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山龍眼
小果山龍眼
小果山龍眼(拉丁學名:Helicia cochinchinensis),為山龍眼科山龍眼屬下的喬木。產於中國南方,越南、日本等地。生於海拔20-1300米丘陵或山地濕潤常綠闊葉林中。木材堅韌,適宜做小農具;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
喬木或灌木,高4-20米,樹皮灰褐色或暗褐色;枝和葉均無毛。葉薄革質或紙質,長圓形、倒卵狀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5-12(-15)厘米,寬2.5-4(-5)厘米,頂端短漸尖,尖頭或鈍,基部楔形,稍下延,全緣或上半部葉緣具疏生淺鋸齒;側脈6-7對,兩面均明顯;葉柄長0.5-1.5厘米。總狀花序,腋生,長8-14(-20)厘米,無毛,有時花序軸和花梗初被白色短毛,后全脫落;花梗常雙生,長3-4毫米;苞片三角形,長約1毫米;小苞片披針形,長0.5毫米;花被管長10-12毫米,白色或淡黃色;花藥長2毫米;腺體4枚,有時連生呈4深裂的花盤;子房無毛。果橢圓狀,長1-1.5厘米,直徑0.8-1厘米,果皮干后薄革質,厚不及0.5毫米,藍黑色或黑色。花期6-10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小果山龍眼
小果山龍眼是海南西南部低山丘陵台地半常綠季雨林常見的樹種。喜溫忌凍,年均溫20~22℃較適宜,對低溫敏感;通常年均溫<17.5~18℃,最冷月均溫<10℃,絕對低溫<-5℃,龍眼難作經濟栽培。較耐旱,最適年降水總量為1000~1600mm;對土壤適應性強。分佈區年平均氣溫24~26℃,年降水量900~1700毫米。喜乾熱生境,在全年生長發育過程中,冬春(11~4月)要求18~25℃的氣溫和適當的乾旱,夏秋間(5~11月)生長期需要26~29℃的高溫和充沛的雨量。為喜光樹種,幼苗不耐過度蔭蔽,壯齡樹更需充分陽光。天然更新良好,屬深根性樹種,能在乾旱、貧瘠土壤上紮根生長。萌芽力強,被採伐或被火燒的樹樁,能迅速萌芽更新。自然生長較慢,83年生樹的高僅20.2米,胸徑27厘米。3~4月開花,7~8月果熟。
產於雲南、四川、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台灣。越南北部,日本也有分佈。模式標本采自越南。中國分佈最廣種類,在南部酸性紅壤山地較常見。
木材堅韌,灰白色,適宜做小農具;種子可榨油,供製肥皂等用。
龍眼營養豐富,是珍貴的滋養強化劑。果實除鮮食外,還可製成罐頭、酒、膏、醬等,亦可加工成桂圓乾肉等。此外龍眼的葉、花、根、核均可入葯。龍眼樹木質堅硬,紋理細緻優美,是製作高級傢具的原料,又可以雕刻成各種精巧工藝品。龍眼花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龍眼蜜是蜂蜜中的上等蜜。
7~8月果實成熟呈黃褐色時採摘。種子壽命短,剝去果殼后除去假種皮,用清水洗凈后即行播種。待苗高8~10厘米時,分床栽植或移入營養袋內,用半年或1年生苗於春雨或秋雨天造林。林地選海拔500米以下低山丘陵台地。栽培品種須採用嫁接繁殖法。
在龍眼育種上,野生龍眼是很有價值的種質資源。木材結構細緻,堅重,極耐腐、不受蟲蛀,為工業強材,適作車、船、橋樑、水工、傢具等用材。果實可食。
建議將未遭破壞和分佈較多的半常綠季雨林劃為野生龍眼自然保護區,同時在附近國營林場建立種子園,為栽培育種提供種質資源。
武漢植物園創新引種植物名錄:
引種地點 | 湖南綏寧 |
引種時間 | 20041119 |
引種號 | 40882 |
引種材料 | 苗 |
鑒定人 | 趙子恩 |
Id | 537 |
栽培地點 | 引種過渡圃 |
引種數量 | 3株苗 |
栽培方式 | 地栽 |
生長性狀 | 木本 |
野外採集植物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