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姓

袁姓

袁姓,中華姓氏之一,其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名第37位,人口約有73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0.58%。

歷史發展


姓氏源流

一、袁姓源於媯姓,出自西周時期陳國開國君主陳胡公滿之裔孫伯爰,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唐朝學者林寶所著的《元和姓纂》載,袁氏源於“媯姓,舜后陳胡公滿之後。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恬生仲牛甫。甫七代孫庄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以王父字為氏。字或作‘爰’‘轅’, 其實一也“。由於上古時期,爰、袁、轅、猿、榱、援同音同用,所以爰姓也作袁姓。 
二、袁姓源於姬姓,出自軒轅氏皇帝居所轅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共族擅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世稱“行轅”。軒轅氏初建都於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鄭州),在所居之地,有族人以轅為名命稱其邑,后稱為袁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后衍遷河北,是為河北袁氏。
袁氏族徽
袁氏族徽
三、袁姓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
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之年收養了數百個百姓遺棄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各自把孩子領回去。在袁葵離任時,這些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懇切要求讓這些孩子隨袁葵姓。請他一一賜予他們名字。袁葵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外姓的後裔子孫為紀念袁葵的恩德,大多世代稱袁氏。
四、袁姓源於漢化改姓為氏
1、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皇族拓跋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八年( 494年)遷都洛陽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漢化的內容。他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氏,成為朝中第一姓, 自己就稱為元宏。到了隋朝時期,一些拓跋氏後裔已經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區別,故而有稱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2、源於高車族,出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高車族袁紇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3、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紙。
4、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入分佈。

遷徙傳播

袁姓發源於河南太康,轅告徙居河洛之間,而袁政因把轅改為袁,因而也有人認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
西漢初年,袁政11世孫袁爰,被封貴鄉侯,復舉家遷回陽夏定居,並成為當地望族,號稱陳郡袁氏。東漢有袁姓播遷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孫袁安時貴顯榮耀,因其不避權貴,為時人所稱頌,又因袁安的子孫後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於東漢,“汝南袁氏”遂成為東漢的著姓。到東漢末年,袁姓有袁紹稱雄河朔,袁術僭號壽春,皆名噪一時。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陳郡袁姓遷河東太原,有陳郡的袁煥(袁安叔父袁璋的後裔)遷京兆,后又分出華陰一支,袁紹次子袁熙的裔孫袁令喜,世居河北東光;袁術敗后,子孫散逃於襄陽;居彭城者,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中原動蕩,晉室南遷,許多居於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歷東晉、宋、齊、梁、陳,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還有許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當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
隋唐時期,袁姓子孫旺於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資料表明唐宋時期袁姓仍為中原大姓,這一時期,還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寧波、奉化、鄞縣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
宋末,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進擾,袁姓又徙居於今湖北丹陽,安徽廬江,江蘇無錫、揚州、南京等地。
宋元以後,袁姓子孫輾轉徙居到全國各地。
在近代史上,袁世凱妻妾成群,家族龐大達千人,分居全國各地,僑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內外。

得姓始祖

袁姓得姓始祖為袁濤塗,但也有人認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 
陳胡公滿的裔孫有名靖伯庚者,靖伯庚的第9世孫名諸,字伯爰,伯爰孫濤塗,以祖父的字“爰”為氏,史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爰”和“袁”在古時通用,爰氏亦為袁氏。又因上古時爰又寫作“轅、遠、援、援”等字,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六個字為姓。《袁樞年譜》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濤塗的後代世居陽夏,秦朝末年,傳至轅告避難徙居河洛之間,告少子名政,以袁為氏,其子孫後代未再混用。於是袁濤塗即成為袁姓得姓始祖。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陳郡:秦置陳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此之袁氏為淘塗裔孫直系地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屬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袁安。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彭城郡: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西漢後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蘇省徐州)。東漢建彭城國。以後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於元初撤銷,併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
東光縣: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時胡蘇等地置東光縣,治所在今河北東光。
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華陰縣:本春秋時晉地。漢高帝八年置華陰縣,以在華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濮陽郡:濮陽古為帝丘;春秋衛數遷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漢魏為東郡治所。晉建濮陽國,改濮陽郡,均治古濮陽。北魏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這一帶是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陳留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襄陽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襄陽(在今湖北省襄陽市)。隋唐為襄州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改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為袁術之後。
宜春縣: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屬江西,漢即名宜春,晉為宜陽,隋恢復原名)。元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國廢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區。
●堂號
卧雪堂:東漢袁安沒做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裡。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你為什麼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卧雪堂”的由來。
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後來做了楚郡太守。當時楚王謀反,株連了數千人。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審清問明,釋放了4000多人。後來外戚竇氏擅權,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過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袁可立堂號。萬曆年間,袁可立因為耿直建言被萬曆皇帝貶官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過”應該是他自勵自勉的態度和決心。此外,袁姓堂號還有:“陳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陳留堂”、“懷楚堂”、“維則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宗族特徵:
1、在漢晉南北朝時期,代有才人出,風光貴顯千餘年,為世人所敬仰。
2、字行輩份嚴謹有序。如江蘇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輩份排語為:“恭寬信敏惠,仁義乃賢師,忠孝承家學,道德培福基。”

