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交通圖考

唐代交通圖考

《唐代交通圖考 》是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嚴耕望。本書在廣泛引證各類史料基礎之上,按照區域分卷編排方式,考訂了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其中涉及交通路線、沿途的驛道、軍鎮、山川形勢、道里遠近等,考證結論都附繪製的地圖,以供讀者參閱和應用。

圖書信息


【作 者】嚴耕望撰
【叢書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
【形態項】10冊; 26cm
【讀秀號】000002081990
【出版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社, 1985
【ISBN號】F512.9
作 者:嚴耕望 撰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3-1
版 次:1頁 數:全六冊
字 數:
印刷時間:2007-3-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32547203
包 裝:精裝

內容簡介


《唐代交通圖考》封面
《唐代交通圖考》封面
本書為嚴耕望先生史學著作的代表作,頗受國內外史學界的推崇。本書考訂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以區域分 卷,按京都關內區、河隴磧西區、秦嶺仇池區、山劍滇黔區、河東河北區、河南淮南區分為6卷,以路線為篇,如長安洛陽驛道、長安太原驛道等路線,考論沿途所經州府軍鎮、館驛津梁、山川形勢、道里遠近,並及古迹詩篇,引證史料繁富,考訂詳核,每篇考論結果,皆繪製地圖,頗便讀者了解和應用。

