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鵲嶺鎮
湖北省宜昌市轄鎮
鴉鵲嶺鎮歸屬湖北省宜昌市轄鎮,地處夷陵東大門。東與當陽市王店鎮交界,南與枝江市安福寺鎮接壤,西連猇亭、伍家崗區,北與龍泉鎮毗鄰,鎮域面積面積242.89平方千米(2017年),53364人(2017年),由1個社區和19行政村構成。
鴉鵲嶺鎮先後榮獲全國重點鎮、全省文明鄉鎮、全省百強鄉鎮、全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省絲竹樂之鄉等榮譽稱號。
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定居,繁衍生息。
鴉鵲嶺鎮地處夷陵與荊襄接壤咽喉要處,夷陵為春秋時楚地,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夷陵名始見於《國策》。
據《史記·楚世家》載: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278年),秦將白起伐楚,撥郢燒夷陵,楚徙於陳。又《史記·秦始皇本記》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改夷陵,置巫縣,屬南郡。西漢復置夷陵縣,仍屬南郡。
《文獻通考》又載:東漢時,夷陵縣屬宜都郡。《吳志·吳主傳》云: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
南北朝時期,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再改為夷陵。晉永寧年間(公元301年),置夷陵、宜昌,與夷道、佷山皆屬宜都郡。
宋,齊時仍屬宜都郡。梁改宜州,以後州、郡多變。
明弘治九年(1496年)鴉鵲嶺為夷陵州的轄區範圍,夷陵州東至當陽縣界一百九里的安福南鄉(即今鴉鵲嶺的轄區範圍之一)。
康熙八年(1669年)《夷陵州志》記載:鴉鵲嶺為夷陵州德智鄉。雍政十三年(1735年)改夷陵州為東湖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夷陵州為宜昌府,另置東湖縣。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改稱宜昌縣,先後屬荊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東湖縣誌》記載,鴉鵲嶺為東湖縣德智鄉以及廣仁鄉部分區域。清同治三年(1864年),《東湖縣誌》記載,鴉鵲嶺為德智鄉界嶺鋪。
傳說梅林寺常有喜雀(鵲)鬧梅,故改名為鴉鵲嶺。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民國19年(1930年)7月,遵省政府頒行區公所組織規程划全縣為五自治區,鴉鵲嶺屬宜昌縣第一區公所管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省政府頒布湖北省各縣行政區設置辦法,宜昌縣為四個區六鎮二十八鄉,第二區轄盤青鄉、峰溪鄉、龍泉鄉、高升前鄉、高升后鄉,鴉鵲嶺屬第二區管轄。
1949年3月,宜昌縣人民政府成立,設立10區。
1951年11月至1952年9月增加到14個區,鴉鵲嶺為宜昌縣第七區人民政府;
1955年2月,第六區(龍泉)中海雲、羅家畈、龍泉3個鄉併入第七區。
1956年5月,第七區與第八區合併為第五(土門埡)區,轄11個鄉。
1958年10月建立鴉鵲嶺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1年4月建立鴉鵲嶺區公所。
1975年10月撤區並社,建立鴉鵲嶺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4年2月撤銷人民公社、管理區建制,恢復鴉鵲嶺區公所,下設鄉人民政府。
1987年9月,撤區並鄉,建立鴉鵲嶺鎮人民政府,下設紅土、海雲、石橋、新場、長湖辦事處。
2003年辦事處撤銷,調整村組規模,由40個村、1個居委會合併組建19個村1個居委會。
2003年至今,雅鵲嶺鎮由1個社區和19行政村構成。
鴉鵲嶺居委會 | 梅林村 | 東山村 | 田畈村 | 童畈村 | 三合村 | 白河村 | 黃金堂村 | 雲台村 | 五龍村 |
梅店村 | 海雲村 | 鳳凰觀村 | 東西泉村 | 金和村 | 龍潭村 | 新場村 | 長湖村 | 長壽村 | 牧童村 |
東南最低處只有幾十米,是山川的接合處,“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夷陵地處長江幹流與支流黃柏河的交匯處,加之江中有葛洲壩居江而卧,北岸有平整的開闊地。
鴉鵲嶺地處江漢平原與鄂西山地的過渡地帶,丘陵佔50%,平地佔35%,水面佔15%。
鴉鵲嶺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9℃,冬季(月)平均氣溫4.7℃,極端最低氣溫零下8.6℃,極端最高氣溫41.4℃,全年無霜期約270天,一般在3—11月間。
鴉鵲嶺鎮南北長24.15公里,東西寬20.24公里,版土面積2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24229.11畝,基本農田面積103906.5畝,林業用地面積103527.85畝,水域面積28983.9畝,園地40132.2畝,交通用地6625.9畝,其它(包括城鎮,農村居民點,工礦公益事業等)用地面積25789.8畝,未利用土地面積34821.02畝。
鴉鵲嶺鎮境內土壤類型為水稻土、砂質輕壤土、山地紅壤土等,適宜種植水稻、油料、包穀、柑桔、豆類等作物。
鴉鵲嶺鎮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131.6毫米,年最高降水量1287.3毫米,年最低降水量566.5毫米,主導風向南風。
總人口 | 56089 |