宗祠楹聯

●四言
揚風惠政;
卧雪清操。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疏陳五弊;
曲列三絕。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書藏萬卷;
筆掃千軍。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受益惟謙;
有容乃大。
——袁可立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忠臣孝子;
四世三公。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倚馬才高。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君
象載德袁;
游袁天下。
——袁繞進撰袁姓宗祠通用聯君
●五言
撫射銜道義;
接武在文章。
——康有為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七言
到處自開詩世界;
無人不拜老神仙。
——黃之紀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黃初詞賦空千古;
白下江山送六朝。
——孫子瀟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明德自有達人後;
忠臣心求孝子門。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才捷當庭賦銅鼓;
節高卧雪對梅花。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八言及上
叱逆懷忠,誰出其右;
負圖衛主,重義予生。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隋主宮人,司花美眷;
隨園女弟,小草樓居。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
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
——袁崇煥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政得民心,后刺史稱前刺史;
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父言慈子言孝職分當盡;
書可讀田可耕世業悠存。
——清 袁賦誠《睢陽尚書袁氏家譜》
慎修三年修;追遠一片心。
——清 袁賦誠《睢陽尚書袁氏家譜》
崇德追范前烈遠;
尚朴遺規后昆長。
——睢州袁雅堂墓表
水東追祖源,姓字嘗開傳帝后;
埭南立門戶,農桑自可樂田園。
——袁家雲撰袁姓宗祠通用聯
中世文成 有廷得鳳
圖乃宗大 同尚賢朋
廣昭法守 永慶安平
_____河南濟源下街村袁氏族譜聯袁隨聖

文化遺產

●袁家山
袁家山又稱小蓬萊、呂祖廟,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刊道藏輯要·呂祖聖跡輯要·在陸肇祥》記載:“襄邑(今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
從清代《睢州城池圖》上看,袁家山建於袁可立尚書府第以南,與明崇禎帝賜修的東西兩座袁尚書大石坊恰對峙在一條中軸線上,十分威嚴壯觀。袁家山的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台下有純陽洞,洞中置呂洞賓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山上蒼松翠柏,山下水波浩淼,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明代的董其昌、王鐸、錢謙益、孫承澤、方以智、侯方域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賦。有詩讚曰:“金縷歌終撒瑟期,露盤丹爐幾遷移;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詩”(《睢州志·藝文》)。王鐸於崇禎六年曾在此作《甘露台》詩而為此山增色。
書畫鑒賞家張庚在《漫成》一詩中寫道:“袁家山頭晴靄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見袁家山在清代早期就是睢州城內著名的勝跡。清道光二十九年,睢州知州范陽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后,州中名士各撰聯題額,有詩賦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當年之盛。袁家山建築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已歷滄桑四百載,雖歷遭地震水火,數劫不毀。昔日的袁家山道場每年農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尚有規模盛大的廟會,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呂祖誕辰禮節最盛,吸引著周邊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
●袁林
袁公林
袁公林
袁林,也稱袁公林,位於安陽洹水北岸之太平庄,南臨洹水,北望韓陵,東接御道,西依京廣。是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的墓地所在。
袁林建築群仿明清帝陵建築形制而規模略小,袁氏墓冢則仿美國第十八任總統格蘭特瀕河廬墓的形制修成,為內包水泥,外砌石牆的獨特歐式風貌。照壁、牌樓、碑亭、東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等建築,以神道為中軸,分佈其間,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既承襲我國傳統建築規制,又吸取西洋建築風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陵園建築特色。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河南省僅存的少數幾個官式建築群之一。

