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區

湖北省宜昌市轄區

夷陵區,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長江西陵峽兩岸。夷陵區總面積3438.99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9個鎮、2個鄉,另轄2個鄉級單位。區人民政府駐地小溪塔街道辦。2020年,夷陵區常住總人口為560383人。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2001年3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昌縣,設立宜昌市夷陵區。7月28日,夷陵區正式成立。夷陵區內6條高速、3條國道、6條省道、國家南北向鐵路焦柳線和鴉宜徠鐵路。2017年10月,宜昌市夷陵區被國家農業部列為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2017年12月14日,夷陵區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2019年3月6日,夷陵區入選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019年11月18日,夷陵區入選“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夷陵區內有三峽人家、三峽大壩等旅遊景點。

2018年,夷陵區實現生產總值573.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67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325.44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86.28億元,增長9.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2.09:58.52:29.39調整為10.75:56.76:32.49,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1.3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1.7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3.10個百分點。

歷史沿革


夷陵區是巴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區境古屬荊州之域。
秦將白起所燒的”夷陵”,就是今宜昌市區的古稱。公元前278年”夷陵”地名始見於史,表明夷陵見諸於史至2010年已達2288年之久。
周朝,初為夔國地。
楚成王三十八年(前634年)楚滅夔,乃歸於楚並為其西疆邊防要地。”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於史。
秦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西漢置夷陵縣,屬南郡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夷陵縣屬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所立之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屬蜀由臨江郡所改之宜都郡。
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縣為西陵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改西陵縣為夷陵縣,屬宜都郡。
南北朝,宋、齊均名夷陵縣,屬宜都郡。上述郡治均在夷陵縣;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後周改陝州。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復夷陵縣,並改陝州為夷陵郡。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夷陵縣屬由夷陵郡所改之陝州,州、郡治均在夷陵縣。
宋朝,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夷陵縣屬由陝州所改之峽州。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屬由峽州所升之峽州路,州、路治均在夷陵。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取縣境,撤銷夷陵縣,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旋降峽州府為峽州,直隸湖廣行省。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
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並以原夷陵縣境立東湖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後隸屬於荊宜道、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縣城,縣城及近郊劃出設宜昌市;宜昌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專區,縣直機關仍設市內。
1970年7月,因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縣直機關從市內北遷小溪塔。
1975年,宜昌專區改稱宜昌地區,隸屬關係不變。
1992年4月始,宜昌縣隸屬於由宜昌地、市合併而成之宜昌市。
2001年7月28日,宜昌縣被撤銷,設立宜昌市夷陵區。
2001年3月22日,國務院(國函[2001]28號)批准同意:(1)撤銷宜昌縣,設立宜昌市夷陵區(7月30日正式實施),以原宜昌縣的行政區域(不包括土城鄉、橋邊鎮艾家鎮)為夷陵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小溪塔鎮。(2)將原宜昌縣的土城鄉、橋邊鎮、艾家鎮劃歸宜昌市點軍區管轄(7月28日正式移交)。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夷陵區在其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夷陵區,地處東經110°51′8″~111°39′30″,北緯30°32′33″~31°28′30″,東連遠安縣當陽,西鄰秭歸縣、興山,南抵枝江、長陽,北與保康接壤,南北長103公里,東西寬約77公里。

地理位置

夷陵區鄧村
夷陵區鄧村
夷陵區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東三面群山環抱,東南一面臨向平原,呈西北向東南梯級傾斜下降,高度相差懸殊。西北部山地的地形切割較劇,山巓密布,溝溪縱橫,主要由樟村坪、霧渡河、下堡坪、鄧村三斗坪等山地組成,面積1790.7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2.3%。其中,全區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123.7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6%;海拔800~1200米的中山地922.1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7%。區東南部丘陵區處于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主要由鴉鵲嶺、龍泉、小溪塔等丘陵崗地組成,海拔500米以下,面積1633.3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7.7%。其中西陵峽河谷區275.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8.03%。