男 | 29256 |
女 | 28102 |
家庭戶戶數 | 1687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5859 |
家庭戶男 | 28332 |
家庭戶女 | 27527 |
0-14歲(總) | 11722 |
0-14歲男 | 5985 |
0-14歲女 | 5737 |
15-64歲(總) | 40658 |
15-64歲男 | 20906 |
15-64歲女 | 19752 |
65歲及以上(總) | 4978 |
65歲及以上男 | 2365 |
65歲及以上女 | 2613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0983 |
鴉鵲嶺鎮除漢族民族外,還居住有土家、苗、滿、壯等民族。
2015年地方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363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6億元。
2014年,鴉鵲嶺鎮全年柑桔產量達到22.2萬噸、生豬出欄35萬頭、家禽出籠190萬隻。大力實施糧油高產示範創建工程,全年糧油產量達到6.2萬噸。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增加3933元。
蔬菜專業基地達600畝,全鎮蔬菜產量達15.7萬噸。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加快推進。全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8家,達到96家。
2015年,全鎮實現全地域工農業總產值150.5億元,規模工業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2億元。
截止2015年底,全鎮產值過十億元的企業達到2家,過億元的13家。稅收過千萬的企業2家、過500萬元的3家、過100萬元的5家。五年新增市場主體8370家,凈增規模工業企業11家累計達到23家,其中2015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3家。
2015年,鴉鵲嶺鎮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以上,限上商貿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以上,外貿出口增長10%。
2015年,鴉鵲嶺鎮共投資5000萬元,全面完成了梅林大道、桔鄉大道改造升級及綠化、路燈、紅綠燈、治安監控、管線下地等配套設施建設,成為省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樣板。
鴉鵲嶺投資6134萬元,鴉鵲嶺污水處理廠建成投入運行。垃圾填埋場征地拆遷全面完成。漢宜路集鎮段改造升級項目已完成規劃設計與財政評審等準備工作。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了佔地7000平方米的梅林文化活動廣場。衛生院醫療大樓、鴉鵲嶺農貿市場、鴉鵲嶺法庭等項目主體工程完工,喜洋洋公辦幼兒園建成開園。
鴉鵲嶺鎮貫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針,落實學生和校園安全管理措施,啟動實施了中心學校住宿生周末安全回家乘車營運補貼制度。
鴉鵲嶺鎮
全省文明鄉鎮
全省百強鄉鎮
全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全省絲竹樂之鄉
榮獲全國重點鎮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宜昌絲竹
宜昌絲竹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傳統,傳承至今已近二百年,歷經七代樂人。北宋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對當地民風民俗作了“臘市魚鹽朝暫合,淫祠簫鼓歲無休”的描述;著名文學家蘇軾也留有“廟前行人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的詩句。據清《東湖縣誌》(今夷陵區)載,宜昌風俗一般在“元宵張燈……鼓樂笙簫,遍遊街市”。
宜昌絲竹現有六十餘首樂曲,僅鴉鵲嶺一鎮就有六十多個樂班,七百餘樂人。常見曲目有《水龍吟》、《戲球》、《小起堂》、《小開門》、《客喪》等。
宜昌絲竹在民間長期演奏於婚喪嫁娶和民俗活動之中,主奏樂器為絲弦和竹管。該樂種的曲牌有明顯的絲竹曲牌特點,有以“一麴生五曲、五麴生七調”的曲牌派生法,同時還以起調畢曲音構成主導樂句貫穿全曲。宜昌絲竹曲調優美,表現細膩,加上打擊樂輕敲細打,往往給人以典雅、清新之感。其旋律則較為華麗,板式也較為規範,曲牌、小調與本地民歌交融形成特有的風格。
宜昌絲竹因傳承的斷層和藝人的老齡化使之走到消亡的邊緣,亟待搶救保護。
生態採摘節
原生態採摘;採摘科普,學生實踐活動到;隨手拍攝影比賽;垂釣比賽;親子燒烤露營活動;園內土地認養。
年豬節
通過殺年豬、吃血旺、圍火壠、抬格子、摘蔬菜、品民俗等系列活動,全面展示了鴉鵲嶺鎮休閑農業建設成效,廣泛推介了該鎮鄉村游精品線路,大力促進了農業與旅遊業的深度融合,為該鎮打造全市鄉村旅遊重要目的地夯實基礎。
鴉鵲嶺鎮推動三次產業融合引領發展,全域、全年休閑體驗、觀光旅遊態勢良好,全區第一家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宜昌龍潭村泉眼谷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落戶龍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