家譜文獻

現今傳世的袁氏家譜大多是清朝和中華民國時纂修的。
如:
河南睢縣《睢陽尚書袁氏家譜》,清順治十八年袁賦誠、袁賦正等纂修,手抄本。公元1986年《睢陽尚書袁氏家譜》之重修母本。
安徽廬江潛川袁氏宗譜分為聚、興、廣三之派系,清康熙二十五年(1486年)創修,民國五年(1916年)六修,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七修。
浙江富陽東安袁氏宗譜,袁若啟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寧鄉溈寧袁氏重修支譜,袁必魁修,袁必紳纂,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
袁錫齡纂修的芝陽袁氏族譜,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鄉袁氏續修族譜,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鴻量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宗臣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洹上私乘(袁世凱家譜)袁克文修撰。【註:現存地:美國;譜祖地:河南項城;卷數:7卷。】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本。
母德錄家譜,袁保恆等修撰。【註:現存地:美國;譜祖地:河南項城;卷數:21頁】宣統辛亥年(公元1911年)本。
寧鄉溈寧袁氏亘修支譜,袁妙生纂,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譜,袁耘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譜,袁右督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
丹徒袁氏支譜,袁敏榕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咸寧龍潭袁氏族譜,袁德銓(鑒衡)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印本、2011年再修。
家族宗譜以“汝南家聲舊,舜裔世澤長”自詡,其家譜經歷了兩次修撰:一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袁道渙撰;一為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修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袁氏族人為聚族睦親,又新修了一些家譜。
如:
浙江東安袁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錢塘袁氏族譜兩卷。
浙江石門袁氏宗譜一卷。
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譜。
湖南袁家橋袁氏續修家譜四卷、首一卷。
湖南袁氏七修族譜七卷,首兩卷。
湖南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譜。
湖南百井袁氏九修族譜十七卷。
湖南新窯袁氏四修族譜六卷,首兩卷、末二卷。
四川監邑袁氏麟亭宗譜。
四川袁氏族譜一卷。
四川袁氏家譜一卷。
河南《睢陽尚書袁氏家譜》,1986年修,2003年再修。
湖南袁氏三修族譜九卷,首兩卷。
湖南汝城上流袁氏族譜不分卷。
湖南永興板橋敦本堂袁氏族譜共分十卷,1994年重修。
湖南湘陰《石園袁氏族譜》字輩
亢宗文志大奇,偉添時奉尚興應啟富貴生成家國綱紀,先民有作,景行維賢,永世克孝,德備才全,
湖南瀏陽石圍袁氏的字輩(自第二世始):
宗文大志,奇偉時添奉尚應興啟富生貴成家國光,名登榜首,宦紹汝南,鴻禧永錫,萬世其昌。