氣候環境

夷陵區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夷陵區春季氣溫變幅大,冷暖交替頻繁,常有倒春寒天氣出現;夏季氣候日變化大,中午炎熱,早晚較涼爽,大旱時晝夜不回涼,雨量適中,雨熱同季,常有旱、澇、風、雹等災害性天氣;秋季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冷暖再次交替,降溫快,少雨多晴、天高氣爽;冬季氣溫下降快,乾燥少雨雪。年平均氣溫16.9℃,三峽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高於其他地區,南部低山丘陵地區次之,北部高山與半高山地區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平均下降0.6℃;1月最冷,7月最熱,小溪塔多年極端最高氣溫41.4℃。年平均日照1669.2小時,日照百分率37.7%;夏季多,冬季少,春秋兩季居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毫米之間。夷陵區西北山區、三峽河谷和江南地區是降雨最多地區,鴉鵲嶺、龍泉一帶為最少區;夏季降雨最多,佔全年降水總量的46%,春、秋、冬季分別佔25.2%、22.8%、6%;7月為降雨高峰期,佔全年降雨量的35%。多南風,次為東北風,西風最少。年平均無霜期271.9天,初霜日小溪塔12月3日、三峽地區12月1日、樟村坪11月15日,終霜日小溪塔3月5日、三峽地區3月2日、樟村坪4月5日。平均降雪日8天、積雪日4.9天,小溪塔最早初雪日11月12日、最遲終雪日4月7日。

土壤

夷陵區土壤大致分為7個大類,19個亞類,69個土屬,167個土種。
● 黃壤
黃壤分佈於西陵峽谷兩岸和西北山區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和丘陵,為濕潤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的地帶性土壤。土壤母質為花崗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白雲質灰岩、泥質頁岩、紫色砂岩和第四紀黃色粘土的風化物。土體表層黃色,心土層蠟黃色,土層厚37.7厘米。主要植被為松、杉、櫟、茶、橘和旱作物。
● 黃棕壤
黃棕壤分佈於海拔800~1500米以上的山地,為北亞熱帶的地帶性土壤。土壤母質為泥質頁岩、石灰岩、白雲岩、紅黃沙頁岩和第四紀粘土的風化物。土體呈黃棕色或紅棕色,土層厚37.7厘米,質地較粘重,易形成粘重緊實的心土層和粘盤層。植被類型以常綠落葉混交林為主。
● 山地棕壤
山地棕壤分佈於西部海拔1600~1800米的山中,為一種在多濕強烈風化淋溶條件下的土壤。土壤母質為花崗片麻岩、混合岩。土體表層灰白色,心土層鮮棕色或淺褐色,土層厚30~60厘米。主要植被以暗針闊葉混交林為主。
● 紫色土
紫色土分佈於東南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土壤母質為紫色岩的風化物。土體呈紫紅、紫紅棕、紫棕或紫暗棕,土層厚42.3厘米。主要植被為松、柏、栗及農作物。
● 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零星分佈於山丘地帶,為一種在亞熱帶和北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受風化和崩解碎片的礦質土壤。土壤母質為石灰岩、白雲質灰岩、泥灰岩礫岩等。土體呈暗灰棕或黃灰棕,土層厚42.6厘米。適宜種植禾穀、豆、薯類作物。
● 潮土
潮土零星分佈於長江和黃柏河等大小溪谷兩側的沖積台階地,土壤母質為近代河流沖積物。土層厚1~2米,有的厚達10米以上,而且多夾層,保水保肥性能好。適宜種植麥、油、豆、薯類作物。
● 水稻土
水稻土零星分佈於山丘、崗背和坡上,是人為的水耕熟化影響和培育的“人工土壤”。土壤母質為花崗片麻岩、石灰岩、白雲質灰岩、泥灰岩、砂岩和粘土等。土體呈白色、粉紅色、青色或藍色,土層厚27.4厘米,耕作層厚10~15厘米。主要種植麥、油、稻類作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6年,夷陵區發現礦產48種,佔全省已發現138種礦產的34.78%,佔全國總品種的28.07%。全區已探明40種礦產資源儲量,佔全國已探明礦產資源儲量礦種的29%。具有工業開採價值且已開發利用的有22個礦種,磷礦石墨礦硫鐵礦石英砂岩石灰石、白雲石、花崗石、大理石、透輝石、鎂橄欖石等以儲量大,其中,磷礦以品位高(P2O5含量30%以上)、儲量大著稱,石墨礦以品位高(固定炭含量高達13%)、鱗片大居亞洲前列。

