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逍遙津的結果 展開

逍遙津

高慶奎創作的京劇

《逍遙津》又名《白逼宮》,京劇傳統劇目,是京劇四大鬚生高慶奎的代表作之一。秦腔、豫劇該劇目。劇情:漢獻帝因曹操權勢日重,與伏後計議,派內侍給後父伏完送去血詔,囑約孫權、劉備為外應以鋤曹。

作品內容


京劇《逍遙津》漢獻帝
京劇《逍遙津》漢獻帝
漢獻帝劉協因曹操權勢日重,與伏後計議,派內侍穆順給後父伏完送去血詔,囑約孫權、劉備為外應以鋤曹。曹操從穆順的髮髻中搜出密書,帶劍入宮,命華歆把伏后亂棒打死,還鴆殺了伏后的兩個兒子,殺了伏完及穆順的全家。此劇名曰“逍遙津”,實則如今的傳本已與此三字沒有關聯。逍遙津是安徽合肥的一個地名,老劇本前面有一段張遼大戰孫權於逍遙津的情節,故得此名,沿用至今,淵源流傳。

作品鑒賞


劇中有兩段唱頗為著名,現做簡要分析。
先是一段[西皮導板、原板轉快板、散板]唱腔,出現在漢獻帝被曹操威脅逼迫,忍無可忍,回宮與伏後計議,起草詔書。這段唱腔表現了獻帝的急迫和激昂的情緒,節奏和尺寸都很緊湊。應該說,這段唱的唱詞寫得很差,拖泥帶水且用詞極不講究,比如“含悲忍淚草詔寫,手提羊毫寫根苗。上寫曉諭眾卿曉,各路諸侯聽根苗”這幾句,連續兩句以“根苗”二字的收尾和第三句的接連兩個“曉”字以及三個重複的“寫”字,這樣的格式均為文本創作中所禁忌。但是,這段唱的板式設計極為得體,情緒的把握非常準確和適度,激憤又不張揚,聽起來雖不長但很過癮。我想,這樣的詞曲“矛盾”在許多京劇傳統戲中是個通病,問題是,流傳下來的往往是“唯曲至上”的段子,唱詞反倒成了其次,此中原由值得體味,尤其在現今的創作走勢中。
劇中久負盛名的一個唱段是後面的大段[二黃]唱腔,獻帝在伏后被打死後攜二皇子憂居宮院,這段唱凄楚、哀傷而又激憤異常,格式上由於以長達十一句的“欺寡人”的排比為中心,所以顯得格律規整,儘管為“湊數”也出現了如“犯人受罪”和“犯人發配”這樣的重複。同樣,此段唱腔的結構設置更是值得稱道的,幾乎是每句都精雕細刻,不同凡響,堪稱京劇老生聲腔藝術之典範。
第一句:粗略統計,只這一句導板,用時大概在2分30秒左右,時而如雲繞霧間,時而似雨落枝頭,時而若江潮洶湧稍縱即平,時而仿潰堤決口浪底翻沙,絲毫沒有沉繁的感覺,如此,所謂“一句話唱半天”的說法就是偏見了,只要你能坐下來細品這段《逍遙津》。
第二句的[回龍],尾字的處理又是一妙:京劇大部分的回龍腔都是甩出去的,通常形成劇場中爆棚之效,而這裡,反其道而行,“悲”字不是唱出而是“噴”出,氣口有力,適時收腔,真有心肺氣炸的感覺。
第三句始轉為原板,“曹孟德”三字的裝飾音“裝飾”起漢獻帝的刻骨之恨,飲恨的感覺油然而生,“與伏后”的後面用一個“哇”的虛詞,使聽者感覺出漢獻帝對事態發展的懊惱和失望。
第四句的“不”字向下頓以及“相隨”二字的低回拖腔都把人物此時的心態表現的十分準確,尤其是接下來一句的“年歲小”的“小”字,在婉轉的低腔中刻畫出一位懦弱帝王的憐子之情。
轉入[慢板]后的“牙根咬碎”,“根”字的鼻音和“咬”字的一唱三嘆,這時的唱腔已經完全融入了人物的當時情境和心態,唱而非唱了。
在後面大段的排比處理得規範而相對平靜,無論是從唱段結構上看,還是人物思緒上講,此時的平靜即是必須的,也是合理的,恰如其分地表達出漢獻帝的無奈慨嘆,至[垛板],終於又樹欲靜而風不平,“回歸”的音域跳躍明顯,激憤再起,只一瞬,“殘兵敗隊”的[散板]讓人聽出了“絕望”的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