字輩排序

全國通用袁氏字輩:“正大光明衛偉國華學善先德道傳鴻發修天立宗慶功耀家”。
河南睢縣睢陽尚書袁氏字輩:“水從美德俊 忠孝興天長 續志聖賢繼 詩信頌華堂 乾方昭九川 恩惠普海洋”。
河南汝州寄料袁家莊:“山佰銀丙福,學光德潤相,顯達錦澤隆,明慶瑞治華(本支同河南伊川袁氏同出一脈,其對應為福—道,學—學,光—書其後一一對應)”。
河南伊川袁氏字輩:“鵬登高振世 有用正平章 道學書中化 安全自定邦(道光四年正月)德志恩光良 永惠明潤祥 建貴紹昌耀 進玉景偉剛”。
河南省柘城縣袁姓字輩:心克樹慶丙繼康......
河南省光山縣袁姓字輩:正殿傳輝彩,儒登映茂遲......
安徽廬江縣潛川袁氏宗譜字派引:“棕依得勝,克培乃心,由之昌永,光家有人,作熙朝瑞,為上世民,建業守信,立愛成春”
安徽合肥市肥東縣卧雪堂袁氏宗譜:中正至上,唯善則昌,崇德之家,修文習武。
安徽濉溪縣臨渙鎮袁氏字輩:“宗正永世成,立本昌自明,興家為從化,長盛榮光華”
安徽濉溪縣孫疃鎮袁氏字輩(祖籍起源河南,后遷至安徽袁店,最後遷此地):克登應希,化行楠(讀“南”音)邦,新法嚴權,常慶永光。
江西宜春袁氏字輩:
仲房寧支派:“輝亮超芳顯耀元生光先任遠淑旭”;
仲房芝支派:“桂松五業標示梅定友宜招瓚賢球完玠漢歷貴良萬庄蒿貫仁永俊爵海木花田畝苖端崇林錫甫佐干呈穆豪祚魁舜霖衡斗朔望念”;
季房寧支派:“桂橋松標柯林彩樟慶靡旺東涼奉幅洪諒槐都雲賃朝鳳高升享錦繡進達選周通遵逵連盈義禮智信和睦鄉珍湖寶聯珠球瑾祥璋溫浪良恭讓儉鰲綸紀定芎芥芨芙芬樹杏傑杓森東梁受材烘蚨見喜宏祿文陽秀祥登”;
潤房寧支派:“陰惠敏越廣陸久忠”;
秉房寧支派:“榮弦魁瑞科鹿福壽明廷振富貴興昆岳倫漢選”;
往應房寧支派:“游汼莊敬蒞威”
國房寧支派:“川蘊美華麒”;
秀房蘭支派:“原亨利貞溪嵐錢紀曉觀瞻紋經益圃旺秀揮芫望樹橋江逢馨滕牙珠頂枘戶成名位壽承京綱舒安守宅室定宗宇荷庄華翼清英金莖荄芬蒂葩業測甸宦宮熏蒸吐艷涌田莊”;
橫塘孝顯支派:“仲庭雲則世文亨魯光良欽業繼一克振起芳寧士之升立登永茂成兆昌大樂平吉斯悅慶安發”;
上高茜坑支派:“熙開黃道……”
江西永修袁氏字輩:“合起文名盛,洪濤自汝陽,徽猷勤遠紹,立世永和昌”
江西吉安倫樂堂:...慶振興繩武光先....
江西興國和尋烏袁氏字輩:“若尚尊靚敬祖養才育英”
江西永豐袁氏字輩:“智信范先徽偉勛直邦基章協慶景泰繁大堪永期”。
江西永豐黃竹坑字輩:“······邦欲舉飛鴻志······”
江西寧都袁氏字輩:“已近添子上頂宗昌承厚德明揚邦國震加深□安國登得發師朝中正華時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江西新余袁氏字輩:“紹啟洪忠英銳簡以國仕一(維)世(彩廣)騰(文偉大)鳴(曰(鳴)宗(思清)上(增)樹定升為愈效福華昌”。
江西南昌袁氏字輩:“雲修振承啟厚基德培之鴻業心長普天慶光有照勤儉興家寶學書榮身法忠孝定恆昌華夏先實邦聖賢傳達道慈善世澤常”。
江西豐城袁氏字輩:“刻文少憲正經仁斯啟本”。
江西修水袁氏字輩:“滿景志豪……”
江西樂平堂袁氏字輩:“小千萬紹相次興罕創展府廷表漢清順法涌源浹溥溶滄池漭沆汾沄沸渭泡溲泛水疌)灉潛沱濆汧汜瀾湄津洛汭洚灃沇菏汶源深流遠長存”。
江西樂安袁氏字輩:“紹南求宗遠尚惟再達道履一汝應圖萬世承恩德復觀光上國孫謀啟后昌豫泰恆臨宅名壽齊日月祿佐永綿延文章顯登科訓厚繼書香”。
江西吉安、吉水袁氏字輩:“羲道永恆寧鳳彩壽昌遴祖紹順立承宗正安邦國肇本家之良文民發其祥”。
江西廬陵袁氏字輩:“文興開玉禮安勝紹志明騰仁義系德忠朝師正華時玉維榮道”。
江西青原袁氏字輩:“景仰欽明世治新欣逢廣運經書呈文章華國光先烈詩禮傳家啟盛名”。
江西太和袁氏字輩:“啟文士在學興發開”。
江西清隱子穀旦房袁氏字輩:“信豐安西贛州窯坑南康潭口顯建欽朝仁德世泰永昌文華正國寶道學作邦光豪傑鍾靈秀英賢薈萃良傳家惟禮教庭訓紹書香甲第宏開發名才尉起長淵源興富貴萬代兆喜祥”。
江西撫州袁氏字輩:“觀光上國……”
江西安義袁氏字輩:“先後昆世業衡”。
江蘇沭陽袁氏字輩:“國耀玉紹武衛偉國華昌”。
江蘇泗陽袁氏字輩:“伍禮大峰同升益泰”。
江蘇如皋袁氏字輩:“宇朝長德本強瑞”。
江蘇揚州袁氏字輩:“永恆長青……”
江蘇蘇州袁氏字輩:“金(敬)承(誠)善正若履(呂)有恆守”。