土地資源

截至2016年,夷陵區土壤大致分為7個大類,19個亞類,69個土屬,167個土種。①黃壤。分佈於西陵峽谷兩岸和西北山區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和丘陵,為濕潤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的地帶性土壤。土壤母質為花崗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白雲質灰岩、泥質頁岩、紫色砂岩和第四紀黃色粘土的風化物。土體表層黃色,心土層蠟黃色,土層厚37.7厘米。主要植被為松、杉、櫟、茶、橘和旱作物。②黃棕壤。分佈於海拔800~1500米以上的山地,為北亞熱帶的地帶性土壤。土壤母質為泥質頁岩、石灰岩、白雲岩、紅黃沙頁岩和第四紀粘土的風化物。土體呈黃棕色或紅棕色,土層厚37.7厘米,質地較粘重,易形成粘重緊實的心土層和粘盤層。植被類型以常綠落葉混交林為主。③山地棕壤。分佈於西部海拔1600~1800米的山中,為一種在多濕強烈風化淋溶條件下的土壤。土壤母質為花崗片麻岩、混合岩。土體表層灰白色,心土層鮮棕色或淺褐色,土層厚30~60厘米。主要植被以暗針闊葉混交林為主。④紫色土。分佈於東南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土壤母質為紫色岩的風化物。土體呈紫紅、紫紅棕、紫棕或紫暗棕,土層厚42.3厘米。主要植被為松、柏、栗及農作物。⑤石灰岩土。零星分佈於山丘地帶,為一種在亞熱帶和北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受風化和崩解碎片的礦質土壤。土壤母質為石灰岩、白雲質灰岩、泥灰岩和礫岩等。土體呈暗灰棕或黃灰棕,土層厚42.6厘米。適宜種植禾穀、豆、薯類作物。⑥潮土。零星分佈於長江和黃柏河等大小溪谷兩側的沖積台階地,土壤母質為近代河流沖積物。土層厚1~2米,有的厚達10米以上,而且多夾層,⑦水稻土。零星分佈於山丘、崗背和坡上,是人為的水耕熟化影響和培育的“人工土壤”。土壤母質為花崗片麻岩、石灰岩、白雲質灰岩、泥灰岩、砂岩和粘土等。土體呈白色、粉紅色、青色或藍色,土層厚27.4厘米,耕作層厚10~15厘米。主要種植麥、油、稻類作物。

動物資源

截至2016年,夷陵區有野生動物(不含魚綱)4綱29目82科29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綱17科41種,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綱17目40科76種。野生動物中,獸綱9目26科63種,主要有果子狸、野豬、豹貓小麂、毛冠鹿、黃鼬、華南兔鼬獾豬獾狗獾、松鼠、鼯鼠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林麝、豹、獼猴、穿山甲、黑熊水獺、黃喉貂、大靈貓、小靈貓、鬣羚、斑羚等;鳥綱有16目38科183種,主要有鴛鴦、灰雁、環頸雉、白冠長尾雉、紅腹角稚、樹鷚、黑枕黃鸝、褐河鳥、柳鶯、蘭翡翠、崔牲子、鷂、鵠、鵪鶉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金雕、鴛鴦、紅腹錦雞、紅腹角雉、冠長尾雉、勺雞、紅翅綠鳩以及眾多的鷹、鴞類等;兩棲綱有2目8科22種,主要有大鯢、巫山北鯢、蟾蜍、中國林蛙、黑斑側褶蛙、棘腹蛙、棘胸蛙、雙團棘胸蛙、沼蛙、澤蛙、無斑雨蛙、斑腿泛樹蛙、花姬蛙等,其中大鯢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爬行綱有2目10科29種,有龜、鱉、草綠龍蜥、盲蛇、玉斑錦蛇、王錦蛇、黑眉錦蛇、滑鼠蛇、烏梢蛇、銀環蛇、尖吻蝮等。夷陵區水產品中魚類有35科、138種。主要為中華鱘胭脂魚、長尾鮠、大口鯰、黃顙、黃鱔、泥鰍、銀魚等。其中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胭脂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植物資源

