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位於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學院路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創建於1938年,歷經貴州省立畢節師範學校、畢節半耕半讀師範學校、畢節師範專科學校等時期。1993年,教育部定名為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5年3月,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與畢節教育學院合併組建畢節學院,成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201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畢節學院更名為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學校佔地面積1300畝,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29億,紙質圖書104萬冊,電子圖書110萬冊,中外文數據電子資源平台16個。學校設有14個教學院、52個本科專業,學科門類涵蓋工學、理學、教育學、文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個學科。有教職工870人,匯聚了一支由全國優秀教師、省管專家、省級學術帶頭人、省級教學名師、省級優秀教師、市管專家和教授、博士等為代表的高素質人才團隊。有來自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的全日制本專科學生12000多人,面向10餘個國家招收留學生。

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畢節縣立初級中學創建。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畢節縣立初級中學更名為貴州省立畢節師範學校。
1950年,貴州省立畢節師範學校更名畢節師範學校。
1958年,畢節師範專科學校創建(合署)。
1961年,貴州省畢節民族師範學校併入畢節師範學校。
1953年,貴陽民族師範學校創建。
1958年,貴陽民族師範學校更名貴州省畢節民族師範學校。
1962年,畢節師範專科學校改建畢節中學教師進修學校。
1975年,畢節師範學校升格畢節地區五七師範大學。
1978年,畢節地區五七師範大學改建貴陽師範學院(畢節大專班)。
1981年,貴陽師範學院(畢節大專班)升格為畢節師範專科學校。
1993年,畢節師範專科學校更名為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1980年,畢節三中更名為貴州省畢節師範學校。
2005年,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畢節教育學院、畢節師範學校合併升格為畢節學院。
2012年,教育部決定增加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對口支援畢節學院。
2014年5月23日,畢節學院更名為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2018年6月,畢節首個院士工作站在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授牌成立
2019年8月,學院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據2017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校設有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化學工程學院、生態工程學院、礦業工程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藝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體育學院等15個學院,開設46個本科專業。
院系專業(專業方向)
人文學院 廣播電視新聞學
漢語言文學
歷史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 
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 
人力資源管理 
會計學 
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學前教育、小學教育 
外國語學院英語
信息工程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移動通信3G、4G方向)
信息與計算科學
理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非師範)、物理學(師範)
應用物理學(應用電子技術方向)
數學與應用數學
化學工程學院應用化學、化學
生態工程學院旅遊服務與管理(非師範專科專業)
地理科學(師範)
生物科學(師範)
礦業工程學院地質工程(非師範)、採礦工程
測繪工程(非師範)、安全工程
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工程管理、土木工程
藝術學院舞蹈表演視覺傳達設計
美術學(師範)、音樂學(師範)
機械工程學院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 
體育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師範)、體育教育(師範)

師資隊伍

據2017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校有教職工914人,其中博士49人、碩士409人、正高職稱57人、副高職稱260人。教師中有省管專家3人、市管專家10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級優秀教師4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有行業兼職教師、客座教授和名譽教授97人、外籍教師3人。
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帶頭人審批時間
邏輯學教學團隊 張學立2011 
省科研創新團隊
團隊名稱帶頭人審批時間
貴州省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科技創新人才團隊梁傑2010 

學科建設

據2017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校擁有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支持學科4個。
省級重點學科生態學
省級特色重點學科應用化學
省級重點支持學科應用化學、邏輯學、特殊教育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教學建設

據2017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校擁有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22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1個,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農業部“國家絨毛用羊產業技術畢節綜合試驗站”1個,省級產學研基地2個。
省級特色專業應用化學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精品課程複變函數論、無機化學
校級精品課程
序號所在院部課程名稱課程負責人立項時間
1人文學院古代漢語盧鳳鵬2007年
2外國語學院綜合英語王喬英2007年
3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夏蔚蘭2007年
4地理與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王延斌2007年
5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電磁學王朴2007年
6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複變函數金瑾2007年
7人文學院邏輯學張學立2008年
8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母進炎2008年
9政治與法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漆國江2008年
10政治與法學學院毛鄧三理論劉曉紅2008年
11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物理化學楊玉瓊2008年
12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籃球王禎義2008年
13教育科學學院基礎心理學李舒波2009年
14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有機化學劉高賦2009年
15人文學院文學概論劉代霞2009年
16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高等數學張雲艷2009年
17地理與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陳坤浩2009年
18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光學彭雙艷2009年
19政治與法學學院倫理學李萍麗2009年
20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礦山岩石力學劉玉成2011年
21人文學院中國現代文學劉克禮2011年
22經濟與管理學院政治經濟學陳興才2011年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17年1月學院官網顯示,學校有省教育廳特色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工程中心1個,14個校級科研機構。
省教育廳特色重點實驗室應用化學重點實驗室
省級工程中心畢節學院化學化工技術開發中心
序號機構名稱所屬部門成立時間
1夜郎文化研究所畢節學院2003年
2畢節學院岩溶山區生態建設研究所畢節試驗區研究院2005年
3畢節學院畢節試驗區研究院畢節學院2006年
4畢節學院彝學研究院畢節學院2006年
5黔西北民族藝術研究所美術學院2006年
6畢節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研究所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2006年
7畢節學院黔西北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所人文學院2006年
8畢節學院邏輯與文化研究中心畢節學院2007年
9畢節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畢節學院2007年
10畢節學院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所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2008年
11畢節學院循環經濟研究院畢節行署、貴州大學2008年
12黔西北民族工藝服飾研究所美術學院2008年
13畢節學院草地生態研究所畢節試驗區研究院2010年
14畢節學院畢節試驗區經濟發展研究所畢節試驗區研究院2010年

