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然

職業漫畫家

劉然本名劉福明,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於黃河東岸吉縣西關。

小時候,劉福明的家門口有一棵大槐樹,經常有文藝宣傳隊在樹下演出,還經常有老人在樹下談古說今。於是,在這棵大樹下,年幼的劉福明接受了最初的文學啟蒙,中國古典的傳統文化與歷史典故深深深地紮根在他的中。那時,受母親剪窗花,繡花布的影響,劉福明十分喜歡畫畫,經常會臨摹《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等小人書里的古典人物,有時,則在地上隨心所欲、海闊天空地瞎畫,不過,當時誰也沒有在意這個喜歡胡寫亂畫的小孩子。誰也不會想到,他的這些並沒有經過正規科班教育的“童子功”,卻為他以後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物介紹


上學后,喜歡文學的劉福明會給吉縣人民廣播站投一些小稿子,而廣播站也會鄭重其事地將幾毛錢的稿費寄到劉福明的學校,這讓年少的劉福明在同學面前掙足了面子,倍受鼓舞,促使他更加喜愛文學。
當時,最出名的作家是浩然,劉福明深深深為他的《金光道》《艷陽天》《蒼生》等 作品痴迷,出於對浩然的崇拜和自己想成為作家的夢想,他毅然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劉然”。
上學時,劉然是個好學生,1979年,他從吉縣一中考上了 大學,是當年這個山區小縣中學里唯一考上大學的學生。

初識漫畫


說起劉然報考河北地質大學這事,實在是出於偶然。那時,正值我國剛剛剛恢復高,可選報的學校很少,而生長於山區縣城且青春年少的劉然對自己將來要從事什麼職業是比較模糊的,正在他又興奮又迷惘之時,一部電影讓他確定了高考志願。
劉然至今清楚地記得那部影響自己一生的電影,名字是《年輕的一代》,那是一部反映地質工作者的電影。當時,年輕的劉然看到,地質勘探者們成天穿越在青山綠水間,酷愛 旅遊的他就天真地想,這份工作多好啊,又能旅遊又能掙工資,於是,高高興興地選填了河北地質大學。
坦率地說,當時的劉然根本不知道地質勘探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也不了解地質工作者的艱辛。雖然“誤入歧途”,不過,劉然還是堅持了下來。課餘,他喜歡畫畫畫的性常常驅使他一頭扎進學校的圖書館,閱讀、筆記關於美術、文學方面的知識,使他在這方面受到了專業的、近乎系統的教育。
大學二、三年級時,劉然開始接觸漫畫,那時,他到傳達室去拿自己訂的雜誌時,偶然看到別人訂的人民日報漫畫增刊——《諷刺與漫畫》,隨手一翻,特別喜歡,特別尊崇,便開始訂《諷刺與漫畫》,每幅畫作的邊上都會標有作者的名字及地址,大多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當時,他以為只有大城市的人才能畫漫畫畫,怎麼也不會想到,幾年以後他也成了這本漫畫專刊的專欄畫家。
求知若渴的時代總是那麼匆匆。1983年,劉然大學畢業被安排到 山西省地礦局 臨汾213地質隊工作,分配到呂梁山區找礦藏,一兩個月下一次山。有一天,他回到臨汾后在街上閑逛,轉到動力廠門口時,竟然看到門口的櫥窗里掛了許多漫畫,大感驚異,原來,,汾人也可以畫漫畫畫而且還有一個正兒八經的漫畫學會組織呢!這個發現讓他豁然開朗,於是,他先是加入了臨汾漫畫 研究會,向李洪澤、李二保等漫畫前輩討教漫畫秘笈,而後忘我地拿起“畫筆”,在大山的絕壁上,在呂梁的脊樑上,在潮濕的泥土上,在勘探記錄本上,他用粉筆、樹枝、石塊、鉛筆等,處處留下了自己對於漫畫的創作靈感,深埋心中多年的歷史人物、古典故事、神話寓言及身邊故事等在他的筆下活了過來。
那個時期,為了提高自己的漫畫水平,劉然還報名參加了時任《運城日報》美編、著名漫畫家常進開辦的漫畫函授班。課餘之外,每次上山時,他都背著一包剛買的漫畫書,下山時行囊則滿是他在山上的習作,進城后直奔郵電局,把一摞子畫稿寄到全國各地……
那時,地質工作者常年在野外工作的艱辛常人難以想象,“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一打聽是地質勘探的”、“有女不嫁地質郎、一年四季守空房”等俗語形象地說明了地質工作者的工作狀況。然而,有愛相隨,有畫相相,劉然不覺得多苦,他說:“那幾年,是我進步最快的幾年。”

