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節日風俗

廟會節日風俗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說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基本介紹


廟會習俗
廟會節日風俗
廟會節日風俗
上午八時左右,這裡早巳萬頭攢動了。門口遍布賣小吃的攤販,所賣小吃也與其它廟會大同小異。但是終究太早,生意還比較清淡。而最熱鬧的一幕卻是進山門時的“摸石猴兒”。觀門呈拱形(共三門,中間大,兩翼小),門的內圈系以一弧形石雕為飾。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傳說人們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癒。當然這純系無稽之談,但遊人則必欲摸之而後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兒”也就成為新正逛白雲觀的傳統節目了。長期經人們的撫摸,山門上彎窿般的石雕,別處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獨這個小猴兒被摸得鋥光瓦亮,特別逗人喜愛。進得門來,第一進院落中有三座石橋,但橋下無水。三座橋只開中間一個橋洞,洞中朝東西方向平分開,兩側各設一方桌,桌上有兩位道士分東西盤腿打坐——從早開山門起,一直坐到傍晚遊客散盡他們才能如釋重負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夠辛苦的了。他們是白雲觀的主要節目,也是過年廟會的主要財源之一“打金錢眼”的一對“活道具”。他們所坐的橋洞上端,東西各高懸一直徑約為兩尺、厚為三寸余的紙胎,上面糊以金紙的大金錢。金錢是用紅絨繩從南北兩端繃緊的,中孔內系一小銅鈴。在東西兩側橋畔,設有許多以現鈔兌換已不流通的制錢攤子(多為本觀道士經營),以一角錢兌換十個制錢。
遊客們即於兩側橋面上瞄準相距五米開外的金錢孔上的小銅鈴投擲。誰能打得准,把銅鈴打中打響,這一年他就會順順噹噹兒,事事如意。這就是著名的“打金錢眼”。因距離較遠,銅鈴又小,能打中者,純系偶然。不過人總是要試試“運氣”,即使花多少錢去兌換制錢也在所不惜。
繞橋后,再進一院落,即為“順星殿”。這裡是廟會中求籤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來自雲觀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並買一張讖圖,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趨吉避凶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