截至2016年,夷陵區有植物2500餘種,其中種子植物120科450屬1200種。按所含種數排列的前15個優勢科分別為薔薇科菊科百合科豆科禾本科虎耳草科忍冬科殼斗科毛茛科蓼科、樟科、玄參科、石竹科、唇形科、景天科,加上較大的樺木科、金縷梅科、四照花科、衛矛科等,構成植被的主要成份;按所含種數排列的前15個優勢屬為蓼屬、景天屬、懸鉤子屬、堇菜屬、櫟屬李屬、槭屬、莢迷屬、冬青屬、構屬、薔薇屬、山胡椒屬、木姜子屬、鳳仙花屬、衛矛屬。境內還保存著一批古老的孑遺植物金錢槭、連香樹珙桐水青樹領春木香果樹化香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有紅豆杉、珙桐2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連香樹、樟樹、楠木、水青樹、香果樹、鵝掌楸紅椿櫸樹等8種。人工栽培的珍稀植物有銀杏(Ⅰ級)、杜仲(Ⅱ級)、厚朴(Ⅱ級)、喜樹(Ⅱ級)等。
夷陵區藥材有7類256科1104種,其中植物藥材213種。主要有天麻黃姜柴胡麥冬橘梗金銀花尾參百合、杜仲、棗皮、銀杏、何首烏生地白朮白芍伏苓黃蓮、葯菊、薄荷、魚腥草、柴蘇等。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夷陵區轄1個街道、9個鎮、2個鄉。政府駐地小溪塔街道辦事處。
轄區詳情
小溪塔街道樟村坪鎮霧渡河鎮分鄉鎮太平溪鎮
三斗坪鎮樂天溪鎮龍泉鎮鴉鵲嶺鎮黃花鎮
下堡坪鄉鄧村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區常住人口為520186人(含三峽壩區紅線內1500人)。全區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166957戶。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1.37下降為106.8。
2017年,夷陵區戶籍總人口為521481人,比上年末減少1180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69094人,佔總人口比重為32.43%。全年出生人口5089人,出生率為9.16‰;死亡人口2928人,死亡率為5.84‰;自然增長率為3.32‰。
2021年6月30日,宜昌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夷陵區常住總人口為560383人。

民族

截至2014年,夷陵區主體民族為漢族,少數民族有苗族,土家族回族,滿族,壯族等民族。

經濟


2017年,夷陵區實現生產總值55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7.45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26.43億元,下降2.3%;第三產業增加值163.98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11.44:60.95:27.61調整為12.09:58.52:29.39,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上升0.6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2.4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1.78個百分點。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4383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21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45%。

