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姆-3防空導彈
攔截中低空飛機的全天候近程地空導彈
薩姆-3防空導彈(英文:SA-3 Surface-to-Air Missile ,又稱:S-125防空導彈,北約代號:SA-3 Goa,綽號譯文:果阿),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金剛石”中央設計局研製的一種用於攔截中低空飛機的全天候近程地空導彈。該導彈是第二代地空導彈,又名“小羚羊” ,在印度被稱為“帕朝拉”或是“伯朝拉”。
該導彈屬於中程、中低空導彈系統,用於攔截中低空的各類來襲飛機,作為要低防空和野戰防空,也可以用於射擊地面目標和水面目標。除射程略小外,該導彈的主要技術性能與美國的霍克導彈系統類似。
薩姆-3防空導彈系統從1956年開始研製,1959年樣彈試驗,1961年開始裝備蘇聯部隊和華沙條約組織國家,並出口中東國家,多次在局部戰爭中應用。
薩姆-3防空導彈
薩姆-3防空導彈結構線圖
薩姆-3防空導彈與 S-75 相比,系統注重提高打擊中低空目標的能力,其最大特點是採用了四聯裝導彈發射架,一個薩姆-3導彈營配備 4 座這樣的發射架,這樣一來一次最多可以發射 16 枚導彈,之前一個 S-75 導彈營一次只能發射 6 枚導彈;導彈本身也由原先的固體燃料助推器+液體燃料主發動機改為固體燃料助推器+固體燃料主發動機;這樣一來其抗擊多目標進攻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有很大提高。薩姆-3使用的 SNR-125“低擊”制導雷達基本沿用了 SNR-75“扇歌”制導雷達的工作原理,採用角度分辯率高但孔徑小的的金屬聚焦天線(路易斯天線),但為了適應跟蹤低空目標的要求,把原先的“一橫一縱”改成了“八字鬍”,只接收信號但不發射信號,截獲/照射雷達的信號發射天線放在中間,上面是制導指令發射天線。
薩姆-3防空導彈彈頭採用破片殺傷方式,破片數量可達到3670塊,4枚導彈齊射可形成15000多塊碎片。其導彈發射架為固定式,4聯裝,作戰中一般採取2發射擊一個目標,制導系統可同時射擊2個目標。
薩姆-3防空導彈系統作為遠程防中、高空導彈S-75M系統的補充,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如保衛城市、機場、工業基地等),50年代未開始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每團下轄3個火力營、一個技術保障營和一個團部連。火力營是基本火力單位,它有4部雙聯裝發射架、一部制導雷達、一套供電設備和一輛機動修理車。此外還配有一部II-15(或II-12)目標指示雷達。
薩姆-3防空導彈參考數據:
彈徑 | 0.552米(一級);0.375米(二級) |
發射重量 | 952.7千克 |
翼展 | 1.192米(彈翼);2.208米(助推器尾翼) |
最大飛行速度 | 2.5馬赫 |
戰鬥部重 | 4千克,裝烈性炸藥70千克 |
戰鬥部類型 | 破片殺傷,天線電引信 |
殺傷概率 | 2發齊射95% |
動力裝置 | 固體火箭發動機+助推器 |
制導方式 | 無線電指令制導 |
薩姆-3防空導彈系統參加過中東戰爭、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
在中東戰爭中,薩姆-3防空導彈和薩姆-2防空導彈混合使用。但是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由於南聯盟軍使用薩姆-3擊落了號稱世界最先進的美軍F-117隱形轟炸機,而使該型導彈出名。打破了“隱形戰機不可擊落”的神話。
1999 年 3 月 27 日夜,一架編號為 AF-82-806 的“夜鷹”隱形飛機被南聯盟的防空導彈擊中。當晚,F-117從義大利阿維亞諾空軍基地起飛,前往貝爾格萊德。因為裝備上的優勢,之前的多次轟炸,都異常的順利,所以此次行動並沒有之前的EA-6徘徊者電子戰飛機和F-16CJ野鼬鼠掩護,首次在沒有開闢空中走廊的情況下執行任務。
在轟炸任務完成後的返回途中,F-117雷達突然響了起來,在隨後的一聲巨響中,“不會被擊落的F-117”,最終也難逃被擊落的命運,擊落F-117的是“薩姆”-3防空導彈,使用老式P-18搜索雷達進行搜索跟蹤,期間多次開機關機以逃避聯軍的搜索打擊,由於F-117執行任務時的路線一成不變,飛行高度低,並以亞音速低速飛行,最終被南斯拉夫鎖定、擊毀。
薩姆-3防空導彈
薩姆-3導彈系統還參加了安哥拉內戰,取得了擊落擊傷多架以色列和南非戰機的戰果。
薩姆-3防空導彈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可有效對付中、低空目標。導彈的戰鬥部威力大,多發射擊殲毀率較高。但該防空導彈易受電子干擾,性能相對落後。
薩姆-3防空導彈營的裝備比薩姆-2少,提高了地面機動能力。制導系統具有多種工作體制,多種工作狀態和多種制導方式,實用性和適應性較好。系統反應時間 約30秒,比薩姆-2短。該系統的缺點是車輛多,設備笨重,電子元器件仍屬第一代電子管元件。殺傷目標群的能力較差,同一時間只能射擊一個目標,天線車體積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