兩度辭職


1992年,由於213地質隊隊部需要個秘書,文筆不錯的劉然被從山上調回來。那幾年,他從工作的需要出發,暫時遠離了心愛的漫畫。一些老漫畫家說:“這娃可惜了!”
繁忙而瑣碎的 生活過了四年多,正當大家以為劉然放棄漫畫、選擇仕途時,心中積聚以久對漫畫的不舍與牽掛,使他毅然做出一個在當時看來十分“離譜”的決定——劉然辭職去畫漫畫畫!學工科出身的劉然居然要靠畫漫畫的微薄稿費養家糊口?單位人知道后都說,這人一定是有毛病了!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鐵飯碗曾經是多少人難以企及的夢啊,然而,為了心中的夢想,劉然放棄了這個鐵飯碗。
從此,劉然成為全省職業漫畫第一人。
過慣了按月領工資的生活,突然間,沒有了工資保障,全憑創作掙錢,自謀生路,劉然頓感生活的重負,他深深體會到,這條路並不好走。據劉然回憶,辭職時,他的工資是150元,辭職后的兩個月,只回來14元稿費,他心中的壓力可想而知。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好在劉然在圈中已經小有名氣,時隔不久,在太原一次文化沙龍上,一位對傳統文化很有情結的老闆,與他十分投機,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合作出版一套傳承中國文化的漫畫系列叢書。
整整兩年,劉然悄然離開公眾視線,隱居到鄉下村野。在他的筆下,中國古代5000年經典的神話、童話、寓言、美德、智慧等故事被傳神地表現出來,他採用現代卡通的布局形式,畫了幾千張畫稿,結集起名為《中國故事》,此書共分八卷,為山西第一部動漫系列圖書。由希望出版社推出出后立即吸引了讀者的眼球,一舉躍升為全省1999年十大暢銷書之一。
雖然事業很成功,但是,劉然當年卻並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使畫作變為財富,他的生活依然窘迫。於是,他應聘到臨汾警校去當“美猴王”,但是,由於這樣不能使他專心於創作,一年後,劉然再次毅然辭職。

