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
濱海抗日根據地
濱海抗日根據地,南起橫貫大半個中國的隴海鐵路,北至山東半島的大動脈——膠濟鐵路,東濱黃海,西界沂河,位於蘇魯兩省交界地帶。包括今安邱、高密、東海、郯城、臨沂、膠縣各一部,贛榆、日照、諸城、莒南、莒縣全部。面積七萬餘平方華里。中間為泰(安)石(臼所)公路分為南北兩半,南部稱路南(或濱南),北部稱路北(或濱北)。總部位於臨沂境內。
濱海抗日根據地北托沂蒙山區,南抵隴海鐵路,東控近海交通,在戰略位置上十分重要。它連接著華北與華中兩大敵後戰場,特別是新軍四軍挺進蘇北以後,濱海區與之遙相呼應,有力地牽制了日軍的海上登陸及其南進,支援了蘇北根據地的發展,同時也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
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佔領平津,繼而南下。10月初佔領德州,陳兵黃河,威逼濟南。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率萬餘軍隊棄城而逃,國民黨第三艦隊司令兼青島市市長沈鴻烈也率領海軍陸戰隊逃跑。至此,山東門戶洞開,日軍海陸並進,先後攻陷濟南、泰安、兗州、曲阜、青島等重要城市,並長驅直入,繼續南侵。
值此民族危亡之秋,中共山東省委發出號召,動員全省黨員積極響應中共北方局“每一個優秀黨員應該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的口號,深入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在濱海區這塊神聖的土地上,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可歌可泣的鬥爭,掀起了一股抗日的澎湃浪潮。
1937年8月,革命青年謝輝利用莒縣嶗坡鄉鄉長的合法身份,與張子亮、劉瑞清、何連峰等人組織了有二百餘人的“十字路抗日游擊大隊”,謝輝任大隊長,張子亮任副大隊長,劉瑞清任參謀。這支隊伍成立不久,就與中共黨員崔介取得了聯繫,成為我黨領導下的濱海地區第一支抗日武裝。同年11月,莒縣珍珠山附近十餘村人民在中共莒縣特支書記郭友鄰的組織領導下,發動了珍珠山起義,組織了“莒縣高坊鄉民眾抗敵自衛團”,后發展為“莒縣民眾抗敵自衛團”,劉克誠任團長,郭友鄰任政委。邵德孚、李仲林在沂水縣公家疃組織了抗日武裝“六大隊”。趙釗在蘭陵也拉起了一支抗日隊伍。
19徠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給山東省委的指示信中指出:“山東黨應以發動群眾,發展游擊戰爭與建立根據地為中心任務”,“省委應以魯中為中心,依託新泰、萊蕪、泰安等地原有的工作基礎,努力向東發展,尤以控制蒙陰、莒縣地區為中心”(1)。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3月,為加強濱海地區的抗日力量,“莒縣民眾抗敵自衛團”與沂水邵德孚的“六大隊”合編,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第六大隊”,魯濱任大隊長兼政委,邵德孚任副政委,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郭友鄰任參謀。同年秋,山東全省抗日武裝進行整編,活動在濱海的四支隊第六大隊擴編為“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二支隊”(以下簡稱二支隊),劉勇任司令員,景曉村任政委,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二支隊在劉勇、楊昆的率領下,開赴諸城,由西向東,一鼓作氣,連撥瓦店、朱解,摧毀了偽軍胡大朝的兩個據點,消滅了石頭河的偽組織,活躍在大、小哨一帶。之後,又南進泊里,炮轟口(陳家)外敵人汽艇,佔領海口及王家灘以東大小漁場。原諸城一帶的“五霸”、“七雄”張希賢、邱景炎等望風披靡,威風掃地。特別是年底討伐漢奸張步雲(原國民黨新二師師長)的王村一役,首殲張部百十人,予投降派以沉重打擊,振奮了人民的抗戰情緒。
