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禪詩

現代禪詩

現代禪詩,用現代詩的形式和表現手法寫作具有禪味禪境界的詩歌。現代禪詩,是現代的禪的詩,而不是別的詩,也就是自由體詩,區別於古代律詩、絕句那種格式很嚴禪詩,唐代王維的詩文對禪學造詣很深。禪與詩或藝術不是神秘的東西,一切都在普通與平常的生活和事物中顯現,“藝術源於生活”。詩與禪所面臨的是詩歌的精神正是禪所理解的自由與智慧,詩禪結合,徹底解放生命。

現代禪詩研究會以如下基本理念——

縱的繼承——繼承和發展中國禪古老而新鮮的精神旨趣;

橫的移植——移植和借鑒歐美現代詩歌的寫作手法和技巧;

縱橫交融——在時空的縱橫交合點上,完成現代漢語詩歌的雛形;

禪為根本——詩歌的現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內在的精神觀照才是根本。

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是想讓詩歌中的一部分,成為流經這個浮躁世界的一泓清溪……

基本介紹


概念闡釋
現代禪詩就是試圖用嶄新的詩歌表現手法,嶄新的語言組合方式,來接通古老禪思中灑脫、反權威、發現自我和無畏追求的心靈自由之路。將禪的意趣智慧,在新的詩歌形式中呈現給世界。
——《世界現代禪詩選:現代禪詩的現代指向》
自公元六世紀,禪走出印度,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之後,就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式的禪宗。它不承認任何的權威偶像,沒有教規,也沒有聖典,是一種非宗教的宗教。
禪與中國詩歌的結合,就形成了詩歌園地中的一個奇異品種──禪詩。禪與詩的結合,有其內在本質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對著一個根本的大問題:生命。二者的發生和圓滿也都基於同一種情況:覺悟。禪和詩所要完成的,都是體驗和打開,使原本存在於事物中的東西重新凸現出來。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有人呈獻了一朵鮮花給他。他便手拈這朵鮮花,看著眾人,久久地一語不發。這時眾人都面面相覷,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有摩訶迦葉心有所悟,臉上顯現出會心的微笑來。於是,佛祖便將這“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傳給了他。禪,就這樣在“拈花微笑”中產生了。
禪是難以言說的,但又不是完全的不能言說。
表達禪可以言說的語言形式,莫過於詩。因為詩的含蓄,詩的雋永,詩的韻味,詩的非邏輯反理性思維,都使禪的表達成為可能。同樣的,詩歌在與禪的接觸中,吸收了禪對生命,對自然,對山河大地萬事萬物那種超然、明凈、空靈、穿透的智慧和精神境界。詩人在這種境界中,也就成了“諸法無我,明心見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禪者。
禪詩自晉代以來,在中國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除了歷史上詩僧們的大量作品外,像謝靈運陶淵明、白居易、王維、孟浩然蘇軾、唐寅等歷代詩人,也都留下了不少傳世之作。但是,現代禪詩在中國的歷史卻不長,因為新詩在中國的歷史,也還不足百年。現代禪詩是用現代詩的形式和表現手法寫作的具有禪味禪境界的詩歌。舊體禪詩,很大部分是詩僧所寫,而世間詩人們所寫禪詩,也大都寫僧侶,寫寺院或與之相關題材的詩作,其實,這應該說是對禪詩這一概念把握上原則性的誤解。因為僧侶和寺院並不能與禪等同,更不是禪本身。禪是一種直接進入事物內部,超越了物我的一種精神,是把握生命和生活真實的一種方式方法,同時又是一種澄明寧靜,大徹大悟的心靈境界。它存在,包含在最平常的事物中,猶如大海、土地、空氣、草木或春花秋月。
現代禪詩在題材的選擇和表達的手法上,都有著不斷的發展和創造。這在禪文化氣息很濃的日本尤為顯著。如三好達治所著《柔弱的花》一書中的一段詩:
早上開放的牽牛花,中午即謝
中午開放的旅花,晚上即謝
晚上開放的葫蘆花,次晨即謝
生命雖很短暫,卻都有時間性
快快地回去,卻不知該回到哪裡
