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肛瘺

兒童肛瘺

肛瘺。肛瘺是指肛管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又稱為“肛管直腸瘺”。

肛瘺是肛腸科一種常見疾病,它反覆發作的間隔時間並無規律,肛瘺是由於肛腸部位受到感染,由 肛竇炎等炎症引起,由內而外發病。

病因


關於嬰幼兒患肛瘺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小兒骶骨曲尚未形成,兩側坐骨結節距離較近,加上肛門內括約肌緊張度較弱,因此糞便容易直接壓迫肛管齒線處,肛竇粘膜易損傷、擦破,導致細菌入侵。
②小兒常因尿布 皮炎,刺激肛周皮膚,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形成肛周皮下膿腫與肛竇相通而形成肛瘺。
③新生兒,尤其是男孩受母體激素失調的影響,使皮脂腺分泌亢進,易引起肛門皮脂腺炎,感染后成肛周膿腫與肛竇相通。
④新生兒免疫功能不全,如新生兒生理性缺乏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等,因此容易發生肛周感染,形成肛瘺。
據國內外統計,嬰幼兒肛瘺在出生后6個月以內發病者佔小兒肛瘺的2/3;在生后3個月內發病率最高,其中生后1個月內發病者為最多見。男性多於女性,男性佔80%—90%,嬰幼兒肛瘺發病部位多在肛門兩側,瘺管多呈淺在、單純、垂直。複雜而瘺深的較少,有部分患兒未治可自愈,待成人後可再發。

感染因素


長沙肛泰專家指齣兒童肛瘺的感染因素:多發生在新生兒或小嬰兒,由於皮膚嬌嫩,抵抗力低,特別是肛門周圍的皮膚,經常受糞便的污染,肛門括約肌鬆弛,造成直腸、肛門粘膜外翻,更易受損。肛門局部感染或全身敗血症經血液循環感染,形成肛旁膿腫。膿腫形成之後,初期部位較深,僅引起病兒哭鬧或大便時不安,以後隨著膿腫的發展,膿腫穿透直腸周圍筋肉時,家長才在換尿布的過程中無意發現肛門周圍紅腫,外表很像一個癤子(女孩可發生一側大陰唇紅腫),最後,皮膚破潰,膿液流出。家長以為病該好了,誰知破潰的傷口很難真正的癒合,有時從疹口還溢出少量大便,這才知道已形成兒童肛瘺。

癥狀


長沙肛泰肛腸醫院專家指出:小兒肛瘺的主要癥狀是反覆自外口流出少量膿液,污染內褲;有時膿液刺激肛周皮膚,有瘙癢感。若外口暫時封閉,膿液積存,局部呈紅腫,則有脹痛,封閉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覆發作,可形成多個外口,相互溝通。如瘺管引流通暢,則局部無疼痛,僅有輕微發脹不適,患兒常不介意。

治療


根據肛門炎症、膿腫、瘺道三個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治療原則:
①當肛門周圍尚未形成膿腫,僅見皮下有炎症反應時;可採用保守治療,每日用溫開水坐浴2—3次,適當吃些抗生素,局部可用金黃如意膏外敷等消炎、消腫治療。
②如膿腫已形成,可切開排膿,預防反覆感染,由於距肛竇較近,可一次切至肛竇,可避免日後成肛瘺。
③多數小兒肛瘺,可隨發育生長自己癒合,所以一般不主張及時做根治手術,一旦肛瘺已形成,可等孩子稍大些,到5—10歲時再手術,可行瘺道切開術或掛線治療。如在肛門兩側同時存在兩個瘺道者,應分次行瘺道切開術,若採用掛線方法,可用膠線一次收緊即可。
相對而言,兒童肛瘺較少,但出生后3個月的嬰兒,以及未滿1周歲的幼兒,也常會出現肛門腫痛、化膿的情況。由於小兒肛瘺管道較為短淺,排膿后癥狀可很快減輕,並多數可自愈,部分患兒隨年齡增長而自愈,因此,一般主張不行手術治療。
對此,應對症處理,每日清潔肛門並坐浴,適當使用抗生素及外用藥膏,消炎消腫,控制和減少膿腫的發生,加速自愈。對反覆發作不能自愈的患兒,要擇期至能承受手術時,再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年齡以5~10歲為宜,對於低齡幼兒患該病的原因,以及自愈的原因,尚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