為貫徹中共中央1月15日關於山東抗日根據地發展方向的指示,建立濱海抗日根據地,中共蘇魯豫皖省委(2)決定,成立中共魯東南特委,景曉村任書記,特委成員有劉居英、劉勇、李仲林、李均、張崗等。魯東南特委的建立,不僅產生了嚳海地區黨組織的第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而且為促進濱海地工黨組織的發展壯大,濱海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徐州失守以後,毛澤東主席曾電示集總及中共北方局:徐州失守,武漢危急,我軍準備向蘇魯豫皖四省挺進,深入敵人後方活動。山東已發展起游擊戰爭,那邊民槍極多,主要是派幹部去,派一兩個營去做基幹更好。(3)中共蘇魯豫皖分局也於1939年5月作出“關於山東工作方針原則的決定”,要求積極經營戰略基地,加緊建立專署、縣區抗日民主政權,擴大抗日武裝力量,鞏固地方黨組織。(4)遵照毛澤東主席及中央的指示,大批幹部被派往山東,將山東境內的抗日武裝統編碼方案為山東縱隊,活躍在濱海地區的我主力部隊被編為山東縱隊第二支隊,劉勇任司令員,景曉村任政委。濱海主力部隊的統編,加強了濱海區的抗日力量。1940年2月,中共山東一區黨委書記林浩率區黨委機關、九支隊來到濱海,傳達了中央和集總的緊急指示:立即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大量發展武裝。濱海區的抗日鬥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3月,遵照中央和集團關於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指示,中共日照、莒縣縣委分別在張蘭村、上澗村召開各階層人士會議,罷免了偽縣長,民主選舉劉若鴻、謝輝為日照、莒縣縣長,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民主政權堅決執行“三三制”原則,實行抗日救國綱領。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在濱海區樹立起了兩面“民主的旗幟”(5)有效地團結了各階層抗日愛國人士,結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了濱海根據地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在抗戰初期,由於日寇軍事進攻的重點是鐵路幹線、魯南山區和沂蒙山區,重點在於摧毀我黨政軍首腦機關;其次,我濱海區位於蘇魯兩省交界地帶,敵建制、指揮均不統一,隴海路之敵屬華中派遣軍,沂州道之敵為32師團,青州道之敵為第5混成旅團,石臼所和連雲港之敵則屬於青島海軍司令部。況且日陸海軍之間多有摩擦。1937年8月對青島問題上,海軍便不顧協定,獨自搶佔青島,海陸軍之間便產生了矛盾。到徐州會戰,海軍又違反作戰計劃,獨自進攻連雲港,更引起陸軍的不滿,陸軍決定不予出兵援助,致使海軍連雲港一戰吃盡了苦頭(6);第三,我黨在濱海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組織了“抗聯指揮部”,並且先後對國民黨駐濱海的高樹勛部(國民黨69軍新編第6師)、于學忠部積極進行統戰工作。1940年1月,我莒南縣大隊配合國民黨57軍111師在莒縣王家村殲滅敵偽五百餘人,俘虜日寇十餘人。《大眾日報》曾載文稱此役是“八路軍和友軍配合作戰的楷模”⑺。因而,在這一時期,濱海區形成了良好的抗日局面,建立了以“洪凝青山、石場、桑園為中心的根據地”⑻。