學術成就


作為交通史斷代研究的成果,嚴耕望自謂“耗時四十年,文繁兩百萬”的巨制《唐代 交通圖考》(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83,1985年),堪稱具有經典意義的名著。其 成就在於以所論證的若干史實,描繪出了唐代交通的完整圖景,其中多有極其重要的發 現,然而又絕不僅僅是羅列有關交通的史料而已,對於交通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 的關係亦有透徹的論述。
《唐代交通圖考》是規模與價值均有空前之意義的交通史巨著。嚴耕望總結其研究所 獲超出事先所能相像者,列舉10例:1.“如松潘高原,向視為荒蕪絕境,人跡罕到;乃 其實,自漢末至南北朝以來,岷嶺、松潘草原即為西北河湟青海地區南通長江流域之一 要道。”2.“唐蕃兵爭之核心在河湟青海地區,蓋地形所限,兩國交通惟此為坦途也。故唐人於此極力經營,州軍鎮戍星羅弈布,前人皆蒙然莫辨。經此詳考,當時唐蕃兵爭 之形勢,使臣商貿之進出,皆得按圖指證。”3.“涼州(近武威)境域,兩宋以來,久陷 荒殘,但於唐世,實為繁榮大都會之一,驛道兩線東達長安,亦斑斑可考。其西所謂河 西走廊,遠通西域。其道雖早有經營,但前人於此仍多茫然,岑仲勉雲‘漢唐在玉門以 西未見驛傳之記載。’(註: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證》,中華書局,1962年,第3頁。 )此非一人之見也。乃其實,唐代驛傳之推行遠達安西(今庫車)、北庭(今孚遠)以西諸 屬國,唐代史志與唐人詩篇累累可考。而近代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所見,瓜州常樂( 今安西縣西)西通沙州(今敦煌)有南北兩道,及北通伊州(今哈密)大磧道,館驛名稱里 距皆一一詳明;西州(今吐魯番東七十里阿斯塔那南五里E89°40′·N42°50′)東西道 上館驛名稱可知者亦數逾十五,且北朝已置驛,不始於唐。”4.“長安北通河上三驛道,分達靈(今靈武南)、豐(今狼山、晏江間約N41°·E107°41′—50′)、勝(今托克托 西黃河南十二連城E111°·N40°13′)三州,豐州驛使通傳長安不過四日余,亦近中古 驛傳快捷之能事。而河上重鎮之天德軍(約E109°·N41°之西北,進烏梁素海東北水濱 ),其地望久不能詳,近亦準確知之。且賈耽所記天德軍東通雲中(今歸綏、托克托間) 之塞外道,為自古用兵之要,後人無能明之者,亦得據今圖,考故事,一一證之。”5. “唐與回紇邦交常睦,有豐州高闕(今狼山口E107°25′·N41°20′,或石蘭計口E107 °30′·N40°20′)、甘州居延海(約E103°30′·N42°30′)、庭州特羅堡子(今北塔 山南,約E90°30′·N45°稍南地區)三道相通。此三道今雖不能詳,但大要途程可曉。且回紇入唐先取鸊鵜泉入高闕至豐州,南下靈、夏(今白城子E108°50′·N38 °),后避吐蕃之逼,使臣商旅乃由高闕東行繞經天德、振武(今歸綏、呼和浩特),取 太原入長安,迂迴千餘里,是亦非研究者所能相像。”6.“東北邊塞,居庸(今關)、古 北(今古北口)、盧龍(東晉至唐道出青陘,蓋今青山口E118°35′·N40°25′)、渝關( 今山海關)四道並出,而取途不詳,今得歷歷指證。”7.“飛狐(E114°35′·N39°35 ′)之險,久著史冊,而關隘之要,因時代而轉移,中古北魏前期,尤為入塞第一要道,南北通使,君主南巡,皆所取途,朔代之雁門反居其次,此寓有經濟、歷史、地理之 意義,非一般讀史者所能相像得之。”8.“劍南邊區,諸道並出,而通南詔之青溪、石 門兩道為著,此《蠻書》已著錄者,前人考研,頗失粗疏,今皆詳為比證,事乃大明。 ”9.“雲南通安南交州之陸道,前人論者多家,皆以今紅河線當之;實則取葉榆河谷,今盤龍江。”以上所說,都是邊區交通形勢,關於內地交通,又有10.“長安、洛陽為 西東兩都,交通至繁,沿途館驛相次,榆柳蔭翳,軒騎翩翩,鈴鐸應和,固唐代之第一 大驛道也。以雲途程,必謂大抵與今隴海路相當,而實不然。自崤山以東,南取永寧( 今洛寧東北、三鄉鎮西北),東循洛水,與今道異,與漢以澠池、新安道為主者亦異。而兩都間計程八百餘里,置驛三十四五,今考其名號尚十得八九。他如長安太原道、洛 陽太原道、藍田武關道、駱穀道褒斜道金牛道、荊襄道、太行東麓走廓道等,館驛 名稱亦頗有可考者。凡此館驛多出於詩人之吟詠,而可考位其今地,亦出相像之外也。 ”嚴耕望還寫道:“此外如褒斜、陰平諸道之名實,洛南三關、太行八陘之通塞,黃河 關津之建置,永濟通渠之流程,三峽水運之興盛,大堤商貿之繁榮,渤海海運之發達,河套、代北水運之績效,以及東南沿海海運之萌芽,諸如此類殆難盡列。”(《唐代交 通圖考》第1冊,第3—5頁)。
《唐代交通圖考》是20世紀中國交通史研究的最突出成果,也是這一領域最值得稱羨 的學術成就,就對於以後中國交通史研究的影響而言,也成為學者公認的典範。“此書 已出版之五冊,每冊有若干篇,每篇研究一交通路線或一地區之交通路線。不但研究驛 道,次要之道路亦在研究之列。”誠如有的學者所說,“文中詳考道路之里程、沿途地 理形勢、物產、所經過之城市、鄉村、關隘、橋樑、驛站、寺廟等,甚至某處路旁有一 奇特之大樹,亦根據資料描述。並附論與該道路有關之歷史事件。”(廖伯源:《嚴耕 望傳》,《國史擬傳》第7輯,1998年6月)對於這部前後歷時半個世紀的大規模研究的 最終成果,學界以其工作條件和工作質量的對比,稱作“一個難以相像的奇迹”,以其 豐厚的學術內涵,譽為“傳之久遠的大著作”(《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紀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 )。《唐代交通圖考》的著述,對於有關資料的發掘採用,有“竭澤而漁”的稱譽。作 者曾經自認為此書是其“生平功力最深、論辯最繁之述作”,“諸凡正史、通鑒、政書、地書、別史、雜史、詩文、碑刻、佛藏、科技、雜著、類纂諸書,及考古資料,凡涉 及中古交通,不論片紙巨篇,搜錄詳密。”但是即使如此,嚴耕望依然誠懇地表示,“然問題不得其解者仍甚多,學術求精,固無際涯!如有同好,盼共商榷。”(《唐代交通 圖考》第1冊,第2—3頁)
