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淮楊弼表記

楊淮表記

《楊淮楊弼表記》是刊刻於東漢熹平二年(173年)二月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稱“楊淮楊弼表記摩崖”“司隸校尉楊淮碑”“楊淮表記”“楊淮表紀”“楊淮表”“楊淮碑”等,由卞玉撰文,書丹者不詳,屬隸書書法作品,現藏於漢中博物館。

《楊淮楊弼表記》呈長方形,高274厘米,頂部寬73厘米,底部寬52厘米,刻字7行,每行刻15-26字不等,共217字,字徑5-7厘米,敘述了楊淮、楊弼的生平及對二人為官清廉的讚譽。書法上,其用筆灑脫,線條圓潤,柔中寓剛,凝重中有飄逸感,奔放中不失法度,樸拙中見靈秀,有天然古樸之趣,結體寬博疏朗,氣格宏大,氣象高古。

釋文


故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字伯邳。舉孝廉、尚書侍郎,上蔡、雒陽令,將軍長史、任城、金城、河東、山陽太守。御史中丞,三為尚書,尚書令。司隸校尉,將作大匠,河南尹。伯邳從弟諱弼,字穎伯,舉孝廉,西鄂長。伯母憂,去官。復舉孝廉,尚書侍郎,遷左丞,冀州刺史,大醫令,不邳相。兄(解釋)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不幸早隕。國喪名臣,州里失覆。二君清□,約身自守,俱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黃門同郡卞玉,字子珪,以熹平二年二月廿二日謁歸過此,追述勒銘,故財表紀。
楊淮楊弼表記
楊淮楊弼表記

創作背景


據刻文,東漢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卞玉路過陝西褒城石門西壁,拜謁了記述楊渙(字孟文)事迹的《石門頌》。之後,卞玉認為:楊渙之孫楊淮、楊弼亦為當時英才,但不幸早逝,沒有文字記敘事迹,對不起功業顯赫的楊渙。所以,卞玉將二人的事迹寫成《楊淮楊弼表記》,並請人刻寫在《石門頌》的附近,以為紀念。

藝術鑒賞


風格
書法上,《楊淮楊弼表記》的風格處於“拙”與“巧”之間,“拙”並不意味著笨重方整,“巧”也不意味著姘美精巧。就隸書而言,它的線條、結構等偏向於敦厚、穩重,點畫起收方圓兼備,較少稜角;但相對於厚重方整的隸書而言,它的結體又十分欹側,線條長短也隨意,點畫的排布也不拘一格,充滿了野趣,具有酣暢淋漓的美感。
技法
在結體上,《楊淮楊弼表記》的結體較為寬博、疏朗,點畫與點畫之間的交界處簡單自然,並無過多起收,顯得非常肆意放縱。在線條上,《楊淮楊弼表記》屬於肥瘦適宜的線條,既不過分粗,也不顯得纖細,線條質感稚拙古樸,充滿刀筆味。在章法上,《楊淮楊弼表記》因石結字的原因造就了它並不工整的章法,有些錯落和歪斜,但整體仍為長方形,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中間略微收緊,上下寬鬆,顯得較為特別。

賞析評價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石云:“潤澤如玉,出於‘石門頌’,而又與石經《論語》近,但疏盪過之。”誠如康氏所言,“楊碑”最大的書法特色就是古奇縱逸,疏盪天成,後世之《爨龍顏》、《靈廟碑》大由所出,其字樸拙真率,巧奪天工,觀之則生迥出塵寰,飄然物外之感。但凡古隸,尚欠周正規矩,唯獨於此,天人合一,而古意存焉。日常臨寫,心摹手追,渾思度外,可矯帖學習氣之弊。
《楊淮表記》書法雄古遒勁,筆勢開張,用筆沉著紮實,結字參差古拙。其章法,因石勢而書,縱成列,橫不成行,字態因字立形,疏宕天成。如第六行“也”字,為此行末字,故形體較大,第七行“過、此、追、述”四字,波筆舒展,極盡開張之勢。石壁上部寬而五、六、七行行距遠,下部窄而行距密,渾然天成。若將此刻與《石門頌》、《開通褒斜道摩崖》等視為一組,與同時期山東曲阜一帶《史晨碑》、《孔彪碑》等廟堂碑相較,則見兩地迥異之地域書風。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字畫皆因石勢為之,參差古拙。(《兩漢金石記·卷十三·司隸校尉楊淮表紀》)
清代書法家方朔:《石門頌》刻於建和二年,此為熹平二年,其間相距二十有六年,書法朴茂如一,而古拙疏逸則更勝。(《枕經堂金石跋·卷三·漢卞玉過石門頌表紀跋》)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
①降至東漢之初,若《建平郫縣石刻》《永光三處閣道石刻》《開通褒斜道石刻》《裴岑紀功碑》《石門殘刻》《郙閣頌》《戚伯著碑》《楊淮表紀》,皆以篆筆作隸者。(《廣藝舟雙楫·卷二·分變第五》)
②《楊淮表記》潤醳如玉,出於《石門頌》,而又與《石經·論語》近,但疏盪過之。或出中郎之筆,真書之《爨龍顏》《靈廟碑陰》《暉福寺》所師祖也。(《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歷史傳承


《楊淮楊弼表記》原鐫於陝西褒城石門西壁,後於1970年或1971年與《石門頌》等摩崖一同被鑿遷至漢中博物館。

版本信息


《楊淮楊弼表記》的拓本主要有3種:
①清康熙、乾隆年間拓本。第一行“舉”字左上豎筆未被石花泐斷;“廉”字內部第二橫畫未全連石花,中間及右部尚有墨點,下部三條短豎筆清楚可見。第五行“幸”字左上部未連石花,中間筆畫清晰可見。第六行第一字有失拓的。最後一行“黃”字多失拓,“卞玉””二字也有失拓的。
②清道光以後拓本。第一行“君”字左上角泐損,已不能見第二道橫畫起筆處;“舉”字左上豎筆已泐斷;“廉”字內第二橫畫僅見起筆處,其他筆畫與石花連為一體。第五行“幸”字左邊全連石花,右下角亦連石花。第六行第一字始拓出,但多未釋出為何字。最後一行“黃”字始拓出。
③民國年間拓本。左上角已大裂,最後一行的“黃”字上半幾不見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