到1940年以後,由於濱海區戰略位置的日益重要,特別是1941年初,中共山東分局、115師師部及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等黨政軍機構轉移到這個地區,更增加了敵人的注意力,濱海區的形勢發生了逆轉。日寇對濱海區的“掃蕩”、“蠶食”不僅越來越頻繁,而且越來越殘酷。1941年,日寇1500餘人血洗我沭水子涯村,奔襲我地委和軍分區所在地。與此同時,盤踞在甲子山區的國民黨東北軍也逐步走向反動。這支部隊原是張學良的部隊,“九·一八”事變后,被日寇從東北趕到關內。1939年4月,國民黨蘇魯戰區總司令于學忠率51軍、57軍入魯。他們“不僅失掉家鄉,蔣介石也想吃掉它,曾被人稱為‘孤臣孽子’”⑼。軍中許多將領對蔣不滿,于學忠本人也表示“既不包辦和日,也不包辦抗日”,自稱“也不紅,也不藍,三條路走中間”⑽。而且這支部隊中還有我許多地下工作者,如不求有功學忠秘書主任郭維誠,111師常恩多師長、萬毅等。因而在東北軍入魯初期,國共雙方合作抗日的形勢一直很好。但是,1940年後,由於日寇的瘋狂“掃蕩”,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一系列反共摩擦,使濱海區的形勢日益惡化,東北軍中的頑固派也因之日益猖獗。1940年9月22日,國民黨57軍軍長繆征流奉蔣介石的密令,與日寇鷲津師團訂立了“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的秘密協定,公開走向了反共的道路。中間雖經常恩多師長、萬毅旅長等發起了“九·二二”鋤奸運動和1942年的“八·三”起義,頑固派孫煥彩(111師副師長)仍糾集殘部盤踞在甲子山區,不斷向我發動進攻,摧毀我區鄉政府,殺害我地方幹部。尤其惡劣的是,孫煥彩乘我日照縣委、縣政府在溝窪休整之機,製造了親者痛仇者快的“溝窪流血事件”,日照大部為敵偽頑所佔據。在這股反動逆流的影響下,濱海區的地方實力派也趁機製造了一系列的反共摩擦。國民黨莒縣縣長許樹聲宣布解散了國共合作建立的各級抗日動員委員會,並於1940年夏率五千餘人進攻我路北石場、桑園、板石河一帶;同年五月,許樹聲、柴子敬、王洪九等又突然包圍我駐劈石頭村的“八路軍莒沂臨武裝工作團”三中隊,打死打傷我工作團員60人,掠去槍支彈藥68枝;以大漢奸於經武為首的封建會門組織“萬仙會”千餘人也包圍我日照閻馬庄,襲擊我駐閻家莊的部隊休養所;保安十六團的李延修部直逼日照街頭;國民黨諸城縣保安三旅梁鍾亭部攻佔了紅凝子、松柏林一帶,1940年又控制了五蓮山區;偽濱海警備司令李永平控制了泊里口;1938年8月為我收編的土匪武裝朱信齋部這時也向我進攻,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浮棚山事件”,一夜之間捕去我黨員幹部、工作人員200餘人。
由於敵偽頑的聯合進攻,加上我們黨內肅托的嚴重錯誤,致使我在路北損失嚴重,根據地日益縮小,基層黨組織和政權受到摧殘。1940年6月,我魯東南特委不得不撤出路北,全力開闢路南根據地。
為打擊敵偽頑的反共氣焰,打開濱海區的抗日局面,1940年9月,江華、孫繼先率領的津浦支隊進入濱海,濱海區的所有部隊統編為山東縱隊二旅,孫繼先任旅長,江華任政委,劉海濤任副旅長。同年底,山縱二旅南下贛榆,橫掃敵偽土匪,發動了兩次討頑戰役。從贛榆大黃墩到曹村頂二十餘里的戰線上,對董毓佩保安旅和頑縣政府發起的猛攻。縣政府及保安旅被擊潰,保安旅長兼縣長董毓佩、四區區長蔣楚九被擊斃。贛榆戰役的勝利,使路南地區的莒南、日照、臨沂、沭東及郯東北連成一片。莒日臨贛四縣聯合辦事處亦在莒南坪上成立,選舉謝輝任辦事處主任。四縣聯合辦事處的成立,使濱海人民有了自己的最高政權機構,路南地區的政權工作由此走向了統一。
1941年春天,八路軍115師教導二旅(旅長曾國華,政委符竹庭)又挺進濱海。首先以動青口戰役,連克青口外圍興庄、海頭、朱堵等八個敵偽據點,並一度攻入青口及下口,斃敵八百餘,“並向隴海路沿線之敵發動了攻勢”。此次戰役擴大了我路南根據地,我根據地人口突增一倍。與此同時,我山縱二旅又展開了爭奪海岸線的戰鬥,確保了路南我唯一海口——贛榆柘汪,打通了濱海與蘇北、膠東的海上聯繫,也為發展濱海區對外貿易提供了先決條件。