第一產業

2017年,夷陵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1210公頃,下降0.61%;油料播種面積13200公頃,下降2.53%;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24086公頃,下降2.37%;柑桔種植面積21327公頃,下降11.62%;茶葉種植面積15600公頃,增加1.35%。
全年糧食總產量19.68萬噸,比上年增加1.63%;油料總產量3.18萬噸,增長2.74%;蔬菜及食用菌總產量77萬噸,增長0.66%;水果總產量61.38萬噸,下降11.92%,其中柑桔產量60.56萬噸,下降12.20%;茶葉總產量2.44萬噸,增長6.6%。
全年肉類總產量81961噸,比上年增長1.78%。其中,豬肉產量71500噸,增長0.7%;牛肉產量769噸,增長14.78%;羊肉產量1788噸,增長7.91%;禽肉產量7904噸,增長9.82%。年末生豬存欄51.78萬頭,下降9.73%;生豬出欄89.34萬頭,增長6.87%。禽蛋產量6026噸,增長31.51%。生牛奶產量12651噸,下降41.61%。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027公頃。主要林產品產量分別是:核桃2000噸,板栗2200噸,實際採伐林木20020.96立方米。
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2402公頃,占常用耕地面積的36.99%;旱澇保收面積14259公頃,占常用耕地面積的42.52%。

第二產業

2017年,夷陵區規模以上工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97.29億元,增長3.1%。分經濟類型看,集體企業工業產值6.9億元,增長25.0%;股份制企業工業產值344.36億元,增長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46.03億元,增長22.2%。分門類看,採礦業產值62.09億元,下降10.2%;製造業產值333.97億元,增長6.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產值1.23億元,下降40.5%。
2017年,夷陵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80.91億元,實現利潤9.25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9.94億元。
2017年,夷陵區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73家,全年完成總產值111.85億元,同比下降4.2%。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5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54萬平方米。
2017年,夷陵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9.64億元,比上年增長51.2%。其中,住宅投資13.67億元,辦公樓投資0.08億元,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49億元

第三產業

2017年,夷陵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5.91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限額以上零售額為78.75億元,下降2.1%。
2017年,夷陵區共完成外貿出口總額10302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1.6%;實際利用外資711萬美元,比上年下降77.8%。
截至2017年末,夷陵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91.11億元,比年初增加52.10億元,增長15.4%;各項貸款餘額312.49億元,比年初增加44.21億元,增長16.5%。
2017年,夷陵區完成交通建設投資21.99億元,比上年增長40.7%。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383千米,等級公路達到3826千米。全區行政村通公路比重100%,行政村客運班車開通率100%。全年公路旅客周轉量69445萬人千米,公路貨物周轉量335937萬噸千米。
2017年,夷陵區郵政完成業務收入8500萬元,增長18.1%,電訊業務收入(電信、移動、聯通)33355萬元。全區固定電話用戶5.0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44.76萬戶,網際網路用戶9.73萬戶。
2017年,夷陵區接待中外遊客1479.2萬人次,增長19.0%。實現旅遊門票收入4.70億元,增長12.4%;旅遊綜合收入164.75億元,增長15.2%。

文化


夷陵區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
夷陵區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等級名稱位置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吳家灣跨越遺址龍泉鎮香煙寺村三組
楊繼平烈士墓樂天溪鎮樂天溪六組
鄭家洞子鄧村鄉常家埡村四組
箭樓子霧渡河鎮小廟村三組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落日坪遺址分鄉鎮大中壩村一組
后渡河遺址分鄉鎮大中壩村四組
童家台遺址龍泉鎮宋家嘴四組
龍門石橋黃花鎮黃花村五組
兩河口古道黃花鎮黃花村六組
樂天溪烈士紀念碑樂天溪鎮蓮沱村三組
大墳嶺墓群樂天溪鎮下岸溪村六組
西庄灣民居黃花鎮香龍山村七組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圓通禪寺分鄉鎮界嶺村七組
楊嶺頭古兵寨群黃花鎮聶家河村一組
新坪小懸棺黃花鎮新坪村一組
南邊古民居黃花鎮南邊村七組
盤古廟太平溪鎮古村坪村三組
望家祠堂太平溪鎮伍相廟社區高峽大道89號
風埡山洞小溪塔街道姜家灣村一組
石牌抗戰遺址三斗坪鎮石牌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陵廟三斗坪鎮黃陵廟村一組
楊家灣老屋三斗坪鎮東嶽廟村一組(三峽壩區紅線內)

