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溪河
位於山東濱州鄒平市的排洪河道
黛溪河,古名沙河,《齊乘》稱蒙水,因源於摩訶山下黛泉,又匯諸澗溪水,故名黛溪河。
自古以來鶴伴峰西北之大馬峪中諸泉為黛溪之正源,茶泉等水瀉入,有黛源古碑立於岸。碑東南是著名的船道峪,是傳說中上古的港口。
傳說中黛溪河發源於白雲山的王母池,白雲山頂有一天然水池,常年有水,不溢也不枯,清淳甘美。王母娘娘在天上發現了這一好去處,便來此洗袍,袍子將整個泉池染成墨綠色,並溢了出來,順山勢流下,就形成了今天的黛溪河。
沙河發源於摩訶峰與黌堂嶺之間,為一道寬闊巨溪。至象山下有蘆泉,泉自譚湧出,波高數尺,有名趵突泉。譚周圍高大蘆葦,節粗入竹,葉大有香味,為包棕之佳品,他出少見。蘆泉水大大增加了沙河水量,沙河在夫於古城西與黛溪相合。
黛溪繼續北行,納於茲峰、會仙峰、印台峰、青龍峰、黃山峰等山峪之溪水,在鄒平城西北入古之滸濼。滸濼在清代以前,是一個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湖泊,西接楊緒溝水,南承黛溪河水。章丘,鄒平等地向外運山貨,均在此湖周圍碼頭裝貨,順杏花溝東去,再入小清河至渤海灣。
黛溪河在西董街道流經花盆河水庫、馬庄水庫、台頭水庫、杏林水庫、於印水庫,5座水庫是“M”形排列,與長白山六大主峰遙相呼應,形成了“青山綠水各成景,鳥語花香滿目秀”的美麗風景。近年來,鄒平市請國內知名專家對黛溪河進行了全面的勘察,並設計出了科學的治理方案,對黛溪河進行了綜合治理,整修水庫,治理污水,綠化兩岸,使黛溪河變得更加美麗。
黛溪河系鄒平市南部山區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發源於以摩訶山為中心的18條山峪,上游分兩大支流:一條匯西董鄉西峪、八柱台、大馬峪和上下回諸峪之水,經由家河灘、尚庄至西董村西,向北至崔家營南;另一條匯杏林、秦家溝以南諸澗之水,經黃家河灘、南石至崔家營南,與南來支流匯和,穿於茲山、印台山之間,北流繞鄒平市區折向西北,至上口村西南入杏花河,總長23.6公里,流域面積97.5平方公里。1958年以前,涓涓細流(約0.3立方米/秒),常年不斷。汛期洪流直下,過水流量達110立方米/秒。因河道縱坡大,流速急,經常泛濫成災。自1958年,經過多次治理,中上游建起水庫塘壩,雨水偏少之年,黛溪河水斷流。
現在鄒平市政府改造下黛溪河全長25公里,流域面積71.79平方公里,它實際上是楊緒溝水的一條支流。它接納長白山東部各峰間之水,北流古滸濼,也就是現在的杏花溝。
摩訶峰東葫蘆峪,是黛溪河的上源。摩訶峰下有葫蘆泉,自山半噴涌而出,斜掛山崖之上,飛瀉至上回村西成河,又有杏花泉、桃花泉、梨花泉注入,向東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