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西南大學的二級學院

徠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追溯於20世紀40年代的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國立女子師範學院的史地系。迄今,已過60餘年的風雨歷程。學院現有師資5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9人,博士學位獲得者23人,碩士學位獲得者17人。開辦有歷史學(師範)、歷史學、民族學3個本科專業,並承擔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任務,招收少數民族本科預科班、少數民族高層骨幹人才碩士研究生基礎強化培訓班。

學院簡介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國立女子師範學院的史地系。回溯學院辦學歷程,前輩學人之翹楚,如吳宓、孫培良、鄧子琴、吳毓江等辛勤耕耘的身影歷歷在目。吳宓,哈佛大學碩士,學貫中西,1955-—1957年在歷史系任教;孫培良,學術領域廣泛,以治西亞史,特別是伊朗史見長,享譽世界史學界;鄧子琴,一生致力於文化史、民族史研究,成績卓著;吳毓江,以治墨學名世。他們淵博的知識,高深的學問,勇於探索的精神,崇高的道德風尚,如春風細雨,滋潤了數代求知若渴的莘莘學子,形成了我院良好的辦學傳統,鑄成我院今日之院訓——進學、修德、會通、超勝。
學院現有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世界史、民族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歷史教育碩士(含高師碩士)授予權。中國史為重慶市重點一級學科。
學院下設中國史系、世界史系、歷史教育系、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民族教育系等5個系,以及歷史地理研究所、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亞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設有歷史學(師範)、歷史學(國學研究與應用)、民族學3個本科專業,承辦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碩士研究生基礎強化培訓和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已形成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預科、網路教育和歷史教育碩士、高校教師碩士等多層次辦學體系。
“十一五”期間,學院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00餘項,其中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國務院重大文化工程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12項,其他省部級項目36項,科研經費達600餘萬元。出版學術專著21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獲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獎10餘項。
學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凝鍊了“融師範性學術性為一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重視民族教育、服務社會民生”的人才培養特色,先後培養了5300多位博士、碩士和本科學生,以及5800餘名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基礎強化碩士研究生、本專科預科學生。學院多次聘請韓國、美國等專家到學院工作,與美國、英國、韓國和中國香港及台灣等地高校互派交換生,與西北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生、本科生,積極接收遵義師範學院畢節學院、長江師範學院等高校的借讀學生,建立起與境內外高校予以廣泛交流與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黨委書記黃澤文
黨委副書記羅朝斌
黨委副書記李小紅
院長黃賢全
副院長周文全
副院長何金元
副院長張文
副院長鄒芙都

歷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總支(黨委)書記季平、唐正康、錢仕廉、陳紫華、楊芳德、楊尚秋、楊如安、周文全
系主任(院長)李源澄、孫培良、郭豫才、何良騏、楊光彥、陳紫華、藍勇、許增紘、張明富
黨總支(黨委)副書記古耀貞、李德奎、錢仕廉、郭忠澤、唐紹洲、楊芳德、楊尚秋、劉文政、姜立惠、周文全、古文海、唐宇、王春陽
副系主任(副院長)楊光彥、楊群章、杜昆、黎小龍、陳紫華、王孝詢、徐適端、鄭家福、盧華語、徐松岩、李世平、張明富、潘洵、趙毅、黃賢全

組織機構

學院黨委
黃澤文書記
羅朝斌副書記
李小紅副書記
學院行政
黃賢全院長
黃澤文副院長
何金元副院長
張文副院長
鄒芙都副院長
行政辦公室
肖世洪主任
蒲燕秘書
教務辦公室
杜林澤本科教學秘書
姜帥預科教學秘書
學生工作辦公室
李瑞2010級本科輔導員
謝歐2011級本科輔導員
李蓉若2012級本科輔導員
李小紅2013級本科輔導員
李立2014級本科輔導員
李蘋研究生班主任
羅朝斌2013級骨幹班輔導員
蔣朴2013級骨幹班輔導員
高倩2014級預科輔導員
網路教育辦公室
彭前勝主任
資料室
蒲燕資料員
歷史博物館
鄒徠芙都館長
卞兆明館員
教學機構
中國史系陳一容(系主任)
世界史系吳建華(系主任)
歷史教育系曹華清(系主任)
人類學與民族學系田阡(系主任)
民族教育系孫衛紅(系主任)

辦學條件


人才培養

我院已有50餘年的辦學歷史,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具有自己辦學風格和反映時代特點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和辦學思路。
辦學理念:以生為本,學術立院,革故創新
辦學理念是大學理念的核心,經長期的歷史積澱而形成,具有承傳性。同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充分反映時代的特點,具有時代性。我院的辦學理念:以生為本,學術立院,革故創新,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並融入了時代的內涵。
大學的使命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大學是研究學術、創造新知的殿堂。辦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髮展個性、養成創造能力營造優良的環境。而要使學生具有創造力,教師必須進入學科前沿研究領域,有較高的學術水平。教學不是程式化的知識灌輸,呆板的照本宣科,而應是智慧的啟迪。有一流學問的老師,方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而要使大學成為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基地、知識創新的殿堂,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通過不斷地改革,進行觀念的創新,制度的創新,體制的創新,消除不利於創造人才培養的觀念障礙、制度障礙、體制障礙。
辦學指導思想:
以德治院,依章治院,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樹品牌,以創新求發展
要辦好一所大學、一個學院,指導思想是否明確、是否符合時代要求,至關重要。因為她在辦學過程中起著導航的作用,規定著辦學的方向,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大學或學院的品位。
我們的大學是社會主義的大學,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依法辦學,依法(章)治校(院),營造公平、公正,自由、寬鬆的學術環境,以利師生創造力的發揮。同時,一所大學、一個學院要在校(院)際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須牢固樹立質量意識,視質量為生命,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術成果的質量,並結合自身的辦學歷史和區位特點,分析相關學院辦學優勢,在特色上下功夫,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鑄就知名品牌。而學院要永葆活力,佔領相關領域的制高點,保持自己的優勢,唯一的途徑就是與時偕行,不斷創新。創新是一個學院發展的不竭源泉。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辦學思路:
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隊伍建設為保障
要把一所大學、一個學院辦大、辦強,其關鍵是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對於一所大學、一個學院而言,其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這兩個方面。因此,必須把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置於學院工作的中心地位。而要提高學科建設的水平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必須重視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隊伍建設於學院,猶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只有雙翼堅實,學院才能凌空展翅,騰飛萬里。 

師資隊伍

教授
李海峰黃賢全田阡鄒芙都鄭家福張文張明富吳建華
楊如安楊光華徐松岩徐難於潘洵馬強冀開運陳寶良
陳一容黎小龍藍勇藍勇盧華語
副教授
朱聖鍾黃秀蓉馬劍朱乃明王勇曹華清曾現江曾小勇
袁從秀喻小航溫翠芳譚剛孫運君孫衛紅裴麗麗盧炳惠
李文學李世平何開麗何金元郭川苟翠屏范奎山鄧雲清
卞兆明趙國壯
講師
文培林藺煥萍蔣娜付玉強鄧剛蔡謙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西南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歷史地理研究所)
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西亞研究所
伊朗研究中心
美國研究中心
于右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