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召喚的結果 展開
召喚
國家一級演員
召喚,江蘇高郵人。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江蘇省民族樂團首席、獨奏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省音協音樂考級高級評委。 1972年生於江蘇高郵,六歲隨父習琴,后師從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馬友德、朱昌耀、歐景星老師。1990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曾隨團出訪俄羅斯、義大利、德國、奧地利等十多個國家以及港澳台地區。
召喚,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江蘇省民族樂團首席、獨奏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省音協音樂考級高級評委。 1972年生於江蘇高郵,六歲隨父習琴,后師從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馬友德、朱昌耀、歐景星老師。1990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
1997年、2001年兩度榮獲江蘇省民族器樂比賽一等獎,1999年榮獲江蘇省文化藝術“茉莉花獎”,第四屆江蘇省音樂舞蹈節二胡演奏金獎、“天華杯”全國青年二胡比賽二等獎。1999年在“江蘇省第一屆音樂新作品評獎”頒獎音樂會上首演二胡與交響樂隊《天山風情》。2002年參加“江蘇——二胡之鄉大型音樂會”,演奏二胡名曲《月夜》。曾在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文化藝術中心及高郵大劇院等地舉辦多場二胡獨奏音樂會。發表了《論江南風格樂曲中二胡演奏的揉弦特點》、《論民族樂隊中首席的作用》等多篇專業論文。並曾出版《流淌的旋律》、《二胡考級示範》等多張CD。
曾隨團出訪俄羅斯、義大利、德國、奧地利等十多個國家以及港、澳、台地區。
召喚(二胡演奏家)
“《梁祝》是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在排練間隙,召喚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為了切合這次晚會主題,《梁祝》這首樂曲的演奏,我曾經得到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老師的指點。這首精選版的《梁祝》更加突出了頌揚人間美好愛情的主題,還是很成功的!”
面對家鄉媒體的採訪,召喚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之情,他說:“我是從高郵走出去的,深受高郵傳統文化的影響,對高郵民歌更是有著特別的感情。”召喚說自己的成長與高郵民歌結下不解之緣,高郵是民歌之鄉,也是二胡之鄉,首先他要感謝高郵這片文化土壤對他的影響,更要把繼承和弘揚高郵二胡文化作為己任。
召喚認為,培養青少年對高郵民歌、二胡的興趣,讓青少年認識、喜愛、欣賞和參與其中,從而引起共鳴,是一種責任,也是歷史使命,文化部門應加大力度發掘和整理,讓高郵民歌、二胡進課堂、進社區、進鄉村,這樣才能保證繼承和發揚。
“從18歲我到南京求學后,我尤為關注家鄉的變化。”召喚告訴記者,他隨身帶的筆記本電腦里“今日高郵”網站收藏在首頁,每天都會抽出時間看看,家鄉的點點滴滴都能知曉。
現為江蘇省民族樂團首席、獨奏演員,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的召喚,雖然平時工作特別忙,但對家鄉的事特別熱心。“我本月2日從香港參加演出回來后,每天都抓緊時間跟毛老師綵排《梁祝》,之前的改編準備在兩個月前就開始了。高郵是二胡之鄉,我要把最美的二胡曲獻給家鄉!”
召喚(筆名):男,本名徐肇煥,六十年代出生於湖北潛江農村,一直在漂泊的生活中掙扎,即使經歷了歲月蹉跎和人生磨難,仍然懷揣著文學之夢筆耕不輟。曾在《北京文學》《長江文藝》《紅岩》《飛天》《時代文學》《四川文學》《雨花》《青海湖》《芳草》《佛山文藝》《南方周末》等發表文學作品六十餘萬字。有多篇散文被《散文選刊》《讀者》《中學生課外輔導教材》等選用。中篇小說《牛軛灣軼事》獲“全國鄉鎮小說徵文獎”,系列散文《鄉村事物》獲“2005年度《青海湖》提名獎”。
