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棒孢霉褐斑病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是一種針對柑橘發作的真菌性病害。發病初期,病葉初生散落圓形褐色小點,后擴大為圓形深褐色的病斑,嚴重時春梢枯死,幼果脫落接近絕產。危害的真菌為交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該病可以通過田間管理或者藥劑噴灑等方式防治。

病害癥狀


癥狀

病葉初生散落圓形褐色小點,周圍有黃色暈環。隨病斑擴大,邊緣略隆起,深褐色,中部黃褐色至灰褐色,略下陷,外圍仍有黃色暈環。病斑圓形或不正圓形,少數或癒合成不規則大斑。病斑大小為3-17毫米,平均為5.18毫米。一葉上有3-5個病斑,多的達10餘個。天氣潮濕多雨時,病斑上密生黃褐色霉叢(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葉常變褐至黑色霉爛。氣候乾燥時,病葉常捲曲、焦枯脫落,受害嚴重時大部分春梢枯死,幼果幾乎全部脫落,接近絕產。

病害簡介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病葉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病葉
柑橘棒孢霉褐斑病簡稱柑橘褐斑病(citrus brown spot),果農俗稱“黑疤病”、“黑點病,是一種由交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引起的落葉性病害,引起大量落葉和枯枝,降低產量。柑橘褐斑病最初於1913年在澳大利亞的皇帝柑上發現,是澳大利亞、美國、南非、巴西等南美國家,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中海柑橘生產國橘類柑橘上的最要病害。在中國褐斑病直至2010年才有正式報到,該病害在2010年之前一度被認為是柑橘黑星病、炭疽病複合為害長達20多年,對症治療效果極差。

為害部位

病菌危害的嫩葉、新梢
病菌危害的嫩葉、新梢
病菌危害的幼果
病菌危害的幼果
未脫落成熟病果
未脫落成熟病果
病菌主要危害嫩葉、新梢和幼果(對高感病品種,果實整個生育期均可受害),引起落葉,落果和枯梢,未脫落果實也因果面病斑無法上市鮮銷。感病植株的果實則可以剛座果一直到采果前都可以感染並導致嚴重落果。落葉現象從4月中旬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下旬。

分佈區域

重慶萬州紅橘產區、浙江溫州和麗水甌柑產區、廣東和廣西的貢柑產區、雲南瑞麗和湖南湘西的椪柑局部產區。

危害特點

發病早、侵染時間長、危害重。該病害的發生幾乎貫穿了整個生長期,以春梢、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4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下旬-10月上旬)發病最重。

病原特徵


交鏈格孢菌屬於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數根簇生,直立或頂端微彎曲,有分隔,但不分枝,色澤從基部到頂部由深褐色漸變淡褐色。分生孢子單生或短鏈生,倒棍棒形,倒梨形或近橢圓形,淡褐色至褐色,具縱橫隔膜,大小為(6.92~13.9)μm×(24.1~44.8)μm,平均10.9×31.6μm。喙柱狀或錐狀。
對材料進行單胞分離和組織分離獲得19個鏈格孢菌株,菌株在PDA培養基上菌落呈灰色至橄欖色或青褐色,平均生長速率11.5mm/d,培養10天即可發現鏈格孢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省孢子,與自然病斑上產生的基本一致。
各菌株的菌落特徵,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形狀和大小沒有顯著區別。選取鏈格孢代表菌株MDB1(來自枝條)和WZF13(來自果實),炭疽菌株WZ11進行接種。結果顯示,利用菌株MDB1和WZF13的菌絲塊接種椪柑(C.reticulata Blanco C V.Pankon)葉片的發病率都為66.7%,接種幼果的發病率為0和25%;而利用其孢子液接種椪柑葉片的發病率分別為75%和100%,接種椪柑幼果的發病率都為87.5%。使用炭疽菌株WZ11分別接種椪柑葉片和幼果都不能導致其發病。根據Peever等人(2004)的研究,鏈格孢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部分序列可作為小孢子型鏈格孢菌種的分類鑒定的分子依據。

傳播途徑


發病嫩芽
發病嫩芽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葉和落葉上越冬,翌年通過氣流傳播,蔓延。感病植株自3月下旬開始出現嫩枝、嫩芽發病,隨即引起大量落葉、枝梢枯死。

發病條件


本病在春未夏初發病最重,高溫季節發病較輕。
病害發生輕重與寄主生長階段和樹齡有關。一般柑桔春梢、成熟葉片受害較重;夏梢及嫩葉受害較輕。20年生以上的大樹或老樹發病普遍;幼樹、壯年樹很少發病。
凡栽培管理差,其它病蟲為害重的,以及地勢低洼、積水,果園郁蔽、通風透光不良的果園,發病均重。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清潔果園,修剪病枝:在柑橘春梢萌芽前(即2月底前),結合冬、春季修剪剪除病枝病葉,並收集燒毀,減少病菌初侵染來源。修剪后要求噴施一次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劑
清理排水溝:針對隱蔽濕度大的果園,要求果農修整溝渠,降低水位,通過深溝排水措施來降低園區內濕度,改變有利於病原菌的生長環境。
加強樹體管理:褐斑病病原菌易感染柑橘幼嫩組織,偏施氮肥的果園由於氮肥促進幼嫩組織的生長而發病較重。因此,要求果農避免偏施氮肥,增施氮、磷、鉀肥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藥劑防治

(1)防病時間:在感病比較嚴重的果園,新梢剛展開1/4-1/2的時候就應該預防褐斑病保護春梢(病害發生特別重的可以在春梢接近完全展開后增加一次噴葯),根據發病程度,全年噴葯3~6次。即3月中上旬至5月上旬前2-3次噴葯。5-7月上旬溫暖多雨時節,連續2-3次噴施殺菌劑,每次相隔20天。8月根據病情再噴葯1-2次,進入九月可不再噴葯。
(2)殺菌劑種類:殺菌劑的科學選擇及合理混配使用非常重要。要保護性殺菌劑和內吸治療性殺菌劑合理配合使用,並且可將作用機制不同的殺菌劑混配使用以提高殺菌效果,延長病害對殺菌劑產生抗性。發病之前可選擇保護性殺菌劑:大生M-45,可殺得、喹啉銅;其他感病期間可選擇內吸治療性殺菌劑:二甲醯亞胺類殺菌劑,如速克靈、撲海因(異菌脲)退菌特、咪鮮胺等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嘧菌酯、污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等等。除樹冠噴葯外,還可以考慮地面撒施石灰,以減少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