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業
公共事業
公共事業是指負責維持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事業。公共事業處在自然壟斷之下,可能是由於政府的控制之下,而如果是私營的則會被行政法規所監督。一般所說公用事業包括電力、供水、廢物處理、污水處理、燃氣供應、交通、通訊等。
從中國的現實和未來的改革趨勢看,諸如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城市供水、環保氣象、城市交通等部門以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組織形態發揮著自身的作用,但是,其明顯的趨勢是國家壟斷的減弱,營利目的淡化,社會化程度增強,管理的自律性顯著。他們最本質的特徵在於社會、公眾整體利益,既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與國家經濟發展命脈密切相連,不可或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職能。
因此,不妨對公共事業陳述如下,公共事業是指以社會發展和進步為前提,以實現公眾整體利益為目的,直接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或協調各個方面利益關係的組織、部門和公共企業。其具有整體性、非營利性、規模性、壟斷性、公益性等特點。
而公共事業管理學是綜合運用各種科學知識和方法來研究公共事業組織活動和管理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科。它應該是以管理、經濟、法律為基礎,以公共事業的管理要求為框架形成完整體系。公共事業管理的目標是促進公共事業組織更有效地為社會提供公共物品;還要研究在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轉型的歷史時期,公共事業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職能,即準確的市場定位;如何實現公共事業和政府社會目標、企業經濟目標的一致性等問題。公共事業管理研究的對象是公共企業,研究的內容是公共事業組織的運行規律、特點及方法。
1、公共事業管理內涵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所謂公共事業,就是指關係到社會全體公眾整體的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以社會公共事務為基本內容並包含必須的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事務的活動及其結果。
2、社會經濟發展與公共事業一般地講,所謂公共事業是指界於政府組織與企業之間的為人民群眾提供社會保障的各種福利及福利設施體系。
3、公共事業是指面向社會,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目標,直接或間接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或創造條件,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社會活動。
公共事業
公共產品的提供方式主要有公共提供、市場提供和混和提供三種基本方式。
公共事業產品的生產和提供的組合可以有以下方式:
第一、公共生產、公共提供。即由政府組織公共事業產品生產,並無償地向社會提供。
第二、公共生產、混合提供。即由政府組織公共產品生產,並通過收費方式向市場提供。如中國的國有事業單位以及行政機關為公眾提供的某些產品和服務。
第三、公共生產、市場提供。即由公共企業生產,按盈利原則定價,並向使用人收費的提供方式。通常,具有政府壟斷性質的私人產品,或者接近於私人產品性質的准公共產品,如煤氣、水、電、電訊、公共交通等常常採用這種方式生產和提供。
第四、非公共生產、公共提供。即由非政府組織乃至私人部門生產,通過政府採購方式由政府獲得產品的所有權,並無償地向社會提供的公共事業產品。如公共工程的建設等。
第五、非公共生產、混合提供。即在政府相關的法規、行業政策和規劃的指導和監督下,由非政府組織或私人部門投資和組織生產,並由其自行向社會提供。一般來說,涉及教育、醫療、文化等事業產品生產的非政府組織的事業產品就是以這種方式提供的。
農村公共事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村有效供給,讓更多公共服務惠及農民,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措施。針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服務薄弱環節,十七屆三中全會將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對農村公共事業作出全面部署,強調要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最近幾年,伴隨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中央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照耀農村,農村基礎設施及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改善,行路難、飲水難、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得到不同程度地緩解。在看到成績的同時,大家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城鄉二元結構衍生出的城鄉分割,導致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失衡,農村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具體表現為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與城市相比差距不小。農村公共事業發展仍然滯后,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仍然偏低,已經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短板”,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羈絆。打破城鄉二元藩籬,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迫在眉睫。
十七屆三中全會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進行了重點部署,勾勒了到2020年的戰略目標和前進方向: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和社會福利水平,有效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農村公共事業事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全局,是維護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必然要求。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完成2020年農村發展目標任務,必須著眼長遠,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著力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實際問題,按照全會作出的八個方面的具體部署,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農村社會管理。
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必須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根本措施,通盤規劃城鄉發展,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必須進一步整合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農村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等民生八大工程加速實施。城市要採取多種形式支持農村發展,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可以預見的是,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審視差距,展望未來,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利益觀,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落實在實際行動中,在波瀾壯闊的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進程中,始終堅持科學發展,不斷推進位度創新,促進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使我省公共服務整體水平邁入西部前列,構建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嶄新格局。
公共事業是中國除公共行政部門和工商部門之外的一大類社會組織,據統計,中國共有公共事業135.6萬個,同時 還有大量的非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市場經濟和體制改革的深入,使這些事業單位的管理正由非專業管理向專業管理轉變,這就需要大量公共事業高級專門管理人才。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勝任在文化藝術、教育科研、宣傳、環保、社區、社會保險、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公共事業部門和單位從事管理工作及教學、科研工作的綜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要求學生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經濟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系統接受管理方法、管理素質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外,還要具備通信和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與科研機構、文化出版、新聞、民間公共事業機構相關聯的專業知識,能夠從事這些部門和單位的管理工作。
本專業的主要課程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網路基礎、現代管理科學原理、管理心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管理經濟學、公共關係學、公共財務、社會學、政治學、公共政策、地方政府學、管理信息系統、組織行為學、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管理文秘、市政學、公共行政學、公共人事管理、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中介組織管理、演講與口才、知識產權法、傳播學等。
本專業的主要實踐教學環節有計算機實習、社會調查、專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本專業修業年限為四年,學生按照教學計劃修滿所規定的學分后,可被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社會學概論、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關係、社會調查與方法、行政管理學、文教事業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秘書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英語(二)、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經濟學、非政府組織管理、行政法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統、畢業論文等。
公共事業
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