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草

橘草

橘草,拉丁文名:Cymbopogon goeringii (Steud.) A. Camus.禾本科、香茅屬 多年生。稈直立叢生,節下被白粉或微毛。葉鞘無毛,下部者聚集稈基,質地較厚,內面棕紅色,老後向外反卷,頂端長漸尖成絲狀,邊緣微粗糙,除基部下面被微毛外通常無毛。上部生微毛;向後反折;先端杯形,毛向上漸長。無柄小穗長圓狀披針形,第一穎背部扁平,下部稍窄,略凹陷,上部具寬翼,翼緣密生鋸齒狀微粗糙,柱頭帚刷狀,棕褐色,從小穗中部兩側伸出。花序上部的較短,披針形,部側脈與翼緣微粗糙,邊緣具纖毛。花果期7-10月。

圖片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形態特徵


橘草
橘草
多年生。稈直立叢生,高60-100厘米,具3-5節,節下被白粉或微毛。葉鞘無毛,下部者聚集稈基,質地較厚,內面棕紅色,老後向外反卷,上部者均短於其節間;葉舌長0.5-3毫米,兩側有三角形耳狀物並下延為葉鞘邊緣的膜質部分,葉頸常被微毛;葉片線形,扁平,長15-40厘米,寬3-5毫米,頂端長漸尖成絲狀,邊緣微粗糙,除基部下面被微毛外通常無毛。偽圓錐花序長15-30厘米,狹窄,有間隔,具1-2回分枝;佛焰苞長1.5-2厘米,寬約2毫米(一側),帶紫色;總梗長5-10毫米,上部生微毛;總狀花序長1.5-2厘米,向後反折;總狀花序軸節間與小穗柄長2-3.5毫米,先端杯形,邊緣被長1-2毫米的柔毛,毛向上漸長。無柄小穗長圓狀披針形,長約5.5毫米,中部寬約1.5毫米,基盤具長約0.5毫米的短毛或近無毛;第一穎背部扁平,下部稍窄,略凹陷,上部具寬翼,翼緣密生鋸齒狀微粗糙,脊間常具2-4脈或有時不明顯;第二外稃長約3毫米,芒從先端2裂齒間伸出,長約12毫米,中部膝曲;雄蕊3,花藥長約2毫米;柱頭帚刷狀,棕褐色,從小穗中部兩側伸出。有柄小穗長4-5.5毫米,花序上部的較短,披針形,第一穎背部較圓,具7-9脈,上部側脈與翼緣微粗糙,邊緣具纖毛。染色體數2n=20(Moriya A.,Kondo,1950)。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橘草
橘草
生長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坡草地、荒野和平原路旁。

分佈範圍


橘草
橘草
產於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分佈於日本和朝鮮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