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不迫

漢語成語

徠從容不迫,漢語成語,拼音是cóng róng bù pò,意思是態度鎮靜,不慌不忙,從容鎮定。出自《舊唐書·劉世龍傳》。

注音資料


從容不迫
cóng róng bù pò

釋義


從容不迫
從容不迫
從容:不慌不忙,鎮靜;不迫:不急促。形容態度鎮靜,不慌不忙,從容鎮定。

出處


《詩經.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長民,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歸壹。

典故


莊子
莊子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的思想集道家思想之大成.莊子對名利非常淡泊,卻喜好沉思,對各種事物都有自已獨到的見解。一天,莊子和好友惠子同去濠水邊遊玩,只見不流緩緩,清澈見底,石縫之上,魚兒悠閑地擺動著美麗的尾鰭。莊子不由地讚歎說:你看這些魚兒出遊從容,在水裡多麼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反問道: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內心可你也不是魚,怎能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回答說:因為我到了濠水橋上,看見魚兒在從容不迫、自由自在地游,所以覺得魚很快樂。這時風在吹,鳥在飛,水在流,莊子和惠子在辯論著,小魚兒依然在從容不迫地悠遊。人如果想和魚兒一樣自由快樂,從容不迫,就需要身體和心理都健康,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健康的身心。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如:環境改變的速度順從人類急切匆匆的步伐,而不再順從大自然從容不迫的節奏。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鎮定自若、處之泰然、不動聲色、視若等閑、泰然自若、不慌不忙、沉著鎮定、慢條斯理、好整以暇、氣定神閑

反義詞

膽顫心驚、面無人色、驚慌失措、手足無措、如坐針氈、張皇失措、心慌意亂、膽戰心驚、手慌腳亂

例句


徠1.魏蘭《浙案紀略原序》:當其臨事之時,從容不迫,顏色不變,尤非庸常之輩所能及。
2.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回:內中就有使慣了竹筆,拿不上筆來的;也有怯官的,戰戰哆嗦畫不像樣的;竟有從容不迫,一揮而就的。包公在座上,往下細細留神觀看。
3.巴金《春》三一:惜乎高家子孫太不給你爭氣了,請你數一數高家究竟有幾個像樣的人!覺民從容不迫的嘲諷首,彷彿他自已並不是高家的子弟。
4.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必須要冷靜下來從容不迫的去面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