1942年4月中旬,劉少奇同志由蘇北到延安途中,經過了濱海區。劉少奇在濱海逗留三個月,對山東分局及濱海區黨的建設、軍隊建設、思想建設及群眾運動都作了重要指示。山東分局根據劉少奇同志的指示精神,作出了《山東抗戰四年工作總結》,提出了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動員起來,團結全黨全民,咬緊牙關,繼續堅持長期抗戰,緊緊掌握時機,正確運用政策,隨時準備迎接國內外偉大事變,爭取最後勝利的總方針。5月4日,山東分局又作出了減租減息,改善僱工待遇,開展群眾運動的決議。8月,濱海專員公署、濱海參議會貫徹分局的指示,以莒南、臨沂為中心,開展了大規模的“雙減增資”運動。並對軍隊和黨政機關進行了精簡。經過精兵簡政和“雙減”運動的開展,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廣泛地發動了群眾,人民踴躍參軍,使軍隊由6100餘人突增到二萬餘人。8月1日,山東軍區又頒布了“八一訓令”,明確規定加強縣區武裝與發動人民武裝的方向與原則。使濱海區的軍事建設走向了更加堅實的道路。
12月,115師教導五旅(旅長梁興初,政委羅華生)又由蘇北移師莒南壯崗、坪上一帶。至此,濱海區的主力部隊有:濱海軍分區(司令員何以祥,政委王敘坤),教導二旅,教導五旅,111師(國民黨東北軍起義部隊,師長萬毅,后改為濱海支隊),57軍獨立旅(國民黨57軍112師起義部隊,旅長劉傑)。濱海區人民武裝獲得了大發展。
1942年秋,日寇推行“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圖以韓湖為中心,向北至歡墩埠安設據點,以便其向西發展,包圍末山;又以橫溝為中心,向北至連子灣安設據點,以切斷我末山羽山間之聯繫,以便向北發展;更以羅庄為中心,向馬陵山及郯馬伸長。……結成一東西封鎖線,割斷山東與蘇北的聯繫”。“為打擊敵偽匪徒之猖獗,粉碎其蠶食之陰謀,堅定邊緣區鬥爭之信心,提高群眾消沉之情緒,加緊其勝利之信心,更為配合沂蒙之反掃蕩”⑾,我教導二旅和濱海軍分區發起了海陵反“蠶食”戰役,從11月3日至11日,斃傷俘敵偽八百餘,收復我三個半區的根據地。1943年初,我教導二旅和地方武裝萬餘人又在115師陳光代師長、曾國華旅長的指揮下,“採取遠程奔襲戰術,首創山東敵後攻城範例”⑿,攻克郯城,並乘勝攻下歸義、榆林等十餘據點。海陵反“蠶食”和郯城戰役的勝利,不但有力地配合了冀魯邊區和沂蒙山區的反“掃蕩”鬥爭,而且粉碎了敵偽對我路南的“蠶食”計劃。
為徹底鞏固我路南根據地,八路軍115師先後集中了教導二旅、教導五旅、濱海軍分區獨立團、111師及抗大一分校萬餘人,於1942年8月至12月發動了甲子山三次反頑戰役,殲敵3500餘人,孫煥彩帶領數百殘兵逃往路北,我軍控制了甲子山區。從根本上扭轉了濱海區的形勢,對開闢路北具有重大意義。
1943年4月,根據中共山東分局關於“各區黨委、地委實行一元化領導,統一軍事指揮”的指示,中共濱海地委改為濱海區黨委,符竹庭任區委書記,張曄任副書記,孫漢卿任組織部長,王眾音任宣傳部長。與區黨委同級的行政機構濱海公署,謝輝任專員,周純全任副專員。教導二旅番號撤銷,濱海軍分區改為濱海軍區,115師參謀長陳士榘任司令員,萬毅任副司令員,符竹庭任政委,劉興元任政治部主任。至此,濱海區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成為全省五大戰略區之一。
1943年,日寇在我一系列反“掃蕩”、反“蠶食”鬥爭的沉重打擊下,更加瘋狂地對我根據地進行“蠶食”,敵偽據點在我邊沿區紛紛建立。海陵縣原為6個區,這時被敵人“蠶食”得只剩下2個完整區,莒中縣11個區也只剩下1個完整區。