中國交通史是一門新興的學問,許多方面的研究尚屬於拓荒階段,因而學者的辯議,新論的琢磨,都顯得尤為重要。即使如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這樣堪稱20世紀中國交 通史研究之豐碑的學術名著,因多種原因,其中也不無瑕疵。而關於作者本人對其中某 些結論受到批評時所表示的態度,又更有令人感動的故事。
嚴耕望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唐代交通圖考》出版前曾以論文形式發表,有些是以若干篇凝聚多年研究心得的學術論文作為階段性成果 的。這樣的專著具有堅實 深厚的學術根基。回顧中國交通史研究的歷程,應當肯定這一學科分支的基本構架,是 以一些具有厚重的科學內涵的重要的學術論文為基礎建立的。
大陸學者對其 中若干論點曾提出商榷意見。如李之勤《柳宗元的與唐代長安城附近的驛 道和驛館=(《西北歷史資料》1984年第1期)、知勤、肖珍《唐代儻駱道上的幾個驛館 》《(《人文雜誌》1984年第4期)、《唐代藍武道上的七盤嶺與韓公堆》(《西北歷史研 究》1987年號,三秦出版社,1989年)、《唐敬宗寶曆年間裴度重修的斜穀道及其所置 驛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年第3期),以及辛德勇《隋唐時期長安附近的陸路 交通》(《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4輯)等論文都對嚴耕望的有關結論提出異議。由 於當時兩岸學者學術交流條件方面的原因,學術對話受到限制。
據劉健明回憶,1995年9月,中國唐史學會在武漢召開第6屆年會,藍勇提交的論文涉 及對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山劍滇黔區》的評論。論文“肯定《圖考》為中 國歷史交通地理的經典之作,但指出有五處地方可以商榷”:1.《唐代交通圖考》認為 唐代牛尾驛是今永川長江邊的水驛,但藍勇認為是深處今永川內腹郵亭鋪的一陸驛;2. 《唐代交通圖考》認為唐代金牛道稅人場在今劍閣縣南,但藍勇認為應在廣元市南劍閣 縣北的石洞溝與大朝間;3.《唐代交通圖考》認為唐代開邊縣在今宜賓縣安邊鄉,藍勇 認為應在今雲南水富縣治大灘附近;4.《唐代交通圖考》認為唐代白崖城不在今紅崖,而在白崖,藍勇認為在今彌渡壩子(又稱紅崖平原,即明代的白崖),白崖包括紅崖平原 和白崖西北;5.《唐代交通圖考》認為秦漢至今,四川通雲南的主要通道是石門道和清 溪道,藍勇認為明代以來烏撤入蜀道的地位更重要。藍勇因有機會遍游中國西南部,他的論據主要是通過實地考察和文獻結合而提出的。藍勇的論文在最後還提出嚴耕望從 事唐代交通研究的不利因素有如下3種:1.“長期以來大陸與港台的學術交流不暢,雙 方多處於一種閉門造車的狀態。特別是港台學者往往對大陸學者的已有成果不夠了解,尤其是對大陸不斷出現的考古資料運用不夠”,“在嚴耕望對唐代西南交通論著中幾乎 沒有對考古資料的運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2.“由於交流條件的限制,很長一 段時間內港台學者不可能深入內地進行大量的徒步實地考察,這也是港台歷史地理研究 多停留於紙上談兵的原因。”3.“由於條件限制,嚴耕望主要參考的地圖為美國Operat ional Naviqation Chart H-ll、《申報館中國分省地圖》、《國防研究院地圖》、《 黎明公司中華民國全圖》,這些地圖不論是從比例尺大小、地名陳舊程度,還是標繪的 繁簡程度和準確程度來說都是與50年代以來大陸編繪的各種地圖存在差距,這也一定程 度上影響了其歷史交通地理的研究。”(藍勇:《第四卷 =,《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四卷品評=,《古代交通生態研究與實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健明將藍勇的論文寄交嚴耕望后,不久就收到回信。其中寫道:“藍的評語多能中 肯,值得參考。我寫圖考本自知道只能就古代文獻作一番仔細的整理研究,而不能親履 各地勘察為憾!這樣自必發生一些偏差,但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時 間都很有限,縱然能有機會走遍全國,而一個人之力也是不可能的,必得有公家或大的 團體來支持,組合一個團體做工作,而這些在我都談不到,只能獨力奮鬥,盡我所能而 已。海外與大陸國內隔絕,能看到國內人著作本極有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所以這 些弱點不難想像,即以藍所提到的三泉縣與牛尾驛,我寫作當時本已懷疑,但為資料所 限,又不能親履其地看看,自是無可如何。其實這類例子一定還相當不少,好在學問本 不是一個人的事,每個人只能盡其在我,儘可能做出自己的成績,以供大家參考,再做 進一步的工作。你如與藍通信,請代我謝謝他,並告訴他,若能就拙作再作一番補正工 夫,那是最好。”這是嚴耕望致劉健明的最後一封信,引錄者以為“信件異常珍貴”( 劉健明:《筆耕室受教記》,《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紀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知道信中內容的學者,無疑都會心生同感。從中我們不僅可以領會對待學 術探討和學術爭論的正確態度,體味到一種健康親和的學術空氣,也可以看到中國交通 史研究學者相互繼承,代有推進的學術形勢。如嚴耕望所說,交通現象往往“寓有經濟、歷史、地理之意義”。有的中國交通史研 究專著則並不局限於交通於經濟和政治的作用的研究,而比較重視交通的文化作用,這 樣研究角度,或許是值得肯定的。

目錄


目錄(詳見圖冊)
序言
凡例
第一卷 京都關內區
第二卷 河隴積西區
第三卷 秦嶺仇池區
第四卷 山劍滇黔區
第五卷 河東河北區
第六卷 河南淮南區
第七卷 江南嶺南區(存目)
第八卷 河運與海運(存目)
第九卷 交通制度(存目)
第十卷 綜結(存目)
附錄一 地望無考館驛錄(存目)
附錄二 唐代對外交通路線中文資料輯要(存目)
附錄三 引用書目
附錄四 成書後記(存目)
附錄五 綱文古地名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