痴心不改


此後不久,身為堯都大地的“子民”,劉然開始創作《堯的故事》漫畫本,這本本畫收錄了關於堯的13個故事,2000年在堯廟公祭堯時,在堯堯廟名售書,一天售出1000餘本,被喻為“堯都動漫第一書”。“那天,簽字簽得手腕發酸,點錢點得快成了腦癱。”這次的火爆場面,讓劉然發現了市場對於漫畫的巨大需求。
2001年,從小就醉心於旅遊的劉然在黃河壺口再一次偶遇知音,一位省城旅行社老總出資,要劉然畫一部旅遊漫畫系列叢書《畫說山西》。
提起那段時間的經歷,劉然說,可比地質勘探時苦多了,為了創作這套書,劉然孤身一人幾乎徒步走遍了山西的山山水水水看遍了三晉的風土人情,雁門關外,黃河岸邊,到處留下了他的足跡。那時,他沒有手機,山裡的很多地方也不通電話,出門后,家裡人根本不知道他到了哪裡。而他自己背著簡單的行囊,拿著畫筆,憑著當年野外工作的經驗和對漫畫事業的激情,在寂寞荒山裡風餐露宿,飢一頓飽一頓地採風、考察、、寫生構思,積累了有關三 晉文化的豐厚底蘊。
當時,劉然沒有什麼數碼相機、複印機、電腦等設備,為了給這些風光漫畫配說明,劉然在查閱相關 資料時,經常用手抄錄大量的筆記,回到家后,不僅要將沿途風光景物用漫畫的形式畫出來,還要整理相應的文字說明,著實辛苦。
憑著這份苦行僧般的赤誠,劉然孤身一人走遍山西,跑了2000多個景點,畫了五六年,畫遍了山西11個市的風光流韻,畫了11本書,幾千張畫稿摞起來都到他腰間高了。《畫說山西》以漫畫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出全省的景點,形式新穎系統地反映了山西省的旅遊文化特色與地域風情,首開漫畫傳承地域 人文詮釋旅遊文化之先河,可謂史無前例的一大創舉,被業界喻為國內第一大型旅遊漫畫叢書,目前,《畫說山西》正在陸續出版之中。
《畫說山西》完稿不久,劉然把其中已經出版的《畫說太原》、《畫說晉中》拿到北京,一位文化中心老總愛不釋手,拍案叫奇。他立即決定,組織人 馬,由劉然作漫畫主筆,搞一個旅遊漫畫叢書《漫遊中國》。三到五年之內,畫遍中國各省直轄市。2009年他們從江西南昌打響了《漫遊中國》的第一槍,推出全彩色豪華精裝本《漫遊南昌》。
《漫遊南昌》深受好評,被南昌市政府作為2009年在南昌舉行的16屆中國電影百花獎頒獎 活動的特色禮品。目前,數十個省市的採風考察已經結束,《漫遊中國》的第二部《漫遊重慶》也即將脫稿。

超越娛樂


而這只是劉然眾多作品中的一部分。多年來,劉然對原創幽默漫畫仍在不斷創作中。
從1996年時起,他的《狗尾續貂》《典故新編》《寓言哈哈哈》《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大畫版》《古代人帥呆了》《二十四孝可樂版》《神經神神》《典故串串串》《漫畫中國歷史》《搞笑寓言》《動物瘋情》《小驢兒》……多格古典幽默系列漫畫等相繼在《笑話大王》《中國卡通》《中國漫畫》《幽默大師》《諷刺與幽默》等漫畫時尚前衛報刊上連載,最多時,他的作品同時在國內10多個報刊雜誌上開專欄,有的連載時間長達六七年,深受讀者喜愛,引起廣泛關注。
劉然多年來在國內漫畫報刊連載的系列專欄,已引起多家出版社的注意,近日,,一家版社慕名而來,與劉然簽約,將推出《劉然古典幽默系列》漫畫叢書。
劉然的心血又要結出累累碩果了。
“傳承山西本土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是我今後的兩大發展方向。”畫以載道,劉然深知,一個漫畫家的最後成功要靠他的作品來表達思想境界的高度,而不僅僅是繪畫技巧,創作漫畫需要超凡的畫外功夫。為了畫出更好的作品,劉然依然然追夢的道路上沐風櫛雨……

漫畫創作


劉然,中國品牌文化研究中心漫畫研究所所長、山西省漫畫學會副會長、臨汾市漫畫學會會長。
劉然是我省第一個職業漫畫家,山西新生代漫畫的代表人物。他1985年投身漫畫事業,20多年來矢志不渝,持之以恆,不但經歷了我國傳統漫畫到新漫畫的創作轉化,而且經受了業餘漫畫創作到職業漫畫創作的痛苦蛻變。他的作品主題多為傳承中國民族文化,手法則以幽默搞笑為特徵,具有主題明確、內涵凝重、形式誇張、創意奇特的 藝術個性,在全國近百家報刊發表漫畫作品數千件,很多作品在全國性的漫畫 大賽奪獎,作品曾入選《中國最佳漫畫》、《世界美術集》等藝術畫冊。是我省出版新型動漫畫圖書最早最多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