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都護府
歷史遺跡
北庭都護府,是中國唐朝設立於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單位,管理區域東起伊吾,西至鹹海一帶,北抵額爾齊斯河到巴爾喀什湖一線,南至天山。
武周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轄境相當今阿爾泰山以西,鹹海以東,天山以北和巴里坤湖周圍地區。
北庭都護府,是我們新疆最古老的故城之一。
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作為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軍事權利。任命各級官吏,統率邊防守軍,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在這一帶都得以施行。這對維護國家的統一,鞏固西北邊防,發展中西交通,促進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積極意義。唐政府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設施,充分證明了安西和北庭兩都護府管轄的地區,歷史上是中國的領土。
唐長安二年(702年)析安西都護府置,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統轄伊、西、庭三州及天山以北西突厥諸羈縻府州,相當今阿爾泰山、巴里坤湖以西至鹹海(一說今裏海)一帶地區。八世紀中葉后,地為回紇、葛邏祿所有。貞元六年(790年),府治為吐蕃攻佔,北庭節度奔西州,不久亦為吐蕃所破。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無力西顧,將大批兵力調往內地,西域與內地聯繫遂被隔絕。北庭都護府孤懸塞外,堅持了三十五年之久。唐朝自公元702年設置都護府到公元791年都護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之後,北庭被回鶻人佔領,北庭地區在回鶻人經營下歷時三百餘年,宋代屬葛邏祿。
大都護府,大都護一人,從二品;副大都護一人,從三品;副都護二人,正四品上。(漢武帝開西域,安其種落三十六國,置使者、校尉以領護之。宣帝時,鄭吉為西域都護,始立幕府;都護之名,自吉始也。至章帝時,廢西域都護,令戊己校尉領之。魏、晉之間,有都護左·右軍、都護將軍之號,遂廢都護之名。皇朝永徽中,始置安南、安西大都護。景雲二年,又置單於都護。開元初,置北庭都護。今有單於副都護。)長史一人,正五品上;(漢宣帝置西域都護長史一人,自后不絕,今單幹則不置。)司馬一人,正五品下。(漢武帝置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各司馬二人;元帝置戊己校尉,亦置司馬一人,皆都護司馬之任也。)錄事參軍事一人,正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上;史二人。功曹參軍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二人;史二人。倉曹參軍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二人;史二人。戶曹參軍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三人;史三人;帳史一人。兵曹參軍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三人;史四人。法曹參軍事一人,正七品下;府三人;史四人。參軍事三人,正八品下。(單於唯有兵曹、蒼曹兩員。)
徠全盛時期,北庭都護府下轄金滿、輪台、蒲類三縣;瀚海、天山、伊吾三軍;以及鹽治州、鹽祿州、陰山州、大漠州、輪台州、金滿州、玄池州、哥系州、咽面州、金附州、西鹽州、東鹽州、叱勒州、迦瑟州、馮洛州和孤舒州等十六個羈縻州。
北庭都護府遺址
城池布局受唐長安城影響,分為內外兩城,城池為不規則長方形分佈,內城為全城的中心所在,位於外城中部略偏東北部,城牆周長3003米,官署多居其中。
外城規模較大,城牆周長4596米。外城之北還有低矮的羊馬城,內外城牆都有馬面、敵台、角樓和城門。外城北門還有瓮城,城外有天然河環繞成護城河,城牆的建築方式為夯築,高約5—7米,寬約7—8米北庭都護府遺址位於吉木薩爾縣北庭鎮境內,距縣城約12公里,有公路直通。
•萬方數據期刊論文從安西、北庭都護府的設置看唐朝對西域的治理-昌吉學院學報-2008(4)
•萬方數據期刊論文北庭都護府遊記-絲綢之路-2010(11)
•萬方數據期刊論文北庭副都護和守陽事迹考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