,胡革帶鉤也。《戰國策》:胡服黃金師比。通作毗紕。
又《唐韻》:毗必切,《集韻》、《韻會》:簿必切,《正韻》:簿密切,並音邲。比次也。《增韻》:比比,猶總總也。《張九齡荔枝賦》:皮龍鱗而騈比。顧況《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鱗櫛比。皆讀如邲。
又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是矣。李軌讀。《說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

字源演變


“比”的字形演變
“比”的字形演變
比,在甲骨文(圖A)和鐘鼎文(圖B)里,是兩個親近的人,緊靠相依,並肩向前,這正是“比”的本義:緊靠、親近、比並。發展到秦代小篆(圖C),“比”的形體像小兩口彎著腰垂手過膝向來賓們鞠躬致謝。這個字發展到漢隸(圖D)階段,彎腰鞠躬的一對變成平坐搭肩的一對。現在所用的楷書“比”(圖E),平坐搭肩的姿式沒有變,由此產生出並列、挨著、接近等引申義。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比[漢語漢字]
比[漢語漢字]

書寫演示

“比”的書寫演示
“比”的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篆書書法
篆書書法
隸書書法
隸書書法
楷書書法
楷書書法
行書書法
行書書法
草書書法
草書書法

音韻集成


字頭小韻韻目韻部韻母反切聲調聲母聲符
上古音系
廣韻脂開三房脂平聲
脂開三卑履上聲
脂開三毗至去聲
脂開三必至去聲
質合三毗必入聲
中原音韻齊微齊微齊陽平
齊微齊微齊上聲
齊微齊微齊去聲
洪武音韻二支蒲麋平聲
二紙補委上聲
二紙普弭上聲
二寘兵媚去聲
二寘毗意去聲
二質薄密入聲
分韻撮要第三幾紀記陰上
第三幾紀記陽去
(參考資料為)

方言集匯


贛語:byi3
客家話:[客英字典] bi3 [陸豐腔] bi3 [梅縣腔] bi3 [寶安腔] bi3 [東莞腔] bi3 [沙頭角腔] bi3 [客語拼音字彙] bi3 [海陸腔] bi3 [台灣四縣腔] bi3
粵語:bei2 bei6 pei4
潮州話:bi2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對比、比賽、評比、相比、比如、比喻、比較、正比、比附、比翼

相關成語

將心比心、比比皆是、朋比為奸、比翼雙飛、比量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