交通


夷陵區有6條高速、3條國道、6條省道、國家南北向鐵路焦柳線和鴉宜鐵路在鴉鵲嶺在這交匯。
夷陵區擁有客運企業15家(其中,旅遊企業3家,班線客運企業10家,計程車企業2家),客運線路166條(其中,跨省線路0條,市級2條、縣際11條、縣內153條),擁有客運車輛340輛11999座、計程車180輛(其中,130輛X牌計程車在夷陵區運營,其餘50輛T牌計程車在宜昌市範圍內運營);危險化學品運輸企業7家,維修企業581家(其中,一類16家,二類28家),2個二級客運站,5所駕駛員培訓學校,報名點39家;公交線路26條。
夷陵區擁水域範圍包括長江幹線48.7千米(水上安全監管職能歸三峽海事局管轄)、黃柏河支流9.5千米及西北口、尚家河、官莊、沙坪、湯渡河5座大中型水庫。全區擁有自然岸線106.1千米,其中長江幹線81.4千米,支流岸線24.7千米。全區現有有船鄉(鎮、開發區)8個,客(汽)渡口17處(長江沿線12處,支流水庫5處),水運企業6家(其中客運3家,貨運3家),持證港埠企業4家,持證船舶51艘,其中:客渡船28艘、駁船1艘、拖輪1艘、普通客船8艘、貨船13艘。
截至2017年末,夷陵區公路通車總里程4237.186千米(實際通車里程約5000千米)、路網密度123.75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44.975千米(含在建)、一級公路67.832千米、二級公路433.074千米、三級公路23.569千米、四級公路3155.831千米、等外公路556.88千米。

社會


科技

截至2017年,夷陵區共獎勵科技成果38項,申報發明專利286件,專利申請總量達到687件。爭取上級科技項目資金近456萬元,區級科技三項經費投入突破7393萬元。全區高新技術製造業企業達到6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47家,擁有高新技術產品154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0.42億元,同比增長0.9%。

教育

截至2017年,夷陵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普通初中16所,小學3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37103人,其中,普通高中5930人,普通初中10236人,小學20937人。全區小學入學率100%,適齡少年初中階段入學率100%,小學鞏固率100%,初中三年鞏固率100%。全區共有幼兒園76所,在園兒童11981人。全區在冊教職工3268人。各類學校校園佔地面積134.80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60.19萬平方米。全區高考文理科上本科線1529人,上線率74.7%。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夷陵區擁有各類文化事業機構19個,其中博物館4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2個,文物管理機構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18.60萬冊,全年共借閱圖書15.87萬冊次。

醫療

截至2017年,夷陵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66個,其中醫院7個,鄉鎮衛生院12個,門診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6個,診所(個體)103個,村衛生室22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全區衛生技術人員302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909人,註冊護士1167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459張,其中醫院1372張,鄉鎮衛生院927張,保健院160張。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夷陵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2.15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22.27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65萬人,參保率99.99%;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1.56萬人,參保率99.99%;參加失業保險3.72萬人。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落實城鎮居民低保3669人,農村居民低保12191人。
2017年,夷陵區新增城鎮就業14383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21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45%。