江蘇宿遷袁氏字輩:“學丙文光彩鳳碩章廣修庭訓家謀永昌”。
江蘇豐縣袁氏字輩:“道開永毓長興隆吉慶昌令德有天佑敬修啟禎祥樂聖成恩厚經緯效宏章正發建新景晉憲貫英芳”。
江蘇睢寧縣梁集鎮連群村袁庄:《卧雪堂》《睢北袁氏家譜》
浩 宗 光 廷
文 至 澤 樹
大 儒(鳴同輩)培(佩同輩)振(永同輩)
成(荗同輩)立 雲 堂
思 學 正 宜
徳 義 榮 長
同 春 開 泰
萬 事 吉 祥
江蘇徐州袁氏字輩:“學振道紹武衛偉國華昌”。
江蘇徐州西北郊袁氏字輩:“洪大士兆(朝)步用忠孝作基以禮讓為先”。
江蘇睢寧袁氏字輩:“崇本樹宗保世永裕”。
江蘇睢寧劉圩、袁圩、袁前樓、袁集袁氏字輩:“樹美秀從雅幫修祺”。
江蘇連雲港袁氏字輩:“極玉振紹武衛偉國華昌”。
江蘇邳縣袁氏字輩:“天熙(希)道懷鳳震啟宗福增大自成克都”。
江蘇新沂袁氏字輩:“天熙(希)道懷鳳震(允)啟(加士)宗福增大(以)自成克都”。
江蘇新沂港頭袁氏字輩:“光三春景,一修厚坤。”
江蘇濱海袁氏字輩:“賀德於九高”。
江蘇濱海袁氏字輩:“元 䋼鏞松彭麟君,生有必聞步學定;震輔玉朝廷立廣,...”
江蘇海安袁氏字輩:“日新辭德乃克永昌”。
江蘇鹽城袁氏字輩:“賀德於九高”。
江蘇射陽袁氏字輩:“國井世友克 吉建方貴本 立子畢廣昌 學以致其道”
浙江諸暨袁氏字輩:“成富蔭義旭曙晨憲拱忠良方楨燝增鈞潤啟昌宗凝承永世德龍章耀漢功荘敬裕寬仁千載慶光榮”。
浙江奉化袁氏字輩:“念小細從佰千萬億兆孝友睦淵任恤智廷應宗孟宏學顯(孟仲季英)明廣升恆仁義忠信正大公平秉良直道天德維成介爾景福奕振家聲”。
浙江新昌碧溪袁氏字輩:“萬正建肇懋廣時興伯一開式光輝元明尊重孝友修德維新自求多福永振家聲”。
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字輩:“校修明正……”
浙江嵊州袁氏字輩:“昭明志誠端正方福榮華富貴道德文章玉殿英雄忠和位育體用交通教化昌隆良知愛敬牲善從同能行恩恕元理本公毓才作聖長發度洋顯名新啟智慧宏開”。
浙江慈城袁氏字輩:“登倫孝有大”。
浙江鄞縣袁氏字輩:“大承祖慶茂宏德光行之可久嗣世彌昌恩榮濟美益祚鍾祥雲礽繼起永保安康”。
浙江鑒橋袁氏字輩:“宏象開天永丕朝綱家傳忠孝世繼賢良同仁可久厚德必昌慶餘一本名振萬方”。
浙江寧海袁氏字輩:“良辰時光美,臣賢天子仁。士欽祖德,學顯朝廷。”。
浙江象山袁氏字輩:“汝世應弘道君懷尚國光繼安明聖治孝友永承昌克守先尊志齊開福慶長太和維正直積善起賢良”。
浙江龍泉袁氏字輩:“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榮華興發祥成世文明開金運善良億萬照書香”。
廣東台山福安村袁氏字輩:“修德明道尊賢尚能芳傳奕葉永世隆昌裔榮福厚家聲遠振本立邦寧國運長興”。
廣東台山赤溪鎮袁氏字輩:“永啟鴻優功廣大寧開經濟德宏深”。
廣東潮汕袁氏字輩:
第一支系:“巨朝仲廷大允若肖遠源通彥伯景舜子慶經卿天”;
第二支系:“元業公敦裕家修嗣弈芳明倫華國器康佑進年長”。
廣東韶關袁氏字輩:“景仰欽明世治新欣逢廣運經書呈文章華國光先烈詩禮傳家啟盛名”。
廣東始興袁氏字輩:“明叔財宏光學孝肇雲遠世盛家興”。
廣東汕尾袁氏字輩:“壽德容碧鳳我錫成居奇元勝占向聚桂學建家道克昌永世垂芳光明倫華國帝君振興邦”。
廣東饒平袁氏字輩:“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元業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倫華國器康衍晉年長”。
山東臨沭縣袁氏字輩:山東臨沭袁氏字輩:“文邦宗應成,之永天作大,京百世均照(十五字用完後續)春堂青和久,守善惟端本,忠孝多毓祥,修齊重敦倫。
湖北咸寧龍潭袁氏字輩:“...天進思鑒興延勝惟正國忠繼仕世定袁宋德汝南肇起長發其祥承先裕后永錫之光大啟人文萬代榮昌克繩祖武在振倫常”。(當代輩分:南-肇-起-長)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移山鄉袁氏宗譜:“正世良大有,壹貳叄秀明,忠孝純祖武,詩書永代興,國家隆道德,仁義顯朝廷,文字先開瑞,雲光啟継承。”

