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教外別傳的結果 展開

教外別傳

如來言教以外的特別傳授

教外別傳,意思是在如來言教以外的特別傳授。禪宗不施設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心印,稱為教外別傳,意思是在如來言教以外的特別傳授。

教外別傳或謂:“教外果有別傳乎?則一代時教閑文也;教外果無別傳乎?則祖師西來虛行也。”曰:教外實有別傳,而亦實無別傳也。《圓覺》不云乎:“修多羅如標月指。”指非月也,謂“指外別有月”可也;而月正在所指中,謂“指外別無月”亦可也。執指為月,謂“更無月”者,愚也;違其所指,而別求所謂月者,狂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宗須教印


教多顯談,宗多密(隱密地)說。宗之顯(顯談)者,如達磨云:“凈智妙圓,體自空寂。”馬祖云:“即心即佛。”百丈云:“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此則與《法華》、《楞嚴》諸大乘經,毫無異致。總之六祖前多顯(顯談),六祖后多密(隱密地說)。愚人不知宗、教語言同異之致,每見宗師垂問,教家不能加答,遂高推禪宗,藐視教典。佛經視作故紙,祖語重愈綸音(綸音即聖旨)。今之欲報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則專闡宗風,尚須教印。在教則力修觀行,無濫(混濫)宗言。良以心通妙諦,遇緣即宗。柏樹子,乾屎橛,鴉鳴鵲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譏笑怒罵,法法頭頭,咸皆是宗。豈如來金口所說圓頓妙法,反不足以為宗耶?何須借人家扛子,撐自己門庭?自家楩(pián楩木)楠(楠木)豫章,何故棄而不用?
欬kài唾:言笑,談吐。
掉臂:甩胳膊,展手。
法法頭頭:種種法,種種路頭。
豫章:嘉木名。
須知法無勝劣,唯一道而常然。根有生熟,雖一法而益別。然則教外別傳之說非歟?曰:言教外別傳者,令人於指外見月也。又宗家提持,超越常格之外,名為教外別傳。然此四字,埋沒多少豪傑,今為道破。對教說,則曰教外別傳。機鋒轉語等,亦是教。對宗說,則曰機鋒轉語外別傳。庶(或許)不至辜負佛祖,徒造口業矣。若真佛教不能傳佛心印,則已得別傳之迦葉(shè),阿難,馬鳴,龍樹,當另宏別傳之法,何用結集三藏,注經造論為哉?宗須教印者,如木須從繩則正也。(宗教不宜混濫論)
提持:提攜護持,指禪宗祖師隨緣應機使用的種種特殊的提示方法。
木須從繩:木材的曲直必須要用繩墨來規範。
摘自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不可認作實法


禪宗自梁發源,其教人親見自性之法語,雖高超玄妙,猶有文義。
六祖后,南嶽、青原二祖,遂用機鋒轉語,唯恐人以解義為悟,而不能實證,故以此法,杜妄充悟道之弊。而其參究工夫,大非易易,多有數十年尚未徹了者。
趙州八十,尚南北參叩,故云:“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可知此種大根行人,尚如是之勤勞,況根性下劣者乎?
至宋而禪道仍大興,則實證者蓋寥寥矣。即如五祖戒,乃非常之人,為雲門偃之法孫,為宋大覺璉國師之法祖。門庭高峻,若龍門然,學者每每望崖而退。在當時之聲望,何等赫然,而只一見惑,尚未曾斷,說什麼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乎哉?戒公後身為東坡,乃緇素通知,守杭時,尚不拒妓女來往,可知仍是具縛凡夫,連須陀洹之初果,尚未曾得。今人誰有五祖戒之道力?猶欲仗自力以了生死,而又高推禪宗,藐視凈土,其故何哉?一則以少閱經典及《華嚴經》,或曾閱過,絕不注意。二則不知禪家宗旨,無論問佛、問法、縱盡世間所有為問,答時悉皆指歸本分,絕不在佛、在法、及在諸事上答。所謂問在答處,答在問處。若認做按事說者,則完全錯會了也。
而今人業深慧淺,每將直指本分之話,認做解義訓文之詞。如趙州云:“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及“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個個認為實話,遂以念佛為不屑而藐視之。不知趙州“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下,有問:“和尚還為人否?”州曰:“佛佛。”乎?有問:“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趙國父子二王,及燕王,均恭敬供養),如何報答?”州云:“念佛。”乎?又僧問:“十方諸佛,還有師也無?”州云:“有。”問:“如何是諸佛師?”州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乎?夫“念佛一聲,漱口三日”與“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及以佛佛為人,以念佛報恩,以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師,皆是指歸本分之轉語。若將前之二語,認做實話而實行之,必至謗佛、謗法、謗僧,永墮惡道。若將后之三語,認做實話而實行之,必至業盡情空,現生證聖,往生上品,漸至成佛。此二種話,各禪書均一齊同錄。前二語,凡一切人,皆常提倡。后三語,吾數十年來,未見一人言及一句者。前後所說,皆歸本分。后三句,縱不會趙州之意,其利益比會得趙州之意更大。以雖不會趙州之祖意,乃是遵如來金口誠言之佛教。前二句,縱會得趙州意,也不過是開悟而已,其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何以一人之話,會不得當做實話,其禍莫測,而人人提倡?會不得當做實話,其利無窮,而舉世無聞?良由最初未遇真善知識,不在己躬(親自)研究,一聞希奇相似辟駁之話,則中心悅愉,常常提倡。
不知古人令人親見本來之直捷話,認做鄙棄念佛之謗法話,末世此一類人甚多。除知自諒,有涵養,決不肯以測字之法為參宗之法者,不受其病。否則,悉是以誤為悟之流,尚可以循例而行,不思改革乎?(致廣慧和尚書)
緇素:僧俗。
須陀洹:譯為入流、預流,是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已斷三界見惑,初得法眼。得此果位者,再經七番生死必斷思惑證四果阿羅漢。
辟bì駁:駁斥。
知自諒:知道推想自己的根器和能力。諒,推想。
及至曹溪以後,禪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廣播寰區。解(知解)路日開,悟門將塞。故南嶽、青原諸祖,皆用機語接人,使佛祖現成語言,無從酬其所問。非真了當,莫測其說。以此勘驗,則金鍮(tōu黃銅礦石)立辨,玉石永分,無從假充,用閑(防禦)法道。此機鋒轉語之所由來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識舉揚,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誤學者,壞亂宗風。故其機(機鋒)用(應用)愈峻(險峻),轉變無方(一定的方式),令人無從摸索。故有呵佛罵祖,斥經教,撥凈土者(如此作用,南嶽思大師兩句道盡,曰:“超群出眾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認做實法,則罪同五逆矣)。以此語言,剿(剿滅)人情(情執)見(見解),塞人解路。根熟者直下知歸,徹悟向上。機生者真參力究,必至大徹大悟而後已。良以知識眾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縱未能直下了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認為實法故也。
寰區:天下,人世間。
了當:了知確當,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舉揚:舉,舉示。揚,顯揚。這裡指禪宗祖師隨緣應機使用的種種手段。
窠kē臼jiù:現成格式,老套子。
五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摘自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