科研成就

2011年,全校發表學術論文325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72篇,SCIE、EI、ISTP、CSCD、CPCI-SSH收錄人大複印資料共35篇;出版專著11部、成果獲獎15項。 2013年學校共獲得各級各類項目立項115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1年,學院圖書館有藏書近51萬冊,期刊700餘種,內容包括領袖著作、哲學、法律法規、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圖書,並擁有《大定府志》、《貴州通志》、《明實錄》、《四庫全書》、《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彝文古籍圖書等珍貴文獻;有包括清華同方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資料庫,《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光碟、《四庫全書》電子光碟等電子文獻近千種,基本形成與學院辦學宗旨、辦學特色相適應的能夠滿足學院師生教學科研需要的有本校特色的館藏文獻資源體系。
綉山圖書館
綉山圖書館
學術期刊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創刊於1983年,原名為《畢節師專學報》、《畢節學院學報》,1999年公開出版,是畢節地區惟一一家公開出版的刊物。1998更名為《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畢節學院,《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隨之更名為《畢節學院學報》,由季刊改為雙月刊。2009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
藝術樓正面
藝術樓正面
學校北大門
學校北大門
藝術樓廣場
藝術樓廣場
學院路
學院路
綉山教學樓A棟
綉山教學樓A棟
體育館籃球場
體育館籃球場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校徽釋義: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校徽標誌以“蜂巢”為設計理念,結合螺母、化學分子、冰晶等六邊形結構,將工程的“工”字、貴工程字母“g”“G”“C”巧妙融合於標誌圖形中,用簡練的直線和面狀分割構成寓意深刻的圖形。
通過蜂巢結構象徵建築工程、以螺栓象徵機械工程,以分子結構象徵化學工程……,把工程的主要特徵予以突顯;在正六邊形內變化組合出漢字“工”,直觀表達“工程”之意;造型結構結合字母“g”“G”“C”,表達“貴工程”名稱略語;圖形結構特徵與太極圖形相似,蘊含萬物互相轉化、相對統一;循環相生、互動共生的哲學內涵;上下箭頭及立體空間象徵天、地、東西南北四方,構成完美“六合”①之意象。標誌象輪船的錨,寓意沉著、厚重,夯實根基;向上的箭頭,寓意貴工程欣欣向榮、發展創新,以及“艱苦創業、不斷進取”的辦學精神。打開的書本以及筆尖造型,象徵知識、學習,突出學校特徵;標誌形似現代建築,具空間感,突出“工程”印象。開放性的空間,體現貴工程開放式的思維理念。
採用海天藍和麥田黃兩種色彩搭配,動靜相宜,突出睿智、理性、寬廣、活潑等特點。
標誌把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的基本要素以簡練、獨特的圖形展現,整體造型沉穩、和諧。準確傳達地域、工程和知識等特徵信息,蘊含深厚文化內涵,集中展現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的良好形象。

精神文化

校訓
明德篤學、弘毅力行
• 校訓釋義
“明德篤學弘毅力行”是對畢節學院辦學理念的高度概括,體現學校的辦學方針,培養目標,又體現教師治學和學生學習的應有態度,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八字校訓既獨立成意,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繫,渾然一體,涵蓋了教育思想、治學精神、品格修養等方面。同時,校訓與畢節學院“艱苦創業、不斷進取”的辦學精神和“堅定信念、艱苦創業、求實進取、無私奉獻”的畢節試驗區精神的緊密結合。
• 校訓解讀
明德,就是要明曉事理,涵養品行。語出《禮記·大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大學精神的精華。“德”為一切之根本,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體現。“明德”不僅要修個人之身,養個人之德,還要心懷天下。
篤學,“篤”,一心一意、堅持不懈;“篤學”,專心好學。語出《三國志·吳志》。寓意學生敏而好學,博聞強識;教師誨人不倦,刻苦鑽研,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弘毅,“弘”為寬廣;“毅”為強忍,有毅力,志堅不拔,持之以恆。語出《論語·泰伯》。“弘毅”指寬宏堅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是師生為人、為學、為事的基本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是成就事業的根本保證。寓意學校在70餘年的辦學歷程中,廣大師生“艱苦創業、不斷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
力行,意為努力實踐,竭力而行。語出《禮記·中庸》。意為在求學向善 的過程中不僅要專心好學,還要儘力踐行。“力行”是學的結果,就是要努力實踐,學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力行”就是全力以赴去實現願景的自覺行為。體現了地方高校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
明德篤學,弘毅力行,秉承“艱苦創業、不斷進取”的辦學傳統,用以教導師生注重品德修養、具有剛強的意志力、敏而好學、刻苦鑽研、不斷實踐、知行合一,努力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
校歌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校歌》,1939 年楊友群作詞,汪秋逸作曲。
畢節的土地連鎖川滇,畢節的民風誠樸勇敢,我們畢師的同學一個個要做頂天立地的英雄漢。聽太平洋的波浪洶湧澎湃,看大陸上莫測的風雲變幻。五千年的歷史責任正擔在我們雙肩,莫退後、莫退後、退後就是滅亡,要勝利只有向前、向前、向前、向前!建立青年的新中國,我們是中國的新青年,中國的新青年,中國的新青年!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令狐榮鋒
校長王建平
黨委副書記湯宇華、向賢禮
紀委書記郭永紅
副校長李琳、楊友昌

獲得榮譽


2019年8月5日,獲評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0年12月25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促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