姓氏名望


先秦兩漢

袁盎:字絲,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幹。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次直諫,觸犯皇帝,被調任隴西都尉,后遷徙做吳相,吳王優厚相待。他在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結果七國之亂平定后,他就被封為太常,顯貴異常。是《史記》與《漢書》兩大史書都有詳盡記載的袁氏頭一位揚名史籍的袁姓傑出人物。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東漢名臣。少承家學,舉孝廉。曾任陰平長、任城令,馭屬下極嚴,吏人畏而愛之。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10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后歷任太僕、司空、司徒。和帝時,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操縱朝政,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后忌恨。但袁安節行素高,竇太后無法加害於他。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里,免冠上朝力爭達10餘次,京師肅然,名重朝廷,為時人稱道。其後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紹
袁紹
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時為郎,靈帝時闢為大將軍何進的椽屬。中平元年(184年)任中軍校尉。靈帝死,紹勸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滅宦官。及何進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進宮,將宦官無論少長一併殺光。董卓入京后廢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與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又聯合公孫瓚迫冀州牧讓權,自領冀州牧。后利用烏桓擊敗公孫瓚,鎮壓黑山軍和河北地區的民變隊伍,遂占冀、青、幽、並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稱大將軍,兼督州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紹外寬而內忌,剛愎自用,拒絕謀臣沮授所建積蓄力量以圖天下之策,與北方另一較大割據勢力曹操爭戰。五年,雙方決戰於官渡,主力被曹操消滅,逃回鄴城,於七年憂鬱病卒。死後,諸子爭立,均為曹操所滅。
袁術
袁術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後漢末年的軍事家,軍閥。袁紹兄弟,“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后頗折節。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入洛陽后,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怕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陽。之後被劉表推薦為南陽太守。之後袁術召集各路諸侯,190年攻入洛陽;在南陽時由於驕奢不修法度,成為當地百姓之患。后袁術與袁紹起衝突,而與幽州公孫瓚結盟,遭袁紹、曹操夾擊。袁術抵擋不住,率其部眾前往九江,自領揚州刺史。後來袁術獲得東漢的傳國玉璽之後,便決意稱帝,197年袁術於壽春稱帝,國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術稱帝的行為並沒有獲得各路諸侯的支持與響應,袁術不久后便受到曹操擊敗,199年吐血而死。

魏晉南北朝

袁山松:西晉吳郡太守,博學能文,曾著《後漢書》百篇。他擅長音樂,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輓歌,並稱“三絕”。
袁宏: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其文采出眾。字彥伯,小字虎。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謝尚引為參軍,累遷至大司馬桓溫府記室。文筆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溫器重,使專掌書記。桓溫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馬疾書;頃刻間即成七紙。入為吏部郎,授東陽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後漢紀》30卷。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詩、賦、序、贊、碑、銘、疏、表等20餘篇。

隋唐五代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風鑒,累驗不爽,曾仕於隋,為鹽官令。唐時,為火山令。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推背圖》《袁天罡稱骨歌》等。通志著錄,其有《易鏡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在隋朝時曾出任鹽官令。在洛陽曾給杜淹、王圭、韋挺三人相面,預言杜淹將以文章顯貴而名揚天下;王圭不出十年將官至五品;韋挺面相如虎,將出任武官。並預言三人為官后都要遭貶譴,屆時大家還會見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間,杜淹以侍御史入選天策學士;由太子李建成舉薦王圭當上五品太子中允,韋挺出任武官左衛率。三人正當仕途一帆風順時,沒想到受宮廷政變牽連一起被貶雋州,果然在這裡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預測“公等終且貴”,最後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結局後來驗證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貞觀初年,袁天罡以相術預測已是名揚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召見袁天罡對其術數之精奇深奧大為稱讚,並問他:“古有君平(漢朝嚴君平,術數大師),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說嚴君平是生不逢時,臣要比他強得多!在九成宮讓他為貞觀重臣張行成、馬周等人看相,所預測後事無不準確。
袁郊:字之乾,一作之儀,袁滋之子,陳郡汝南朗山人(今屬河南),唐朝文學家。咸通時,為祠部郎中。昭宗朝,為翰林學士,又曾為虢州刺史。與溫庭筠友善。作有傳奇小說《甘澤謠》一卷,其中《紅線》一篇最為著名。

宋元

袁樞:字機仲,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南宋史學家。初任溫州判官、興化軍教授。乾道七年(1171),為禮部試官,出為嚴州教授。其後歷任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官、權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職。喜讀《資治通鑒》,苦其浩博,乃著《通鑒紀事本末》42卷,因其文總括為239事,獨立成篇,起訖瞭然,為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學著作。創造紀事本末這一新的寫史體例,兼有紀傳、編年二者優點,使“數千年事迹經緯明析”,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兩代多有仿作。