我濱海區軍民為應付時艱,積極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第三次精兵簡政政策。大批幹部被抽調、充實到地方去,廣泛開展群眾、民兵工作。到5月,全區各級政府已精簡人員53%,基幹團精簡了三分之一;在軍隊中還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濱海區主力部隊在陳士榘司令員、符竹庭政委的帶領下,在贛榆柘汪至響石村的海灘上開闢鹽田2000多塊,保證了部隊的軍需供給,減輕了根據地人民的負擔;在群眾中,根據山東分局“一九四三年群眾工作指示”,領導群眾繼續通過減租減息等經濟鬥爭形式,提高群眾政治鬥爭的積極性,第一次提出了“準備反攻,爭取勝利”的口號。與此同時,區黨委和軍區根據中央“敵進我進”及山東分局“堅持陣地,積極向邊沿區活動,伸展到敵占區”的指示,1943年7月,建立了濱海區委一地委(濱北地委,劉興元任書記,李仲林任副書記),濱海一行署(濱北行署,崔介任主任),濱海地區一軍分區(梁興初任司令員,覃士勉任政委)。開始向路北進軍,開闢路北根據地。
1943年6月,蔣介石命令李仙洲部入魯,接替于學忠的防務。中共山東分局根據於李矛盾很深的情況,提出利用於李交接的空隙,發展自己,爭取友軍,打擊李仙洲的進攻,先機控制沂蒙山區。根據這一指示,7月,濱海我軍接收了于學忠控制的泊里一帶。同時,我教導五旅深入路北,擊斃日軍中隊長久保,全殲偽張步雲部第五旅;前國民黨魯南專員張里元部,亦被我趕出路北;經過兩次反擊李仙洲戰役,李部被迫竄回皖北。到8月底,我軍收復了日莒公路以北的重要山區,解放了青(州)沂(水)公路以東,台(兒庄)濰(縣)公路以北,汶河以南的安邱、諸城、莒縣之間的大片地區。
1944年夏,濱海軍區又發起了大規模的討伐漢奸李永平戰役。李永平部,系青島日第五混成旅控制下的濱海警備軍,擁有3600餘人。李永平部長期憑藉堅固的工事,盤踞在諸(城)、膠(縣)、日(照)之間。為打通濱海與膠東的直接聯繫,擴大我路北根據地,我集中第6、13團,111師及軍區炮兵,分兵五路向青島西南約百餘里的諸膠日邊發動凌厲攻勢,進行大小戰鬥37次,攻克敵偽據點40餘處,殲敵680餘人,李永平部被壓縮在泊里鎮一隅。至此,“我軍已完全控制了西起五蓮山,東達鐵厥山,南抵日照城,北訖諸城的廣大地區”⒀。同時,路北我軍挺進諸膠邊區、藏馬地區以東、泊里鎮以北地區,相繼建立了日北、諸膠邊、藏馬等抗日政權,確保了我軍在路北有利的戰略支撐點。
8月,日寇“從北起渤海,南到隴海的廣大地區抽調第59師團之第53、54旅團各兩個大隊,第65師團一個大隊以及偽軍約萬餘人”⒁,分兵十三路“掃蕩”我濱海區,企圖合擊我山東軍區及濱海黨政機關,破壞我後方根據地建設。我濱海軍民利用內外線配合的戰略,8月20日,主力部隊主動跳到外線,趁敵後方空虛,積極打擊敵人,內線我軍也積極配合外線作戰,先後在坪上、碑廓、朱巷、東藩地區及沿海進行反“掃蕩”。迫使敵付出4000餘人的代價,結束了這次“掃蕩”。
隨著我軍夏季攻勢及反“掃蕩”的節節勝利,濱海根據地日益發展,迫切需要打通濱海與魯中的聯繫,保證濱海基本區與新解放區連成一片。我軍發動了震撼山東的莒城戰役。莒縣城為古時名城,自1938年春,被頑固派許樹聲拱手讓敵以後,成為“山東敵人重要戰略據點之一,是敵分割我魯中區與濱海區的重要據點,是敵‘掃蕩’魯中、濱海區的重要屯兵點”⒂。莒縣有公路東北通諸城、高密,西南通臨沂,又是台濰公路、泰石公路的交叉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1月14日我濱海軍區第4、6、13團,魯中軍區第1團,山東軍區特務團,獨立第1旅(起義部隊,旅長王道)等約萬餘人發起了莒縣戰役。由於我軍在戰役前,即著手做莒縣偽軍莫正民部的工作,因而在戰役中,莫正民率3500人投誠,我軍很快便解放了莒縣,殲敵偽51人,莒縣大漢奸、“萬仙會”逆首於經武被俘,解放人口30餘萬。莒縣的解放,“是解放區我軍今年以來收復的第23個城市,是山東我軍繼沂水、文登、榮城、利津、樂陵、臨邑、南皮之後解放的第8個城市,是山東我軍秋季攻勢之後的偉大勝利”⒃。
