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星
正月初八制燈祭星的春節習俗
「為啥傳說人們能在這一天預知一年的運勢?」
順星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裡,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虔誠齋戒、誦咒燃燈,祭祀諸星(即順星),便會獲得諸星的垂佑。仕人加官進祿、商賈利增百倍;遇吉星祭之,有求遂意;遇凶星祭之,可免災厄。
順星又名 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后,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檻、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 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后,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后,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從唐代名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可以看到,在唐代以前,九月重陽登高已成為普遍的習俗。可是,梓潼人登高的習俗為什麼不是九月重陽,而是正月初八,這是什麼原因呢?馮應京在《月令廣記》中有“蜀人正月初八有春遊之習”的記載。梓潼人正月初八登高是否與此有關係?梓潼城西的長卿山,在唐代以前叫蠶婆山,山上有座蠶神廟,每年二月十五,凡是養蠶的農民都要到蠶婆山向蠶神燒香叩頭,祈求蠶神保佑蠶事順遂,蠶繭豐收。
《九域志》記載:“梓潼有蠶絲山,每上春七日,遠近士女多游於此,以祈蠶絲。”另據《史記》記載:“蠶婆即蠶從氏,她教民種桑養蠶。”人們感恩懷德,立廟塑像以資紀念。漢代的司馬相如(字長卿)見蠶婆山風景宜人,寺廟清靜幽雅,遂鑿石室,刻苦攻讀,成為有名的文學家。唐明皇幸蜀時遂命名為“長卿山”。
正月初八是“蠶過年”的日子。中國民間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別為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等人和動物的“年”,這些都和農事有關,人們希望六畜興旺,人丁平安,蠶事順遂。同時,梓潼中國民間還有一個傳統禁忌,正月初八蠶過年時婦女不能用針線。據說,如果這天用了針線,蠶的眼睛會瞎。剝去迷信的外衣,也可看出人們對蠶事的尊重。
從史料記載和民間傳統習俗來看,梓潼人正月初八登高是和“蜀人正月有春遊之習”有關,登高也是春遊。以前“春上七日”蠶農上蠶神廟“以祈蠶絲”,後來和初八蠶過年相結合,於是形成廟會。演變成正月初八登高(長卿山)的習俗。
解放前正月初八登高的人成千上萬,山上香火旺盛,有時還上演川戲,解放后曾中斷了一段時間。上個世紀90年代末,正月初八登高被梓潼人列為第一個法定地方節日,成為當地春節期間一道亮麗的節日風景。如今,正月登高已作為一項全民健身活動推廣開來,深受梓潼人喜歡。
順星
穀日節在當今時代還有意義嗎?我們認為,穀日節中所蘊涵的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值得繼承。民俗也是可以發展的,一成不變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在這個我們早已疏離了大自然、對農作物極其陌生的年代,重過穀日節,感受農業的重要、糧食的意義,對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當代人來說,特別是對孩子來說,還是很有價值的。
整理設計了以下節日活動供參考:
①觀谷
穀日節當日,全家離開城市來到鄉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紹基本農業知識,全家觀看各種越冬作物的長勢,讓小孩和大人一起親近農業,幫助孩子樹立尊重農業、農民、愛惜糧食的意識。在體驗的過程中,同時啟發小孩愛護生態環境的觀念。
在大春節期間,來到郊外田野,也是一種很好的休息遠足活動。
②食谷
返家后,由孩子親手製作一餐穀物晚餐給全家食用。如讓孩子親手和面蒸饅頭、親手製作麵條、親手淘米蒸飯、親手熬粥,大人只作必要的指導,而不要代替。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更真切的懂得糧食的珍貴,勞動的不易。
③養谷
城市生活節奏很快,人們難得親近一次自然。建議穀日節,全家赴花卉市場選購一些觀賞作物(市場有售,如“觀賞穀子”等)在家中栽培,一年四季悉心養護這種“作物”。
八仙節
中國民間取八字的讀音,將正月初八日演變成了敬八仙節。八仙即中國民間傳 說中的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強權,藐視富貴,經常深入民間,解危濟困,深受勞動人民喜歡。這一天,民間習慣備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