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恩

明朝山東右布政使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明代四川普州(今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歷任戶部郎中、安德知府、紹興知府、山東右布政使等職。后致仕歸,年97而卒。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專家。

人物生平


湯紹恩生於四川安岳,嘉靖十四年(1535)由戶部郎中出知德安府,同年任紹興知府。知紹興后,興學宮,廣設社學;緩刑罰,恤貧弱;旌節孝,濟災荒,深得百姓愛戴。

人物


當時,會稽、山陰、蕭山三縣之水,均匯三江口入海。由於潮汐日至,擁沙堆積如丘。遇淫雨內潦,則內水被沙堆阻隔不能驟泄於外,致使良田淹沒,水澇成災。湯紹恩到任后,嘉靖十五年七月,察看山川地勢,了解河道流向,在彩鳳山與龍背山之間倚峽建閘,主持三江閘工程。歷時6個月竣工,全閘28孔,以應星宿,長310尺,閘身全部用塊石壘成,石體巨大,每塊重千斤以上。石與石牝牡相銜,膠以灰秫,灌以生鐵,十分牢固。同時,刻水則於柱石。又於次年三月在閘外加築大堤,5個月告成。長400丈有奇,寬40餘丈。同時為分削水勢,又主持在三江塘與三江閘之間相繼興建了平水涇溇、撞塘諸閘,同三江應宿閘相配合,形成外扼潮汐,內主泄蓄的三江水系。從此無乾旱水溢之虞,改變了三縣水利狀態,對發展農業、漁業、養殖業、航運等具極大作用。
嘉靖十七年,主持將古鑒湖東塘、南塘及通塞的堰、閘改建為水滸,東西橫亘百餘里,連成通衢,既利於蓄水,又便於交通。
三江閘工程建成后,錢清江從此納入山會平原的河湖系統之中,成為一條內河。錢清江以北的蕭山平原諸內河也納入該系統之中,形成了河湖密布、土地平整、灌溉方便、旱澇不虞的三江水系。自北宋末年鑒湖被廢造成洪澇災害以來,山陰、會稽的水利面貌又一次得到了根本改變,潮汐出沒的沼澤平原,改造成為富庶的魚米之鄉。紹興人為紀念紹恩的建閘功績,從明代萬曆年起就在府城開元寺和三江閘旁建有湯公祠,每年春秋祭祀。1987年新建的連接三江閘左側的大橋,被紹興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湯公大橋”,以志紀念。