明清

袁義:“可謂潛川(廬江)偉人矣”(引自潛川譜)。明太祖洪武開國功臣,官至左軍都督,追封威遠侯。其兄張德勝“捐濺血,竭忠於採石一戰”。本人“會與常(遇春)、徐(達)諸護國,並驅中原而威加海內”,“后征雲南,卒於楚雄”,“賜葬於廬江縣北鄉忠吳橋”。
河南省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冊。自袁良以後,至其孫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為司空,京子袁湯為司空、太尉,湯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號稱“四代三公”。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字伯修,號石浦。湖廣公安人。萬曆十四年(1586)會試第一。授編修。官至右庶子。他極力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與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強調作家要有思想修養,文章要有思想內容,而絕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漢。他說"心中本無可喜之事而欲強笑,亦無可哀之事而欲強哭,氣勢不得不假借模擬耳"(《論文》),就是說,文章要有真情實感。他的詩文創作實踐了他的理論,率真自然,不事模擬。遊記散文如《戒壇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簡牘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等,真切感人。他的散文缺點是社會意義不大。詩歌創作上,少有佳作。著有《白蘇齋類集》。萬曆十七年(1589)歸里,鑽研學術,以禪宗思想研究儒學,著《海蠡篇》(今佚)。九年後復入京,官右庶子,任東宮講席。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湖廣公安人。萬曆十六年(1588)中舉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鄉后曾問學李贄,引以為師,自此頗受李贄思想影響。萬曆二十年(1592)中進士。不仕,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萬曆二十三年(1595),選為吳縣令,饒有政績。不久解官去,遊覽江南名勝。后又授順天教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兩年後又辭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潛學著文,並作廬山、桃源之游。萬曆三十四年(1606),入京補儀曹主事,不久又辭去。兩年後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轉考功員外郎,奏立“歲終考察群吏法”,其後成為定製。萬曆三十七年(1609),遷稽勛郎中,赴秦中典試。事畢請假歸里,定居沙市。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與兄宗道、弟中道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宏道實為領袖。他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
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萬曆進士,授徽州府教授、國子監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並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於宏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創作以散文為佳,遊記、日記、尺牘各有特色。遊記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記寫得精粹,對後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其詩偶有關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寫得較清新。但詩文思想較平泛,酬作應答、感時傷懷,藝術上創新不夠。有《珂雪齋集》20卷,《游居柿錄》(《袁小修日記》)20卷。
明代中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並稱“文三袁”,明末遼東,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並稱“武三袁”。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后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明代慈善家,是歷史記錄的第一位以慈善為事業的人。袁了凡在佛學、農業、民生、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術、教育、軍事、曆法和太乙六壬奇門“三式”絕學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他的《了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勸導世人行善,改變命運的學問。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二月十五日)-1633年11月12日(十月十一日)),字禮卿,號節寰,又號閑閑居士,睢陽衛軍籍,明睢州城(河南睢縣)內人。舉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歷蘇州府推官、山西道監察御史、尚寶司司氶、本司少卿、太僕寺少卿、通政使司左通政、侍經筵、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加正治上卿,南都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歷明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
袁樞:字伯應,號環中,又號石寓,袁可立子。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善騎射,有邊才,工詩賦,為明末書畫及收藏鑒賞大家,曾藏有董源《瀟湘圖》、《夏山圖》、巨然《蕭翼賺蘭亭圖》、《層岩叢樹圖》、《秋山圖》、王維《山陰圖》、宋《松桂堂帖》等,藏品流散天涯不為世所知者殊多。張庚《國朝畫征錄》卷首列傳。子袁賦誠,清初知名守令,詳載《碑傳集》。袁賦諶,蘊藉善收藏。
袁崇煥:字元素,號(或字)自如,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廣東省東莞市)人。
袁崇煥
袁崇煥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將領。入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指揮寧遠之戰、寧錦之戰。但不救朝鮮,擅殺大將仍觸兵家大忌。后被崇禎帝以誅殺毛文龍、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后金議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興“文字獄”,清政府為貶損明朝君臣在百年後杜撰了皇太極以“反間計”構陷袁崇煥的故事,史學界至今爭議頗大。袁崇煥曾為魏忠賢建祠,大學士韓爌云:“袁崇煥…,亦俱建祠,但與諸奸宜減等論。” 1630年,袁崇煥在北京西市被處以極刑,北京百姓恨之入骨,明末史家張岱津津樂道地記下了這個血腥的場面“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到了夜裡,袁崇煥的頭顱在刑場,他的佘姓部下趁夜盜取了頭顱,就埋在東花市斜街52號院內,還交代子孫,不必再回嶺南原籍了,世世代代就在這裡陪伴。60多歲的老太太佘幼芝自稱從1630年至今,佘家已經守了372年的墓,歷經了十七代,但其說法沒有任何歷史文獻作憑,令人質疑,連袁粉閻崇年都表示子虛烏有。
有人附會說:(崇禎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極恩詔》……又復袁崇煥、趙光拚原官。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禎死後於南京即位登基。 “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后金編《明史·袁崇煥傳》)
袁於令:吳縣(今屬江蘇省)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作有傳奇八種,雜劇一種,另有小說《隋史遺文》。
袁江:清代著名畫家。字文濤。江蘇江都(今揚州)人。善界畫。長於山水樓閣,精湛絢麗,能粗能細。初學仇十洲,中年繼而臨摹古人畫,在傳統基礎上創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間。他後半生受當時在揚州的山西鹽商之聘,同他的從子袁耀到山西運河作畫,作品流傳在北方較多。其山水主要學宋代閻次平;畫石多鬼面皴;樓閣主要學郭忠恕,工整嚴密。後期多畫古代宮苑圖,如《梁園飛雪圖》、該圖以枚乘、江淹的梁園、兔園賦為依據,極盡宮苑之壯麗。另畫《東園勝概圖》卷,此圖用長卷形式,界畫精亞,建築物比例適當,樹石形態若真,山影波光,層次深遠。《東園勝概圖》為其代表作。還有《漢宮秋月圖》等。
袁耀:字昭道,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袁江之侄。工畫山水、樓閣、界畫。畫風工整、華麗,與袁江相似。其精品有勝於袁江者。偶作花鳥,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驪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宮圖》,現藏南京博物院。約活動於乾隆中期。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學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選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后定居江寧。其詩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書,為“江右三大家”之一。