生活中自然平常的事物,被詩所點化之後,便呈現出不同尋常的意義來。反過來說,許多時候,最複雜的事物,其實最簡單;最深奧的道理,也就最平常。
二十世紀初,禪到達大洋彼岸,以其難以言說的魅力,征服了那裡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使戰後“垮掉的一代”如痴如醉。美國著名的垮掉派詩人加里-斯奈德,在大學期間就翻譯中國詩僧寒山子的詩,並在1956年東渡日本,居住十多年,並曾出家三年,專習禪宗,回國后和他的日本妻子一起隱居於加里福尼亞北部山區。他的詩在“返歸自然”的主張下,將禪的精神融進詩中,力圖將歷史與自然景象容納到內心,從而使詩歌更接近於事物的本色,以對抗其所處時代的失衡,紊亂及愚昧無知,從而以質樸簡練的語言和富有智能的洞察力,在美國當代詩壇上獨樹一幟。如他的《庫拉卡克山上的雪》:
唯一可信賴的
是庫拉卡克山上的雪
田野和樹林
解凍結冰解凍
根本不能相信
今天山上起了風暴
像一團模糊的泡沫
這是真的
但唯一的一點希望
仍是庫拉卡克山上的雪
中國的現代禪詩,由於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它的發生和發展,時間都很短,還處在一種探索、嘗試和形成的階段。並且,所謂“禪詩”,不過是在一首詩中,讀者讀後在某些方面有所“醒悟”,品味到一種可意會而難言傳的韻味和境界而已。其實,禪詩與非禪詩的界限,是很難截然劃分的。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如賈島的“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皆在無意之中透出濃濃的禪意。若詩人具有禪心時,為詩時自然便有禪意;猶如禪者懷有詩情,言語中便俯拾皆有佳句。
在台灣詩人中,周夢蝶是一位寫詩的禪者,修禪的詩人。他的身處困厄之中而又超越於困厄之上的人格詩格,形成了他自己獨具的魅力。在《擺渡船上》一詩中,他寫道:
是水負載著船和我行走?
抑是我行走,負載著船和水?
瞑色撩人
愛因斯坦底笑很玄,很蒼涼。
但我認為最能契合現代禪詩理念意趣的詩人,當是洛夫。特別是他到了中年以後,對於西方現代派的東西,橫的移植已經完成。而對於東方故有的詩歌和思想自由之精神縱的繼承,卻就成為了他的一個新開始。對於現代禪詩的探索和實踐,就是他在詩歌之路上留下的明晰痕迹。比如他的《金龍禪寺》一詩: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隻驚起的灰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洛夫說:經過多年的追索,我的抉擇近乎金剛經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一個活潑而無所不在的生命,自不能鎖於一根柱子的任何一端。一個人如何能找到“真我”?如何求得全然無礙的自由!又如何在還原為灰塵之前頓然醒悟?對於一個詩人而言,他最好的答案是化為一隻鳥,一片雲,隨風翱翔。
洛夫的這一見解,應該是所有詩人都要進行深思並加以實踐的問題。
楊平在寫作現代禪詩的台灣詩人隊伍中,是比較年輕的一位,他在《沒有一個生命真正死過》一詩中,有這樣一段:
沒有一個生命真正死過。
萎謝的花,絕跡的獸
消失在地平在線的光
從蛹到蝶
有形的是軀體,剝落的是往事
輪轉的是一首永恆的慈悲之歌!
無論是叩問還是揭示,詩人們在用禪者的胸襟和眼光去面對生命、觀照世界的時候,就有了一種真正的醒悟。
在台灣,似乎正在形成一個寫作現代禪詩的詩人群,並且有不少這方面的詩集和評論出版。在內地,也許是筆者眼目閉塞的緣故吧,這方面的作品讀到的還不多。不過,相信隨著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各種思想禁錮的打破,隨著詩人們對自我、自性、自然越來越多的關注、省視和超越,被現代西方世界視為東方文化和精神之代表的禪文化,也必將越來越多地被重視和吸納。已經有一些現代詩人,開始運用禪的智慧來把握世界,把握生命和生活。
可以企望,和中國源遠流長的古老民族文化一脈相承的現代禪詩,將成為流經這個浮躁世界的一泓清溪,成為獻給人類和平與幸福的一隻東方智能花籃!(1997,鄭州)
——南北:《世界現代禪詩選:現代禪詩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