自“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有兩個傳統:一個是“啟蒙的文學”;一個是“文學的啟蒙”。前者以直面人生、反思歷史、與社會惡俗作鬥爭為價值向度,強調思想藝術的深刻性,並以是否與現代性同步作為衡量文學藝術的價值標準;後者則以構建現代漢語審美原則為宗旨,往往對中國本土文化採取溫和與親昵態度,遊離了所謂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常常依託民間風土人情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境界。(參看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我們看召喚的散文也好,小說也好,都應該可以歸入后一傳統,也就是說,可以劃歸“鄉土文學”這一範疇。當然,與之前的鄉土作家相比較,我們也不難看出,召喚的小說有繼承也有發展,與同時代的鄉土作家相比,召喚的文本也有其獨特的風格。僅就“發展”和“風格”而言,我們注意到作者似乎有意借鑒了西方現代主義乃至後現代主義的一些技法,諸如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等,同時力求在傳統文化,地方性知識,現代或後現代主義藝術技巧中獲得某種平衡,以適應自己的審美表述。譬如,在《蘆花白,蘆花飛》中那隻特有靈性近乎神明的狗——黑子。黑子的聰明似乎已經勝過了所有在場的人物,聰明得幾近於神妖。黑子成了返灣湖世界紛紜事務的協調者,成了明察秋毫的洞見者,成了善惡的先天評判員;還有那隻與主人別簍朝夕相處的烏梢蛇,別簍一死,也就隨之神秘地死亡了。這些都無不披上了一層魔幻的色彩和宿命感。而這些,我以為就是民間鄉土文化當中的神巫思維與西方魔幻現實主義絕妙連接。而中篇小說《南山一棵葵》則更多是用意識流手法講述一個棄嬰尋找養母葵花的故事,象徵鄉土文化的邊緣化與孱弱性,以及其文化子民不知所措,無所歸依的精神困惑。
遠行千里為圓文學夢
為了文學創作,他不遠千里來到攀枝花。懷著對大裂谷這片熱土的熱愛和感悟,他先後創作出了100多萬字的中短篇小說。他就是目前在攀枝花市被稱為小說創作領軍人物之一的攀枝花文學院簽約作家徐肇煥。
成為攀枝花簽約作家
一間2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裡,擺放著一台電腦、一個堆滿書籍的簡易書櫃、一張床和一些簡單的衣物,這就是作家徐肇煥的生活居所。
徐肇煥筆名召喚,1969年生於湖北潛江市,曾在潛江市某國有企業工作。
徐肇煥從小愛好文學創作,在潛江市曾創作出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被選為潛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企業改制后,徐肇煥成為了一個下崗職工。
下崗后的徐肇煥為了維繫生活和創作文學作品,先後來到重慶市和四川省南充市打工。雖然生活困苦,但他每日筆耕不輟,寫出了大量的散文和短篇小說。
2008年的一天,徐肇煥在網路上看到攀枝花市文聯文學院正在面向全國招聘簽約作家,頓時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希望。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他將自己的簡歷和作品寄到了攀枝花市文聯。沒想到,才幾天時間,就接到市文聯主席李平的電話,約他來攀枝花市見一面。
徐肇煥心裡又高興又擔心,高興終於有機會可以安心搞文學創作了,擔心不知道自己是否合乎攀枝花市文聯文學院的簽約標準。正在他猶豫之際,徐肇煥又先後接到李主席的兩次電話,通過電話交談,徐肇煥感受到了攀枝花市文聯文學院的情真意切,終於下定決心,離開南充市到攀枝花。通過面試,徐肇煥如願以償地成為了攀枝花市文聯文學院的簽約作家。
努力寫出好作品
“攀枝花市不僅陽光明媚,氣候宜人,而且這裡有最好的創作環境。”說起來到攀枝花后的感受,徐肇煥十分激動:“以前我要在打工的空隙中擠時間創作,現在市文聯給我提供了這麼好的環境,如果我再不寫出好的作品,就對不起人了。”
成為攀枝花市簽約作家后,徐肇煥在東區公山灣租了一間房屋住下,每天跑鄉下,熟悉攀枝花的人文環境、地理風貌,尋找創作靈感;下鄉期間,他採集了大量的素材,並寫出了一批質量較好的短篇小說和散文,先後發表在《北京文學》《四川文學》《長江文藝》《朔方》等文學刊物上。
2009年,徐肇煥的短篇小說《蘆花白蘆花飛》在第七期《朔方》文學雜誌上發表,得到了許多讀者的關注和好評,並被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文學選刊《小說選刊》第八期選用,隨後又被《中華文學選刊》第九期選用。
“這是攀枝花市作家的作品第一次被全國最權威的‘王牌’文學刊物選用。”市文聯副主席馮中雲告訴記者,簽約作家的模式讓徐肇煥獲得了成功。與此同時,我市的一批簽約作家也紛紛創作出了優秀的文學作品。
陋室雖小天地寬。徐肇煥取得成功后,引起了攀枝花各界的關注,他獲得了攀枝花市第六屆優秀青年作家獎。獎勵和榮譽紛沓而來,但他依然默默無聞。他說:“想要寫出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定要沉得下去,靜得下心。”
2011年,徐肇煥刊登在《朔方》文學雜誌上的短篇小說《半個月亮》再次被《中華文學選刊》選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進一步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目前,徐肇煥創作的長篇小說《黑喪鼓》也已經基本完成。
“攀枝花市給我提供了如此寬鬆的創作環境,我很感謝這篇熱土和攀枝花各級部門,我已經加入了攀枝花市作家協會和四川省作家協會。”徐肇煥笑著說:“現在,我已經是攀枝花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