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謀殺案
大教堂謀殺案
《大教堂謀殺案》是T·s·艾略特最著名的詩劇,是專為1935年坎特伯雷大教堂節創作的宗教劇。該劇取材於1 170年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貝克特被害的歷史事件,表現了宗教道義和王權統治的對抗,宣揚了為世人贖罪的獻身精神。貝克特與亨利二世之間的恩恩怨怨是英國歷史上君臣失和、將相反目的典型例子。貝克特與英王亨利二世年輕時關係甚密,后又成了他政治上的得力助手。亨利二世對這位才華出眾的摯友寄予重望,先後任命其為總理國務的樞密大臣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然而令亨利二世大失所望的是,貝克特在擔任大主教后一改往昔的行為和信念,以自己的特殊身份與王室分庭抗禮,反對王室的政策,全力維護教會的自由和利益。全劇共分兩幕,以貝克特聖誕節佈道的散文演說詞銜接前後。第一幕記述由於亨利二世殘暴統治而被迫流亡國外七年的大主教貝克特於1 170年返回大教堂的場面,著重表現貝克特堅持教義、拒絕按國王旨意辦事的堅定決心。然而他作為反對君主獨裁的代言人,面臨死亡卻拒絕採取任何行動,甘心把自己的意願全部託付給上帝“永恆的設計”。第二幕發生在聖誕節后的12月29日。國王的四個武士奉命殺死r貝克特。謀殺進行得無聲無息,觀眾無法看到謀殺場景,但婦女頌詩班歇斯底里的叫喊再現了謀殺的恐怖。然後,艾略特採用了蕭伯納-瞬用的方式,讓四個武士上前向觀眾為自己的行為辯解,聲稱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因為貝克特讓教堂與國家為敵從而造成了國家的分裂。與此同時,頌詩班唱出了貝克特之死是為人類的罪惡而殉道。他以贖罪的鮮血使荒原重新肥沃,“永恆的設計”繼續得以維持。在創作上,艾略特既保持了古典詩劇的優雅,又不拘泥於詩歌格律,而是採用了流暢的語言和明快的節奏以貼近普通觀眾。演出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在七個月內觀眾人數達兩萬多。該劇的成功使得詩劇這一自文藝復興以來在英國地位每況愈下的戲劇形式獲得了新生。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現代派詩人、文藝批評家、劇作家,出生於美國,家境優越,祖父是華盛頓大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