近代以來

袁世凱
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爭議的是 戊戌告密事件,與日簽署二十一條,稱帝等。他是北洋軍閥首領,在辛亥革命后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在位期間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捍衛國土,維護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建立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陸軍,創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重視教育,努力恢復中斷三百年的漢族文化。期初修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袁氏記法》並修改《大總統選舉法》等,后企圖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富國強兵,倉促稱帝,因尿毒症夭折。葬於河南袁林,現有袁氏故居。袁世凱去世后,北洋軍閥沒有了首領,中國陷入了數十年民不聊生的軍閥混戰狀態。
袁則留:(1913年12月17日-1969年8月31日),中國江蘇崇明人,為台灣戰後的技術官僚之一。曾任台灣地區行政機構美援會財務處長、台灣證券交易所第一任總經理、證券管理委員會(現已改製為台灣地區行政機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袁國強:(Rimsky Yuen,1964年-),香港資深大律師,廣東省全國政協委員。經梁振英提名,於2012年7月1日後接替黃仁龍出任律政司司長
袁木:1927年12月出生,江蘇省興化市昭陽鎮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兼國務院發言人,中共黨員,復旦大學本科學歷。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前國務院發言人、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長及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曾任李鵬辦公室主任。
袁隆平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袁騰飛:著名歷史老師,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歷史教研員,海淀區歷史學科帶頭人。
袁義達:歷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室主任,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姓氏群體遺傳學研究,參加或主持過多項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際合作項目,共發表了40餘篇論文和多部專著,包括《中華姓氏大辭典》等。發現了中國人姓氏分佈規律,創建了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學科。
袁雪芬:中國越劇泰斗,工正旦,紹興人。她1933年開始學藝,先後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她認真唱戲,潔身自勵,持齋茹素。2011年2月19日下午2點,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
袁振西:1962年出生於陝西寶雞市,祖籍江蘇睢寧,現居北京,新長安畫派畫家,致力於學術前沿課題研究。
將軍:
袁國平:(1906.5-1941.1.12),原名袁裕,字醉涵,湖南省寶慶(今邵東)縣人。早年隨田漢從吏革命文藝活動。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因積極參加長沙學生運動,被選為湖南省學聯執行委員。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0月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192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在安徽省涇縣茂林地區,曾發生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袁國平就是在這次事變中壯烈犧牲的新四軍重要將領之一。
袁守芳:吉林省吉林市人。195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共產黨黨員。1980年入讀解放軍政治學院基本系。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91年1月任濟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95年任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1996年任總政治部主任助理,11月任總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紀律委檢查委員會委員,第十五屆、第十六屆候補中央委員。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晉陞為中將軍銜。2000年6月21日晉陞為上將軍銜。
袁俊:(1924-2004),江蘇省啟東市人。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參加新四軍。
袁子欽:(1908-1968),又名袁致卿。福建省上杭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袁昇平:(1912-2003),江西省吉安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袁明:袁明同志系山西省太原人,1923年10月出生,1938年8月參加革命工作,194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政治指導員、幹事、科長、處長、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委、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
袁也烈(1899-1976),湖南省洞口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幹事,國民革命軍葉挺部連長、營長、團參謀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和龍州起義。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縱隊參謀長、第七軍第二十師團長。1939年後,任山東軍政幹部學校副校長、抗大一分校訓練部部長、清河軍區參謀長、渤海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縱隊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明星:
袁偉民、袁潔瑩、袁潔儀、袁詠儀、袁文傑、袁淑珍、袁和平、袁泉、袁立、袁彩雲、袁揚、袁弘、袁姍姍、袁凱、袁文康、袁弘、袁惟仁等。

全國排名


2020年“百家姓”排名第3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