我軍在開闢路北根據地的同時,路南軍民為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也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1943年9月,濱海二地委(濱南地委,張雄任書記)、濱海二行署(濱南行署,劉白濤任主任)、濱海二軍分區(司令員羅華生,政委谷牧)同時成立。同月,新四軍三師八旅23團調入路南,11月,配合我6團及地方武裝,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全殲偽和平建國軍第36師71旅,生俘偽旅長李亞藩、團長張星三以下官兵2000餘人。1944年初,我6團又配合日照、莒縣地方武裝一舉撥掉石溝窪據點,生俘慣匪巨奸、日照保安大隊副大隊長朱信齋等匪兵400餘人,打死打傷120人。6月,我部又連克新村、重興、前後店子,蒼湖等4處據點。
從1940年至1944年底,濱海全境78665平方華里的土地,我占區和游擊區佔74.8%。五年來,共斃傷俘敵偽匪兵29080人。僅1944年就解放了面積約14750平方華里的國土,人口80萬。與此同時,我濱海區武裝力量發展到27018人,黨組織也獲得了較大發展,支部達1077個,擁有黨員20801名。以“查減”、大生產為中心的群眾運動蓬勃開展。
1945年抗戰進入到大反攻階段。日寇為防止盟軍登陸,作垂死掙扎,拚命控制沿海地區。春天,突然增兵山東,調來新兵和老兵各一部,組織了4個獨立警備旅(相當於4個旅團),又從東北調來來個旅團,成立了43軍團,加上原駐山東及蘇魯冀邊的部隊,共約10萬餘人。日寇改變其“分散配備”為“重點主義配備”⒄,集中兵力“掃蕩”我沿海區。濱海區出現了“東緊西松”的局面。
1月,前國民黨沈鴻烈部保安12旅、投敵後編為諸城保安旅的張希賢部1300人在濱北反正,又給敵人以沉重打擊。5月,日寇糾集三萬兵力,對山東沿海及沂蒙山區進行大“掃蕩”,僅濱海區的兵力就達7000千餘人。我濱海區針對敵“重點配備”,決定在軍事上採用“敵進我進”的方針,採取分散性的游擊戰術,以主力為核心,地方武裝為骨幹,民兵為基礎的三位一體的鬥爭,晝伏夜出,聲東擊西。在政治上,針對敵人“一分軍事,九分政治”,開展以反特為主,寬大與鎮壓政策相輔相成,繼續開展政治攻勢,以粉碎敵“五月大掃蕩”,爭奪並控制沿海地區。5月,我23團二連血戰安東衛,擊敗了七倍於我的日寇的進攻,擊斃敵指揮官中田俊良等官兵270餘人。6月,我濱海部隊對盤踞在郯邳邊的偽剿共軍、國民黨挺進第17縱隊梁鍾亭部發起攻勢。7月,對郯城以西及諸城一帶的敵偽發動進攻,攻克了碼頭,並全殲諸城偽張步雲部三個團。解放了膠濟路南、海青路西、濰縣以東的廣大地區。
1945年8月,濱海軍區武裝統編為山東解放軍第1師(師長梁興初,政委梁必業),第2師(師長羅華生,政委劉興元),山東警備第10旅(旅長張仁初,政委劉偉),第11旅(旅長覃士勉)。分兵南北兩路,迅速向青島、連雲港等交通幹線、戰略要地進軍,展開了對敵的強大攻勢。北路大軍席捲膠濟平原,先後解放膠縣、諸城二縣,殲敵高洪飛、高伯廉、張步雲部近5000人;南路大軍解放了青口、贛榆,切斷了隴海鐵路,逼近海州、新浦和連雲港。11月,又配合魯中部隊攻克了魯南重鎮——臨沂,生俘偽臨沂縣長韓文龍,偽保安第8大隊大隊長許蘭笙,偽費縣縣長韓金生,偽費縣保安大隊長邵子厚及沂州道皇協軍王洪九部參謀陳維章以下官兵3000餘人。臨沂重鎮的解放,我濱海、魯中、魯南三個戰略區連成一片,濱海之敵被困在泊里鎮一隅。
1945年8月,中央指示山東分局,“山東軍區抽調主力部隊及大批幹部迅速向冀東、東北挺進”⒅,新四軍一部調入山東。10月15日,陳毅、黎玉率野戰軍指揮部開赴魯南,統一指揮魯中、魯南、濱海、湖西、泰西和華中部隊。11月,我濱海第1師、獨立第3旅(張希賢起義部隊)、三軍分區部隊和警備第10旅,為徹底肅清濱海殘敵,阻止國民黨軍隊北上,對濱海境內敵偽最後、最大據點泊里鎮發起圍殲戰役,生俘偽濱海警備副司令於炳辰以下3500餘人,斃傷500餘人,至此,濱海全境解放。
抗戰八年,濱海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戰,共斃傷俘敵偽官兵47038名,解放國土七萬餘平方華里。在艱難曲折的鬥爭中,發展壯大了革命力量,建立和鞏固了濱海敵後抗日根據地。同時也為徹底粉碎蔣介石發動的內戰,結束其在濱海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