旅遊


三峽人家
夷陵區風景
夷陵區風景
三峽人家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核心景區,是湖北鄂西生態旅遊圈的核心示範區。
三峽人家位於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中間,依託西陵峽百里畫廊,融合了地質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峽江文化、抗戰軍事文化珠。
西陵峽口
西陵峽口風景區位於宜昌市西郊,距宜昌市中心4公里,離三峽國際機場20公里,與宜昌市火車站相隔5公里,是4A級風景區。
西塞國森林公園
宜昌西塞國森林公園位於湖北三峽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鎮境內,隸屬國有樟村坪林場。宜昌西塞國森林公園有8000公頃原始森林。
中華鱘魚館
中華鱘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名錄,是地球上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有”國寶活化石”之稱。中華鱘是大型洄遊性魚類,生在長江里,長在海洋中,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的金沙江產卵繁殖。
三峽景區
長江三峽位於長江上游渝鄂川界處,跨重慶市的奉節、巫山和湖北省的巴東、秭歸、宜昌五縣和宜昌市。景區西起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2千米。兩岸因燕山運動褶皺隆升的巫山、黃陵廟和八面山山地,由於長江強烈切穿,形成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大峽及大寧河寬谷、香溪寬谷,總稱為長江三峽。
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位於宜昌市三斗坪,全長2309米,壩頂海拔高程185米,相當於60層左右的高樓,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左岸大壩長1600多米。
懸棺風景區
曉峰懸棺距今2300多年,位於夷陵區黃花鎮新坪村一組,是古代眾多少數民族中葬俗之一,為當今世人考察巴人的起源提供了強有力的歷史佐證。懸棺懸於離地面175米、距山頂180米的絕壁洞穴之中。因宜巴高速公路的修建,曉峰懸棺已經停止開放。
燈影峽(明月峽)
燈影峽,又名”明月峽”,位於東距南津關約10公里的廟南與石牌之間。
黃陵廟
黃陵廟,古稱黃牛廟,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陵廟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用以祭祀黃牛助禹開江治水的千古功德。黃陵廟主體建築禹王殿建於明萬曆46年,中國規模內,保存最好的禹王紀念建築物。殿內兩根金絲楠木柱上,遺留有公元1870年長江特大洪水痕迹,為長江葛洲壩和三峽大壩興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據。禹王殿右側武侯祠內長有一株鐵樹,據說是諸葛亮入蜀時親手所栽,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1700多歲。
崆峒峽
崆峒峽在西陵峽牛肝馬肺峽東2.5公里,處於秭歸縣之廟河與黑岩子之間,全長2.5公里。
南津關大峽谷探險旅遊區
南津關位於三峽東口,是西陵峽的終點。。南津關大峽谷長18公里,寬3~50米,兩岸峭壁高100至350米。
神女峰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於巫山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大江北岸,是巫山十二峰之一。
西陵峽
西陵峽西起姊歸縣香溪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地處宜昌長江三峽東口,為”川鄂咽喉”。
香溪景區
香溪位於西陵峽口長江北岸,距重慶市區572千米。發源於湖北省神農架騾馬店,流經興山、秭歸兩縣。香溪河口距三峽壩址三斗坪31公里。三峽大壩修建后,水庫回水升高,香溪的回水將抬升到興山城附近。
大老嶺
大老嶺位於長江西陵峽北岸的叢山深處,地跨宜昌縣、秭歸縣、興山縣三縣交界部位,總面積64平方公里,其中有26平方公里為原始森林保護區。

代表人物


歐陽修,宋景佑三年(1036)五月,朝廷大臣范仲淹由於直言諫事被貶,身為宣德郎的歐陽修為之鳴不平,因此也被貶夷陵縣令。
文安之,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永明王拜為東閣大學士(宰相)。
馮漢驥(1899—1977),1936年獲人類學哲學博士,1962年,他完成了《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的編寫,該書於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王定安(1833——1898)字鼎丞,曾任山西冀寧水利驛傳道署、山西布政使。
沈剛伯(1896~1977),譜名大烈,字汝潛,,1946年到南京中央政治學校(1947年改名政治大學)任教,仍在中央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后在國立編譯館工作。
貓膩(1977~)起點中文網白金作家,湖北夷陵人,其作品《朱雀記》獲得2007年新浪原創文學獎玄幻類金獎。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夷陵區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2019年12月,夷陵區入選2019年全國百強區。
2020年3月,入選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0年6月,夷陵區入選第二批“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排名第88位。
2020年12月,入選“2020年全國百強新城區”,排名第84位。
2021年1月14日,入選“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
2021年1月18日,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
2021年4月12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表揚為2020年“與愛同行惠游湖北”活動先進縣、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